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中醫文化視域下醫學生哲學思維培養,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在中醫文化形成和發展中,中國哲學思維始終貫穿于中醫思維之中,影響并指導著中醫思維。在當代醫學教育中,加強醫學生哲學思維培養已成為共識。提升醫學生哲學思維的有效途徑是,將哲學思維的訓練滲透到醫學教育全過程,通過對教育內容的擴充、教育形式的多樣化、教育環境的營造,培養合格的中醫藥人才。
關鍵詞:中醫文化;醫學生;哲學思維;培養
中醫文化是中華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醫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中國古代哲學為中醫學的創立和發展提供了直接的理論指導和智慧啟迪。中醫學理論的許多范疇、概念及命題,都蘊含著中華民族深邃的哲學思想;注重宏觀觀察、倡導整體研究、強調功能聯系的中醫思維,所體現的也正是中國哲學的基本觀點。中醫思維的這一哲學特質,決定了強化醫學生哲學思維涵養,對于中醫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1哲學思維及其特點
哲學思維是指用哲學觀點去認識客觀事物的活動,它在本質上是一種思辨思維,也即理論思維,反映并體現著人類理論思維的能力和水平。哲學思維不同于具體科學思維,它不會給人提供具體知識,也不會為人解決具體問題,但卻可以對一些科學難以解決而又確實需要人類必須理性思考和回答的問題(如主觀和客觀、自由和必然的關系等)做出富有智慧的回答。正是這些回答,為開啟科學靈感和推動科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可能。所以,哲學思維的根本作用就在于給人提供一種正確的理性思維模式,培養和鍛煉人的思辨能力,從而使人們能夠掌握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確方法,并內化為推動社會實踐發展的巨大力量。哲學思維的這一功能是由它的抽象性、辯證性、批判性和反思性等特點所決定的。抽象性作為所有科學思維的共同特點,沒有抽象思維,就沒有各門具體科學體系,但哲學思維的抽象性不是以某種現成具體的東西為對象,而是把整個世界的最一般本質和最普遍規律作為自己的反映對象,即它是以思想本身為對象,把思想提高為自覺。正如恩格斯所說:哲學是“一個純粹思想的領域”[1]。這一抽象舍棄的是對象的外在屬性和表面聯系,揭示的卻是對象的內在本質和規律,是一種比具體科學思維更高層次和更加豐富的抽象。哲學思維是是以事實和感性材料為依據,但又擺脫其直觀性而進行的抽象的理性思維,體現了哲學的思辨性。辯證性是指用聯系和發展的觀點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認為世間萬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的,處在相互聯系中的事物是不斷地運動、變化、發展的,不存在孤立靜止的事物。由此出發,哲學思維的辯證性主張對任何事物都應全面看待,反對片面性和絕對性。這一特性是客觀辯證法在思維中的反映。批判性是指在思維過程中,運用質疑辨析、推論判斷等而得到正確結論的思維方式。美國批判性思維運動的開拓者恩尼斯(RobertEnnis)將其定義為:“針對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決斷而進行的言之有據的反省思維。”哲學思維的批判性不是指對既定的理論觀點的一般性否定,也不是指與其相對抗或唱反調。而是指通過質疑和反思,對自己和他人的思維進行全面審視,辨明是非真偽、對錯優劣,然后做出恰當的判斷和決策。因此,批判的主要任務就是對自己和他人的思維進行質疑性分析和合理性判斷。反思性是指思想以自身為對象反過來思之,用黑格爾的話說,就是指“以思想的本身為內容,力求思想自覺其為思想。”[2]哲學作為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特殊思維方式,是以思想作為中介來實現對世界把握的。這個過程不僅包括對作為中介的思想本身的反思,而且還包括對思想本身的思想的反思,即對構成思想本身的根據和原則的反思。這一特性,與哲學思維的批判性有所不同,它既包括“批判性”,又具有“綜合性”。哲學反思的批判性,是指通過對思想特別是對構成思想前提進行否定性的再認識,不斷地揭示、辨析、鑒別和選擇思想,以實現人類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意識和終極關懷上的變革。在此基礎上,再通過“綜合性”方式來實現對思想的批判。即通過在思維中的綜合,以概念邏輯體系來反映和再現對象整體,從而使世界的內在聯系在思維中作為一個整體得以再現。因此,哲學思維的反思性是“揚棄”,是通過具有否定性和批判性的肯定,達到對世界整體性的綜合理解。通過這種反思,既可以使構成思想的前提實現重大的層次躍進,為科學的突破性發展提供可能;又能使作為認識主體的人發揚理性自由精神,自覺形成懷疑精神和創新意識,只是超出了那種依靠感官渠道獲取信息的認知方式。
2提升醫學生哲學思維涵養對傳承中醫文化的意義
