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人本視域中的哲學智慧與哲學教育,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chuàng)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人本教育,就是“使人成為人”的教育。在地方高校應用型轉型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面臨著工具理性的泛濫這一潛在與現(xiàn)實的困境。因此,高等教育需要并呼喚哲學人文學科,以其“大智慧”和“大聰明”為高校的應用型轉型提供人本智慧的反思與“成人”教育的引領。哲學智慧所凸顯的價值關懷、批判理性、思維方式和人生境界,是人本教育改革的出發(fā)點、立足點和突破點。高校應在哲學教育教學改革中把傳統(tǒng)的體系化教學、給出結論型教學、政治說教型教學、知識目標型教學轉化為專題化教學、“以理服人”型教學、探索結論型教學和智慧孕育型教學。
[關鍵詞]人本;應用型;哲學智慧;哲學教育
一、應用型轉型背景下人本教育的現(xiàn)實困境
所謂人本教育,就是“使人成為人”的教育,其主要內涵包括教育理念上的以人(學生)為本取代以知識技能為本,教育方式上的以人文關懷為本取代以說教管制為本,教育過程中的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取代以教師的教為中心,教育目標上的“使人成為人”取代“使人成為工具”。我國高校的人本教育理念及模式淵源有自。從“又紅又專”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從片面注重專業(yè)分科教育到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并重的復合型人才培育,人本教育模式一直在不斷探索與完善。“十三五”期間,國家將大力推進地方應用型工科高校轉型。教育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財政部2015年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對普通本科高校的應用型轉型路徑做出了具體安排:一是辦學思路的轉型,即地方高校的辦學要轉型到為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服務。二是辦學定位的轉型,即把培養(yǎng)包括學生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能力在內的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基本定位。三是辦學模式的轉型,即要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作為最基本的辦學模式。地方工科高校的應用型轉型,實質上是實現(xiàn)以“知識培養(yǎng)”為核心到“動手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的轉變,更好地滿足用人單位“聘之能用”“用之有效”的需求。在這一大背景下,如何避免科學主義、功利主義、實用主義與工具主義對以“成人”為核心目標的人本教育或人文教育的沖擊,如何避免應用型轉型發(fā)展蛻變?yōu)槠娴?ldquo;技能培訓”或“應用迷思”,使得教育教學過程充滿著嚴謹?shù)倪壿嬙O計,而缺乏詩意的生活情趣;充滿著對成績、證書、就業(yè)率等數(shù)據(jù)的過分陶醉,而缺乏對生命、心靈的人文關懷;充滿著對專業(yè)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高度迷戀,而缺乏對生活世界和人文精神的深度關注,這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毫無疑問,高等教育無論多么注重“應用”,“應用”始終不能也不應該取代“成人”的終極追求,否則高等學校必將異化為“職業(yè)培訓所”,高等教育必將異化為“謀生手段大集訓”。在一個工具主義與實用主義盛行乃至主宰的教育機制中,我們對世界的“詩之思”將逐步失去生存的領地,取而代之將是對世界的工具式打量和對人生精確的計算,以物化為突出表征的人的異化將成為校園主旋律,整體上引發(fā)人文精神的崩潰與工具理性的泛濫,導致高等教育大批量地產出工具人與功利人。
