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關于政治學原理教學內容的研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在法治之下,人們的權利得到保障,可以自由地去發展自己的興趣,擴展自己的特長,追求自己的理想,實現自己的價值。人們之間平等、寬容相待,整個社會充滿了寬松的氣氛。如是觀之,可以說,現代政治所追求的主要價值是民主、法治、權利、自由、平等、寬容等。如此,政治學原理的教學價值無疑就應指向民主、法治、權利、自由、平等、寬容等。在確定這一教學價值指向的基礎上,就可以圍繞專制政治到人治、專制政治到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到法治、法治到權利、自由、平等、寬容等來建構政治學原理的教學內容。以這樣的內容展開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政治、理解社會、理解人性。這樣,政治學原理的教學就不僅具有科學價值,而且還具有人文價值。
二、政治學原理教學內容構成之思考
政治之所以發生,無非是因為人們的言論和行為邊界需要規范性、權威性的界定,以避免互相侵害,造成社會動蕩無序,漸至消亡。社會是不能消亡的,社會的消亡意味著人類的消亡。因為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沒有社會,人類既無法獲得足夠的物質資源也無法獲得必要的精神資源,讓自身存續下去。既然社會不能消亡,那么政治就必然產生。政治的產生是為社會運行提供治理模式,保障社會秩序,使人們之間不會互相殘害。因而政治本質上應是一種公益事業。政治活動是需要載體的,這個載體就是政府。人們進入政府治理之中,必須讓渡自身沒有能力充分行使的權利及其部分財產權給政府,使其凝結為政府權力。這樣,政府才能以民賦之權力進行具體的治理活動,進而保障社會秩序。在現實中,政治活動往往以階級、階層、行業、集團等集體形式為單位進行博弈而形成治理模式,而不是以個體形式。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從規范的意義上來講,政治活動是為界定、確認、保護人們的言論和行為的邊界提供依據,這種依據構成法治的重要內容。通過法治界定、確認和保護的言論和行為的自由即公民權利。
公民權利的最初來源無疑是人的天賦權利。公民權利的享有和行使需要公民彼此之間承擔一定的責任,它經由政府權威而演化為公民的義務。由此可見,公民的權利派生了公民的義務。政治的類型。在政治社會發展的歷史中,政治為社會的存在和運行提供了人治和法治兩種治理模式。專制政治提供人治模式,民主政治提供法治模式。人治剝奪個體作為公民的權利,把公民變成奴隸,與政治事業產生的初衷相違背。它之所以產生,無非是因為政府組織中的成員欲望膨脹,利用政府不受制約或者制約不夠的組織力量相對社會松散力量的巨大優勢,為自身牟取私利,從而改變政治的公益屬性,進而達至人治。通過理念的進步和現實的反抗,政治必然從專制形態進化為民主形態,進而為社會提供法治之模式與內容,保障公民的權利與自由。政治文化與政治社會化。
公民社會是社會力量的公益化、組織化,是公民選舉權與被選舉權、言論、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等政治權利行使的重要保障機制,是社會中政治運動的依托,是社會批評和監督政府的支撐力量。總之,公民社會是保持政治活力,推動法治不斷進步的社會結構。沒有公民社會,即意味著民主政治和法治的缺失。政治全球化。當權利、自由、民主、法治、平等、寬容等成為人類普世價值,政治活動的任務就不僅僅是為特定社會共同體提供法治模式,它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為人類眾多社會共同體的交往提供法治模式。反抗專制,追求民主和法治是人類共同的權利與義務,它使政治超越國家范疇,演變成全球政治。政治發展。政治發展的根本動力在于人類對更好地保障權利與自由的追求。政治發展需要政治文化的發展。政治文化的發展推動政治發展,使政治活動更好改善治理模式。由于政治文化的發展是一個較為緩慢的過程,因而政治發展也應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公民文化沒有形成的情勢下,采用激進的方式發展民主和法治,往往遭至失敗。
三、結語
對教學來講,恰當的教學內容無疑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基礎。如果教學內容不恰當,擁有好的教學方法也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而且可能還會適得其反,也就是說,教學方法越好,教學效果越差。而組織恰當的教學內容必須遵從合理的教學價值指向。具體到政治學原理的教學來講,組織恰當的教學內容應與現代政治所追求的主要價值相符合。這樣,組織政治學原理的教學內容時才不會顯得無所遵從,以致所組織的教學內容雜亂無章,缺乏內在邏輯。
多種寫法與安排的教學內容體系也許更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政治學的內涵和魅力所在。政治學原理的教學對傳播公民文化,培養公民意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政治學原理的任課老師應認真對待教學,除了應探索科學的教學方法,還應思考如何組織恰當的教學內容。由是,寫下如許思考和總結之文字,以期提升自己的教學效果,并與諸同仁交流。
作者:潘修華 單位:南通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