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當代中國哲學的結構困境初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隨著歷史的發展與時代的變遷,中國哲學的發展在21世紀的當代似乎進入一個困難期,中國傳統哲學的影響、西方哲學的沖擊以及新時代對中國哲學轉型的迫切要求都使得當代中國哲學受到哲學界的廣泛關注,如何建構當代中國哲學、突破結構困境成為需要思考的重點。本文基于當代中國哲學的界定,對當代中國哲學的結構困境進行探討,以期能夠為其探索出可能性的出路。
關鍵詞:中國哲學;結構困境;出路
一、中國哲學的歷史發展與當代中國哲學的界定
(一)中國哲學的歷史發展
中國哲學從狹義上說是指中國本土的哲學,從廣義上說是指通過吸收其他哲學而發展起來的中國人的哲學。傳統中國哲學到現代中國哲學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國哲學誕生于先秦之前,在春秋時期達到傳統哲學的頂峰,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其中發源于軸心時代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影響尤為深遠,加上后來興起的佛教,這些哲學派別的思想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更是對政治的運作起著極大的作用[1]。直到魏晉南北朝,儒釋道三教合一并以儒為主,再到西漢始獨尊儒術,中國古代的歷史就是一部傳統哲學發展和影響史,傳統哲學作為社會意識形態與政治的推行和社會的發展共同前進。進入近代,尤指從封建專制結束開始,中國哲學開始摒棄舊的儒釋道以構建新的現代中國哲學,進入重新釋義傳統文化的21世紀,傳統中國哲學也開始得到重新解讀,注重優秀傳統的復興,這成為建構當代中國哲學的一方面開端,但總體與當代中國哲學的建構需要還相差甚遠[2]。
(二)當代中國哲學的界定
對當代中國哲學的界定有多種:其一是相較于傳統中國哲學而定義的當代中國哲學,側重于對“當代”的定義;其二,是狹義地指當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其三,則是廣義上定義當代中國哲學,指當代中國存在的所有哲學,既包括重新釋義的傳統中國哲學,也包括在中國的西方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當前對當代中國哲學的研究大體采用廣義上的界定,研究所有中國人的和在中國的以及中國化的各類哲學,體系和結構紛繁復雜。
二、當代中國哲學的結構困境及出路
(一)當代中國哲學的結構困境
當代中國哲學的第一個結構困境是歷史結構困境,即傳統中國哲學與當代中國哲學的融合發展問題。在當代,對傳統文化的復興成為潮流,當代中國哲學也借助復興的契機重新構建,中國傳統哲學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重新得到重視,這原本對于當代中國哲學的建構是有積極意義的,但在實際中過分強調傳統的本來面貌,大量地引經據典,反而使傳統中國哲學只呈現出表面,這是對中國哲學的一種僵化行為,缺乏與時俱進。傳統文化也好、傳統哲學也好,只有與時展的需求相結合,與當代的新的價值理念相適應,才能永葆生命力,并迸發出新的生命力。當代中國哲學的建構,恰恰忽視了使傳統哲學與時代要求及社會發展相貫通,從而造成這種歷史性的結構困境。當代中國哲學的第二個結構困境是形式與實體結構困境,即西方哲學與當代中國哲學的結構問題。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哲學博大精深,但長期以來,中國哲學并未形成一個規范的形式和體系。當代中國哲學的建構企圖用西方哲學分析哲學的方法以及現成的哲學體系來套中國哲學,將內容豐富但十分零散的中國哲學系統化、形式化,以方便研究。這種方法并未考慮到中國哲學本身的特點是否適用于西方的方法論、認識論及邏輯思維,或者說僅僅為了哲學的可操作性而強加所謂的形式和體系,這本身就是對哲學的一種膚淺的認知。哲學是一門尋求智慧的學問,對哲學的理解和運用不在于形式和各種分析方法、邏輯的幫助,而在于大眾對其精神的感悟,生活處處都是哲學。當代,在中國哲學的建構中,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形式的相似與內容的差別之間的矛盾成為中西哲學結構困境。當代中國哲學的第三個結構困境是學科結構困境,即重視理論知識和淡化哲學思維提煉、運用之間的矛盾。當代中國哲學學科包括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且二級學科自成體系,各級各科都重視對哲學的理論研究,強調哲學知識的傳遞,而根本忽視了哲學目的在于轉識為智,是要運用哲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及思維來指導人更好地生活。當代中國哲學的建構不在于片面地建構知識體系,而在于回歸哲學“愛智慧”的本來含義,哲學教育也不在于單純的知識疊加,而在于引導受教者提煉批判性哲學思維和綜合分析能力。學科知識的掌握與運用之間的脫節造成了這第三個困境[3]。
