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哲學視野下的音樂融合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戴維•埃里奧特的《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通過在哲學及美學的視野下解析了音樂教育,為其提供了新的理念,摒棄了傳統的審美體驗。注重從實踐出發,在關注意識形態、社會文化及語境等基礎下理解音樂,從而達到融合,平衡的狀態。
關鍵詞:哲學;融合;音樂教育
一、新哲學下的音樂教育觀念
哲學是有關于一個領域的本質和價值的某套信仰,是一種方法,也是結果。它并非獨立的,它像一個地圖,有其關鍵性,也有局限性。哲學呈現了揭示——查找——解釋——發現的一個全過程。而在本書提到的新哲學有三個問題:第一是綜合性;第二是客觀性;第三為方法論。以往的音樂教育哲學只是關注了音樂的外部聆聽,做出單一的評價,忽略了其內部的本質與價值。在新哲學中,音樂有精微性和復雜性,音樂本質是人類有意向的行為。埃里奧特打破了傳統的音樂教育哲學,發展了一種多元化的音樂觀念,為音樂表演、音樂聆聽、音樂素養、創造性活動等多方面的自然屬性和意義提出了創造性的反思。因此本書第一部分為導論,探討了哲學與音樂教育的關系。第二部分為音樂與音樂教學,概述在音樂的本質和價值的新思維方式上構建出音樂教育哲學。第三部分是音樂的教學與學習,為音樂教學提出了一種全新的音樂課程發展觀,對過去的哲學思想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二、哲學下的音樂融合
所有的事物都有其關聯性。如上面所述,哲學不是獨立的,同樣在音樂中的任何活動也并非獨立個體能生存的,都有其必然的依賴性。首先,在音樂制作中所存在的意識、知識、思想這三者,便要將其融合。意識是人神經系統的組成部分,包括有認知、情感、意志力;知識又分為理論、實踐、生產知識;而思想的主張,如何斟酌,如何決定你的行為表現都是在生產想象力和塑造行為的過程中體現的;三者都是基于一個文化體驗的基礎下層層升華的,從思想上升到知識最終上升到意識,缺一不可,直到融合為一體才能碰撞出音樂制作。埃里奧特在書中將音樂作為一種社會實踐的課程改革,主張音樂哲學的實踐,這也就是將哲學理論與實踐相融合。提出將音樂看作一種實踐的過程,一種帶有社會性及情境性的實踐活動。音樂作品是多維的,不是以獨立的審美個體而存在,也不是樂譜,而是呈現出社會文化的一種實踐。在書中提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音樂素養。音樂素養是在音樂的語境中表現出來的。它包括了正規音樂知識、非正規音樂知識、及印象性音樂知識和指導性音樂知識。在音樂素養中有一個要點被稱之為是音樂素養的多維形式知識——創造力,創造力是指一個脫穎而出的實質性的成就,但不等于非凡的成就。在創造力中又融合了智力、認知、意識、原創性、想象力等要素。想象力是創造力的必要條件,但并不等于創造力。原創性的成分決定了是否具有創造力。創造力不是一定有特殊智力才能擁有的。實現和促進音樂創造力依賴與音樂素養。音樂素養與聆聽素養相當于一枚硬幣的正反面。音樂聆聽的本身并不是創造性的。音樂聆聽是人類為意識帶來的有秩序的獨特方式,其中又融合了感知。埃里奧特提出一個問題:聆聽是毫無思想還是富有思想?毋庸置疑是富有思想。聆聽的信息是無窮無盡的,有意識的形成帶有思想性、知識性的聆聽終究脫離不開思與行的融合。音樂聆聽要求學生通過有意義的音樂制作而沉浸于音樂實踐中。這里又提到了意識,正所謂融合,也證實了這一點。那么該如何實踐便是音樂素養的程序性本質,也就是如何做的行為。展現音樂素養的水平有以下幾種方法:表演、即興表演、作曲、改編以及指揮。在音樂中,音樂表演是音樂時間的本質形式,我們只有參與到音樂表演的過程中才能感受到音樂的本質和內在,才懂得怎樣去實現音樂、表現音樂。音樂是在生活的累積過程中形成的,不能脫離現實,更不能脫離實踐。音樂是可學的,先天只是前提,但音樂的感受是教不會的。不能從興趣著手,要從理想著手,是要經過一個享受——沉寂——流暢的過程。音樂反映了文化和意識,同時也反作用于文化、意識。這三者是相互作用,不同的音樂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而如何和為何植根于文化的感情意義層面,影響了人類的意識。在了解了哲學、音樂與音樂教育后,會進入到音樂的教學與學習。提出將“課程作為實踐的觀念。”將課程與音樂制作融合在一起,音樂課程制作讓我們定位在學習情境中,這里融合了情境中的情境與情境中的音樂,要求聯系情境去教授音樂。所有的音樂課程都應該按照內省的音樂實踐來組織和實施、準備和策劃實踐,應及時存儲音樂思考和認識的證據。一個音樂實踐是一個社會集體,音樂實踐亦是音樂文化,兩者是雙向的,不動腦,不實際行動操作永遠無法促進思維的運轉。通過對《關注音樂實踐》這本書的閱讀,旨在使人們能夠獲得對音樂制作與聆聽最完整的理解與投入之中而建立起哲學基礎,從而融合整理貫穿音樂。再結合美國音樂教育家貝內特•雷默的著作《音樂教育的哲學——推進愿景》一書中提出的融合,音樂教育哲學不應單方面重視審美與實踐,更多的應該是一種融合多元的教育觀點,進行有針對性、多樣性、靈活性的音樂教育。
三、結語
通過綜合系統的閱讀,《關注音樂實踐》這本書的目的在于發展一種音樂教育哲學,鼓勵作為教師應將哲學與工作融合。也充分有力地證實了音樂是人類生活中至關重要的、有動力的和實踐性的追求之一,它融合了個體和集體全面發展的根基。一個優秀的音樂教育專業者不僅要反映出除了在音樂、教學法等一些方面的功底,更要融合哲學的音樂理論,否則只是片面的空談。這本書的價值在于它不只是音樂教育者的地圖,指導出不同方向的道路,更是以全新的理念,視角,和方法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去教學與學習,實現音樂。也為當下我國的音樂教育哲學研究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戴維•埃里奧特.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推進愿景[M].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
作者:李穎 單位:中北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