二、哲學智慧與人本教育的契合
中國哲學獨特的致思方向與深沉的人文積淀,與當今人本教育理念高度契合。中國哲學“天人合一”的整體精神背景下之人生詩意與自由境界的追索,是主流話語形式。在高等教育中以中國哲學智慧來作為對地方高校實施應用型轉型的文化引領,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普遍的適用性。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人本教育的獨特意義。馬克思認為,“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是人類“文明的活的靈魂”。因此,馬克思不但贊成對崇尚概念思辯而忽略現(xiàn)實世界的舊哲學的超越和揚棄,而且渴盼和追求“在現(xiàn)實中實現(xiàn)哲學”;他不但要求哲學在“認識論轉向”的基礎上“解釋世界”,更重要的是務必要在“實踐論轉向”的基礎上“改變世界”。哲學不但是一種系統(tǒng)化的肩負著“改變世界”使命的世界觀理論,幫助我們反思、理解和把握人與世界的關系,而且它要概括和總結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最新成就,以充分體現(xiàn)人類智慧的“哲學方式”關注、回應并解答現(xiàn)實社會提出的問題和挑戰(zhàn)。無論是中國哲學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其深沉的智慧乃是人本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首先,哲學智慧是一種價值關懷,它通過賦予日常生活以意義和價值,指導人類不斷由“實然”走向“應然”。哲學的最初自覺就是立足于對現(xiàn)實的感性世界的解釋和描繪,立足于對世界和人之“是什么”的回答,再以對人所特有的意義世界的探尋和建構的無比熱情,在最終極的意義上不斷地回應世界和人之“應當如何”的問題。人超越“在場”存在而進入“不在場”的意義世界生存,永遠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所在。因此,哲學的智慧就在于它以特有的價值關懷把人從工具理性的支配下解放出來,把人從急功近利的當下沉淪中解救出來。這種智慧,源自它窮根究底的根本特性。它以“為什么”的話語形式,強調對現(xiàn)實生活的反思,對深層意義的發(fā)掘,對長遠價值的思考,對理想生活的訴求。第二,哲學智慧是一種批判理性,它通過對一切既成事實與現(xiàn)象的反思和批判,開啟人類理性的智慧之門,解放人民的頭腦,為社會的發(fā)展和人類的進步提供理論指南和思想先導。哲學是“解放的頭腦”,這種“解放”是以破除思想僵化、解脫精神束縛、沖決專制藩籬、高揚創(chuàng)新意識為突出表征的。因此,歌功頌德、粉飾太平不是哲學的使命,教條主義、墨守成規(guī)更是哲學的天敵,唯有理性的批判是哲學的生命線,是哲學的內在本質,是哲學革命性的集中體現(xiàn)。這種批判,是與懷疑、反思、變革、超越和創(chuàng)新融為一體的,是六者的統(tǒng)一。換言之,哲學的批判理性,是以懷疑、反思、批判作為出發(fā)點、手段和動力,以變革、超越和創(chuàng)造為指歸,通過對一切既成形式之不合理性的理性批判,達到對既成形式與可能形式之合理性的理性建構,從而使哲學始終站在時代思想文化戰(zhàn)線的最前沿,在一種類似于笛卡兒的懷疑論境域中擔當起以“解放思想”為核心的深沉的社會關懷的責任。第三,哲學智慧是一種思維方式,它通過由一系列概念、范疇及其邏輯展開而構成的思維之網,給人們提供理論思維范式與思維方法,鍛煉理論思維能力,凸顯哲學理論的邏輯力量和征服力量。哲學理論的力量,在于它以理論的方式去把握現(xiàn)實,使人們超越感覺的雜多性、表象的流變性、情感的狹隘性和意愿的主觀性,達到對現(xiàn)實的全面反映、深層透視、理性解釋、批判性反思和理想性引導。因此,哲學既不能遠離生動活潑的現(xiàn)實生活而將自己禁錮在一個自說自話的小圈子里,也不能喪失作為人類精神之形而上運作的獨立品格而淪落為只具有某種當前化指導意義的快餐文化。哲學這種以現(xiàn)實的感性生活為對象的形而上運作,不再是一種抽象的概念思辯,而是以哲學概念、范疇作為思維之網的“紐結”,作為“認識世界過程中的梯級”,通過反思、整合、提煉和升華人類文化諸基本形態(tài)及其最新成果,以嚴謹?shù)倪壿嫽拍钫归_反映和把握世界的本質與規(guī)律。