(二)擺脫困境的可能性出路
1.立足時代,融傳統與當代哲學于一體
解決當代中國哲學的結構困境要處理好傳統哲學與當代哲學的關系,復興傳統文化和傳統哲學,不能簡單地復制傳統,而是要根據時代的發展特性與當代哲學的特點重新釋義傳統,深度挖掘傳統哲學中具有現實意義的部分,對于陳舊落后的哲學意義要果斷摒棄,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轉變只要是經典就應該保留的觀點,避免僵化,要在傳統哲學上進行創新,對傳統哲學進行現代性轉化,對傳統哲學思想不斷進行新的詮釋,打上時代的烙印,體現時代精神與價值觀念,這樣才能做到古今貫通,豐富中國哲學,連接兩個時代的哲學精神。
2.立足中國性,汲取外來優秀哲學
中國哲學并非十分神秘,也并非晦澀難懂,在重構當代中國哲學時不必著重強調尋找有助于理解哲學思想的外在體系和形式。西方哲學思潮的涌入為改造和發展中國哲學提供了一個契機,雖然可以學習西方哲學的研究方法,邏輯思維,但不能一味地追求西方化,尋求哲學形式;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入,為中國帶來了新的圖景,要積極尋求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避免教條主義與經典框架的束縛[4]。構建當代中國哲學是要立足中國哲學本身,西方哲學的形式和體系架構并不一定會適合中國哲學,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本體在未經過中國化之前也無法適應中國土壤。對此,一方面要汲取外來哲學思想的營養加以中國特色,以此豐富中國哲學;另一方面,要將眼光置于哲學思想本身,保持中國哲學原有的民族性和中國精神。
3.轉變哲學教育理念和方式
哲學是“愛智”之學,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哲學學科的開設意義在于教會人用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看待事物,看待生活,用哲學的思維指導實踐。在哲學教育中,要轉變唯哲學理論和哲學體系是教的觀念。哲學不是一門高高在上的高深莫測的學問,哲學思想的研究不僅是理論知識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傳遞哲學的智慧,要貼近實踐,解決實際問題[5]。同時,構建當代中國哲學要立足實踐,傾聽生活的聲音,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讓中國哲學在實踐中得到深化發展。
三、結語
當代中國哲學可以說是中國性的哲學,也可以說是在中國的哲學,這一概念界定就已經指明了當代中國哲學的結構困境及其可能的出路,即構建當代中國哲學就要立足中國性,保持中國哲學本身的特色思想和哲學精神,同時要融合世界的優秀哲學元素,讓中國哲學成為世界哲學的一部分,同時不失其本性;立足時代性,跟隨實踐的腳步解釋和豐富中國哲學,連接古今;又要立足實踐生活,使來源于生活的哲學又回歸生活。由此,當代中國哲學才可能擺脫現存的結構困境,解放思想,保持生命和活力而不斷向前發展[6-7]。
參考文獻
[1]姚新中,陸寬寬.當代中國哲學的結構困境[J].哲學研究,2016,(3):119-126,129.
[2]胡天頤.分析時代變遷與當代中國哲學的創建[J].才智,2018,(34):189-190.
[3]姚新中.推動當代中國哲學向“大哲學”轉型[J].杭州(周刊),2016,(9):26-27.
[4]吳根友.對當代中國哲學創新的思考[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54(5):55-64.
[5]朱晶晶.建構當代中國哲學之思考[J].語文學刊,2015,(7):100-101.
[6]劉璐.小議當代中國哲學的困境與復興之路[J].才智,2014,(14):245-246.
[7]侯才.構建當代中國哲學形態———中國當代當前哲學發展概觀[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4,18(1):5-13,18.
作者: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