人類的認識活動表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能達到認識的目的,并且在認識過程中各有其特點,不能相互取代。形象思維較之抽象思維而言,更具有靈活性、創造性和敏捷性,但后者的深刻性、精確性和嚴密的邏輯性也恰恰是前者所難以達到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以形象思維為主導的中醫思維,雖然借助于類比推理和悟性(意象)等實現了認識上的升華,所反映的內容在一定層次上揭示了醫學的本質及其規律,其科學性是值得肯定的。但中醫思維畢竟主要表現為感性認識和主觀經驗,而且從獲取方式上來看,又主要是通過“意會、心悟”等形成的,這無疑造成其表述上的模糊晦澀。同時也必須承認,中醫思維畢竟是源于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哲學,其直觀性、猜測性、缺乏科學依據等特點也會對中醫思維產生直接影響。正是由于此,在以抽象思維為特征的現代科學思維方式占據社會主導地位的今天,隨著人們對傳統思維方式的愈加生疏和不適應,往往會殃及到對中醫思維的理解,并由此產生質疑甚至否定。尤其對從小到大一直受自然科學思維方式熏陶的中醫學專業學生來說,由于早已習慣于用抽象思維來學習和掌握所學知識,用抽象思維的規律去衡量和判斷包括中醫理論在內的各門知識的科學性。所以,從已有的思維定式出發去看待獨特的中醫理論,它是否是科學、它難以理解等問題,很容易成為他們學習和接納中醫的障礙。因此,提升醫學生哲學思維涵養,使他們學會辯證的、批判的、反思的方式對待中醫,有助于他們深刻領會中醫的博大精深,更有助于使他們成長為高層次的中醫藥專業人才。
2.1提升醫學生哲學思維的必要性
2.1.1中醫思維與中國哲學關系密切
中醫思維與中國哲學的密切關系,決定了提升醫學生哲學思維涵養,有利于其對中醫思維的理解和運用。首先,中醫思維是中醫理論的靈魂,如果對中醫思維一知半解,甚至懷疑,就很難真正學會學懂中醫理論。中醫思維與中國哲學之間的血緣關系表明,醫學生哲學思維的提升,在一定意義上,也意味著中醫思維的提升。這是學好中醫理論的關鍵;其次,中醫思維的產生和形成,源于數千年來歷代醫家對于自然和生命的深刻體驗與感悟[3]。中醫思維形成過程中雖然受中國古代樸素唯物論和樸素辯證法的影響極深,其中不乏有一些糟粕和不合理因素。但象征東方智慧的中國古代哲學,是人類優秀思想的精華。在它孕育下形成的中醫思維,為護佑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進行了獨樹一幟的思考和探索,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它所提供的方法論意義,對人類認識和戰勝疾病,維護健康始終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所以,提升醫學生哲學思維涵養,是理解和運用中醫思維的前提;再次,具有中國哲學特質的中醫思維貫穿于中醫理論及診療方法始終,能否在臨床實踐中將其融會貫通,達到應有效果,取決于能否形成并靈活運用具有中國哲學特質的中醫思維的能力。提升醫學生哲學思維涵養,也有助于醫學生中醫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2.1.2提升醫學生哲學思維涵養對傳承中醫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中醫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具有完備的醫學理論體系,也包含了中國人獨特的思想、情感和思維方式;既是歷代醫家長期實踐經驗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為人類文明做出的巨大貢獻。眾所周知,中醫理論中所提出的許多理念、觀點、思維方式,以及在診療中所提倡和堅持的原則、方法等,都充滿著中國哲學的智慧,為現代醫學認識人類疾病和健康的本質提供了富有想象力和深入思考的空間。這表明,中醫文化能否得到傳承和弘揚,取決于傳承者是否具有較強的哲學思維能力。只有具備了這種能力,才能深刻領會博大精深的中醫文化的真諦。因為中醫理論是由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發展而來的,中醫學的哲學基礎是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其中許多治法、治則可以說就脫胎于古代哲學[4]。這些治法、治則不是簡單地用現代科學來框定的,必須將其置于哲學層面才能解釋得通。同時,中醫作為宏觀整體醫學所建構的整體觀,其理論和實踐價值之大毋庸置疑。但受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科學技術和思想理論來源等方面的制約,自身也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如一些概念表述上的不明確性、有些細節描述上的模糊性、理論論證缺乏嚴密的邏輯性等,這也是近代以來中醫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提升醫學生哲學思維涵養,有助于他們在學習中醫理論的同時,運用哲學思維來辯證地對待其中的糟粕部分;通過反思和批判,繼承和發揚其精華部分;通過理論抽象,克服其直觀性、猜測性、模糊性等缺陷,從而更好地推動傳統醫學的發展。此外,中醫的創新也離不開哲學思維的指導。哲學的思維方式,就是一種對人類已有文明的懷疑和批判性反思,以及建立在這種反思基礎上的創新思維[5]。也就是說哲學本質是批判和創新,而創新從質疑開始,只有敢于懷疑,才能保持頭腦的開放;只有不斷反思和批判,敢于用審視的眼光來對待經典醫家的觀點,才能克服片面性,使中醫避免門戶之見,不斷在實踐中得到創新。這正是哲學思維的精神實質和本質要求的體現。也只有這樣,中醫文化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2.2提升醫學生哲學思維途徑的思考
提升醫學生哲學思維的有效途徑,就是將哲學思維的訓練滲透到醫學教育的全過程,通過對教育內容、形式、環境的改革創新,訓練和培養醫學生哲學思維。具體說來,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2.2.1教育內容方面