最后,哲學智慧是一種人生境界,它通過開啟人的“悟性”,在一種“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無形習染中,提升人生境界,鍛造理想人格,使我們自覺地邁向高遠超邁的精神“自由王國”。哲學的功能在于“啟悟”,通過提供對世界和人生的多維視點、思路和角度,培養(yǎng)我們對歷史和現(xiàn)實,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科學洞察與正確取向。哲學的終極關懷是形而上的,它要超越當下展望未來,超越現(xiàn)實渴求理想,超越有限的生命視界追求永恒的精神存在,超越經驗的自足建構信念的體系,表達一種悠遠深邃的價值形上學眼光和本體論情懷。哲學的這種理想性指向,既能使我們以樂觀堅定的態(tài)度、永不言敗的精神風貌積極進取,奮發(fā)向上,又能使我們以超越的眼光、豁達無執(zhí)的胸襟擺脫功名利祿等一切外在壓制的束縛,在人的精神領地塑造自由馳騁的獨立人格,實現(xiàn)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
作為一種給人以“大智慧”和“大聰明”的學問,哲學教育就必須超越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型套路,把師生之間的“我———他”型對象性關系轉變?yōu)?ldquo;我———你”型合作式關系,以更符合哲學內在本性與獨特品格的體驗、感悟、對話、討論等方式,把“人是什么”“人應當是什么”“人可能是什么”等作為教學改革頂層設計的邏輯前提,深層次推進人本教育教學模式改革。
1.把“大而全”的體系化教學轉型為“小而精”的專題化教學,加強哲學教育的針對性和問題意識。長期以來,體系化教學是高校哲學教育的通用模式,其基本特征是將課程教學內容體系化、結構化,教學進度與教學設計都嚴格按照教材編排,按部就班,一章接著一章講,一年接著一年念。這種模式的優(yōu)點是“以教材為綱”,“以知識為本”,老師不用耗盡心力去改革教學內容,建構教學體系。但其局限性是顯著的,最嚴重的局限性就是把本應生機活潑的哲學教育局限于僵化的教材體系,把本應直面現(xiàn)實問題的哲學理論局限于知識傳授,把本應升華時代精神的哲學智慧局限于重復前人的言論。顯然,滿足于“大而全”的體系化哲學教育,并不能凸顯哲學的時代性、實踐性和哲學教育的針對性。解決之道在于打破照本宣科的僵化體系,以問題為導向,以哲學思想發(fā)展史為主線,以學生為主體,以重大現(xiàn)實問題和前沿理論問題為切入點和關注點,形成“點面結合,以點為主”的專題化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的優(yōu)點是主題突出,“以問題為綱”“以思想為本”,一次課圍繞一個焦點問題,啟發(fā)和引導學生進行綜合運用相關哲學理論進行深度分析,使哲學教育真正面向實踐、面向時代,面向生活,成為人們“解放的頭腦”。
2.我們應變給出結論型教學為探索結論型教學,加強哲學教育的啟發(fā)性和發(fā)現(xiàn)意識。所謂給出結論型教學,實質上是教師一言堂的寫照,教師先給出某個具體的結論,再用數(shù)個事例加以證明,以彰顯結論的真理性。因此,給出結論型教學把信仰的生成建立于對結論的闡釋和證明上,通過老師的“苦口婆心”與事例的“反復證明”來實現(xiàn)由“真理性知識”到“內在的信仰”的轉換。但實踐證明:給出的結論很難轉變?yōu)閮刃牡恼J同,更不用說轉換為真誠的信仰。姑且不論哲學領域的諸多問題有沒有標準答案這一點,也不論我們所舉的實例是否恰到好處,單就哲學教學模式而言,如果我們不能拋開只是“解釋世界”的哲學傳統(tǒng),卻拋開哲學自身的時代性與肩負的歷史使命,拋開哲學命題得出的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生動豐富的探索歷程,如果我們的哲學教學過程沒有相關“問題”激發(fā)的學生思維參與,沒有懷疑精神主導的學生獨立發(fā)現(xiàn),那么,這種外在的灌輸式結論,又如何能升華成真誠的信仰呢?哲學的本性是懷疑、批判和創(chuàng)新,“哲學并不要求人們信仰它的結論,而只要求檢驗疑團”。因此,哲學教育的關鍵不在于給出結論,而在于探索結論。我們的哲學教育,應像蘇格拉底的“助產術”,像柏拉圖的“問答錄”,像孔子的對話,像莊子的寓言,千方百計創(chuàng)設教學的啟發(fā)式情境,在適量的文獻閱讀基礎上,靈活運用講授、討論、演講、辯論、答疑和對話等教學方式,讓學生根據(jù)哲學觀念產生的思想背景、歷史發(fā)展、邏輯線索,自己探索并發(fā)現(xiàn)現(xiàn)時代的哲學結論,是學生由“知”到“信”的必要的理論前提。
3.我們應變政治說教型教學為“以理服人”型教學,加強哲學教育的邏輯性和說理意識。哲學作為觀念上層建筑,與政治有著天然的密切聯(lián)系,它要承載也必須承載某些政治的功能。但它畢竟不是政治的附屬物,更不是政治斗爭和政治運動的工具。以極“左”的形式對待哲學,把它變成趨炎附勢的奴仆,那不但不是任何意義上的哲學進步,而只能是哲學的淪喪和墮落。哲學有著自身的邏輯,這邏輯拒斥一切主觀武斷的臆測,拒斥一切帶有其它目的的外在壓制。因此,哲學教育的可“信”度必須建立也只能建立在“以理服人”的基礎上。哲學課只有“說理”,沒有“說教”;只有為什么“是”,沒有本來就“是”。我們要依靠哲學自身的強大邏輯力量來打動學生,抓住學生,征服學生。我們絕不能把哲學課上成說教課,把充滿盎然生趣的理論求索變成板著臉孔的沉悶說教。哲學的邏輯性是哲學理論的力量之源,它的展開直接反映了人類認識水平的高低。哲學邏輯性的教育和說理意識的增強,要著眼于學生獨立思考習慣的養(yǎng)成、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哲學反思方式的運用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育,讓學生不但“我思”,而且“思我”,不但懂“理”,而且論“理”,不但知“是”,而且求“是”,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海德格爾所謂的詩的“思”中,尋找、發(fā)現(xiàn)并切身感受哲學理論渾然天成的邏輯力量和哲學之“思”曲徑通幽的無限樂趣。
4.我們應變知識目標型教學為智慧孕育型教學,加強哲學教育的體驗性和對話意識。哲學教育當然離不開哲學知識的普及與積累,但哲學教育決不能等同于哲學知識的普及與積累。哲學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愛智慧”,是使大學生在哲學教育中能夠用“驚奇”的雙眼去打量生活的世界,去探索世界背后的東西,去追問“為什么”和“應當是什么”。這種智慧的孕育要從三個方面著手:其一,引導學生對現(xiàn)實進行理性反思和批判,通過對人生、社會現(xiàn)象乃至整個世界發(fā)展之“必然”與“應然”的理性分析和判斷,實現(xiàn)“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高度統(tǒng)一。其二,引導學生體驗。哲學智慧有許多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尤其作為主觀色彩極濃的善與美的境界,它有時無法用曉暢的語言描述,它需要的是身臨其境的體驗,需要正確理論引導下的豁然開朗、恍然大“悟”。教師要善于設置并引領學生進入一種哲學的情境,在這種情境中,學生通過強烈的精神感受、強烈的情感體驗和強烈的心靈震撼去感悟哲學與生活、哲學與社會、哲學與時代的關系,去感悟善與惡的分化、美與丑的對立。其三,引導學生對話。與中西哲學史對話,使哲學教育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現(xiàn)當代西方哲學對話,讓學生感受現(xiàn)當代西方哲人的智慧;與現(xiàn)當代科技革命對話,使哲學的世界圖景隨科技的進步而不斷深化;與當代世界各國的社會實踐尤其是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對話,使哲學真正面向現(xiàn)實并體現(xiàn)當今“時代精神的精華”;與哲學界的熱點難點問題的對話,使哲學教育站在思想理論戰(zhàn)線的最前沿,彰現(xiàn)出哲學的深層魅力。
參考文獻:
[1]唐少蓮,周敏.論人本教育的困境及其模式建構[J].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學報,2013,(5).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孫正聿.關于哲學教育改革的幾個問題[J].哲學研究.2000,(6).
[4]唐劭廉.哲學?哲學何為?哲學教育[J].思想教育探索2003,(2).
作者:唐少蓮 周敏 單位:廣東石油化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教學質量監(jiān)督與評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