當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對普通大學生的哲學教育,主要體現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內容中。對中醫院校來說也不例外,除馬克思主義哲學外,很少涉及醫學哲學方面的內容,許多學生把哲學課也只是作為政治課來對待。不可否認,高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在培養大學生哲學思維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對醫學生哲學思維的培養,還應涵蓋中西方古代哲學和現代西方哲學中一切有意義的內容。這樣才能更好地啟迪醫學生對哲學智慧的求索和對人類思想、文化、人性的探究。為此,一方面,應擴充課程內容。一是加強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學,在幫助醫學生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同時,引導學生逐漸學會以哲學思維方式去認識和分析現實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困惑,逐漸鍛煉和提高他們的邏輯和辯證思維能力。二是把中國傳統哲學納入必修課程,這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哲學認知力,為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醫學理論創造條件,也有助于對其進行哲學思維的訓練。三是增強科技哲學教育,在不斷豐富和完善中醫學方法論研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系統思維等方面的能力。同時,還應增設人文課程及醫學人文交叉課程,拓寬視野和完善知識結構,這些都有助于提升醫學生的哲學涵養。另一方面,提高教師素質。從事哲學課教學的教師應在知識積累和儲備中,一是做到用自己廣博的知識去點燃學生學哲學的激情;二是盡可能多了解、充實一些醫學知識,在哲學課堂講授中盡可能選取與醫學相關的教學案例,以便幫助學生將哲學理論和醫學實際相結合。對中醫專業課教師來說,一是強化中醫經典著作的教學研究,引導學生在熟知經典的基礎上領悟中醫真諦,提升其思維能力;二是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多補充哲學背景知識,運用跨學科的綜合知識組織教學,將醫學知識與哲學思維結合起來,運用哲學思維對醫學教學內容進行加工,幫助學生學會用哲學思維來思考和領會中醫學理論,使他們在學習專業課的過程中,訓練和養成哲學思維。三是無論哲學教學還是中醫專業課教學都要貫穿創新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以自主獨立、敢于懷疑和批判為核心的創新精神,這既是哲學思維的本質要求,也是培養學生哲學思維的重要內容。
2.2.2教育形式方面
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中國哲學認知和培養的實效性,形成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一是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充分運用案例教學、問題導向教學、討論式教學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以啟發和訓練學生的哲學思維;二是利用現代新科技手段對傳統文本進行加工改造,形成具有時代感的現代話語表述體系,為學生深入領會文意古奧、理論獨特的中國哲學和中醫學創造條件;三是運用大數據和新媒體傳播形態,充分挖掘優質教育資源拓展學生學習空間,通過在線教學及搭建微博微信、QQ群等網絡互動平臺,建立教師與學生順暢溝通交流的信息通道;四是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和學生為主體的“雙主體”教學理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
2.2.3教育環境營造方面
以中醫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精髓,從軟、硬兩方面探討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和方式,營造有利于學生形成對中國哲學和中醫理論認知的文化氛圍。可以通過校歌、校徽、校旗、校風、校訓的設計,以及廣場、碑牌、路標、樓舍、教室標語、學校宣傳欄、雕塑等的建設,宣傳中醫文化。學校可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開設有關中國古代哲學方面的講座;開展校園辯論賽;開展中國古代哲學知識競賽,建立中國古代哲學和中醫文化網站、網絡論壇等,使學生生活在中醫文化氛圍中,通過潛移默化的作用,使他們對中國古代哲學文化產生興趣,引導他們思考,啟蒙他們的中醫思維和哲學思維。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7.
[2]黑格爾.小邏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39.
[3]劉紅寧,嚴小軍,單思.中醫思維初探[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7,19(5):730-732.
[4]黃華有,淦菊保,龔向京.新論中醫文化的核心價值[J].光明中醫,2017,32(18):2702-2704.
[5]唐瓊.論哲學的批判性思維與哲學教育創新[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7(3):134-137.
作者:牛素珍 牛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