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創新,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隨著社會對人才需要逐漸轉向應用型,高校教育要在人才培養方面積極地轉變思路,從而為社會輸送優秀建設人才。大學語文的教學工作需要加快改革步伐,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方式,通過大學語文改革,更好適應社會發展與當前大學生所具有新特點,同時加強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本文先對當前大學語文在教學方面所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然后提出大學語文在培養應用型人才方面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創新
一、引言
在大學教育中,語文這門課程是面向全體學生所開設的基礎課,通過語文教學可以幫助大學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健全大學生人格以及陶冶大學生的高尚情操。在社會對應用人才需求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大學教育可以通過語文課程的創新和改革,完善對大學生的能力培養模式,大學生能夠在語文學習中扎實掌握理論知識和靈活運用語言文字能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目前,大學語文教育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制約了大學生綜合能力發展,同時對培養應用型人才也帶來不利影響。在大學語文教學中,通過改革和創新的方式解決這些問題,從而有效地通過語文這門課程達到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的。
二、分析大學語文在教學方面所出現的問題
第一,大學生對語文學習不夠重視。目前的大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表現出積極性和熱情不高的情況,尤其是考慮到就業問題,學生更加重視自己的專業技能學習,或者是投入外語學習中,從而輕視對母語知識的掌握。因此,大學生對語文這門公共基礎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還出現了普遍厭學的局面,再者就是學習目標模糊,學生認為語文課不用過多學習也可以輕易通過考試,如在考前看看書、背背考題,學生這樣的做法即使在考試能夠取得好成績,但是沒有對學生語文能力提升帶來幫助,如當前大學生執筆寫作能力不高、口語表達能力較弱、閱讀能力不足等。[1]第二,對大學語文的定位不明確。由于語文主要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因此,學校設置語文課程方面把它劃分為非中文學生所必須學習的基礎課程,這就導致學生對大學學習目標定位出現了誤區。大學語文到底如何定位,這是許多研究者高度重視的問題,正如張福貴教授所說:語文教育和專業中文教育比較,當前許多學校還把語文放在邊緣化學科狀態,除了把語文視為存在于發展的基礎科學之外,大學語文在自身的完整性以及自主性方面還需要確立自身的特殊性與獨立性。[2]第三,教材開發水平有待提升。當前高校中所使用的語文教材經過了幾次修訂,使得大學語文教材出現了許多不同的種類,教師在選擇方面出現一定的分歧,教師認為適合學生學習的內容,而學生不喜歡,而學生喜歡的語文內容,教師從教學開展的角度并沒有給出具體指導。因此,當前的大學語文需要從教育角度出發,然后真正從促進學生發展、人文素質提升的角度作為衡量標尺。此外,大學語文所使用的教材還有的是高校自己編寫的,但是在開發方面卻忽視了大學生主體地位。[3]
三、探究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下大學語文的改革方式
第一,加快教學理念的轉變,提高語文課程的地位。大學語文宗旨在于培養達學生語言感悟能力、表達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等,同時在人文素養提升方面也起著十分重要。因此,大學語文在改革中需要加快教學理念轉變,提升大學語文地位:首先,領導重視語文教育,積極構建良好的語文教學方式:其一,從師生角度出發,教師需要在教學中重視語文,把語文中所蘊含的知識挖掘出來,供學生學習,而大學生在學習中也要調整自己對語文基礎課程的認識與態度;第二,學校領導要對語文教學給予高度重視,加強大學語文課程開發與指導,發揮大學語文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中的積極作用,此外學校要為語文建設提供充足的經費,加強對大學語文研究,使得大學語文能夠把自身的應用性發揮出來;其二,改變學生對語文的認識。學生對語文認識需要轉變之前的態度,因此,教師在大學語文教學中,需要與大學生做好溝通,了解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問題,或者是學生對語文學習所產生的期待,教師則可以根據大學生需求而積極地調整語文教學方式,一方面是適應達大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是便于語文能夠提升大學生的應用能力。第二,對語文教學內容做出改革,注入應用能力。語文教材各個不同版本中有不同的側重點,有的把文學作品作為主體。有的則把應用寫作作為主體,而有的則把文學作品和寫作結合在一起。但在應用型人才的教育中,大學語文這些教材與授課內容需要做出改革。一方面是在大學語文中突出對大學生的應用能力的培養,把語文中的基礎知識以及寫作能力作為輔助學習的部分,而通過語文知識加強對大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培養,另一方面教師在大學語文教學中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從而完善大學語文教材在大學生應用能力方面的培養。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按照大學生不同的專業而開設不同的語文課程教育內容,因為不同專業的學生對語文知識掌握情況不同,對語文知識需要也有差異性,所以大學語文需要在理工類、藝體類以及醫學類等不同背景中設計不同的語文內容,幫助大學生能夠在語文學習中獲得對自己發展具有幫助的應用知識。第三,改革語文教學手段,體現大學生的參與性。大學生作為學習主體,教師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必須體現出大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過程,因此,教師需要改變大學語文教學手段。如教師可有通過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還原語文中的場景,幫助大學生更好地理解語文課文:其一,以學生實踐為主,教師給予指導為輔根據應用人才的特點,教師就可以教學中突出學生的應用性,進而使得學生能夠在應用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如應用文寫作教學中,教師首先講解寫作知識,然后讓大學生進行現實情景模擬寫作,最后教師再分析大學生在寫作中所出現的問題,如用詞不當、語言組織不科學以及應用文格式不正確等,教師根據學生在應用寫作中所出現的問題,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使得大學語文教學取得良好效果;其二,結合學生的興趣組織教學當前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較強,同時還具有鮮明的個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結合大學生興趣、愛好而設計語文教學活動,提升大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參與度。例如教師根據不同大學生不同專業背景而開設詩詞朗誦的活動,讓大學生根據自己對詩詞理解而選擇自己最喜歡詩詞配背景音樂朗誦,這一方面是提升大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另一方面則是培養大學生的口語能力;其三,改革大學語文的課程設置。大學語文中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內容,簡單地說,在大學語文課程設置方面可以分為兩個板塊,即“語”與“文”。如在語言類內容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從現代與古代漢語基本知識出發,培養大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應用能力,而在文學內容的課程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古代、現當代和外國文學相關知識融入教學中,從而不斷豐富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性知識。
四、結束語
由于應用型人才能夠較好地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而當前大學語文面臨著重要改革課題,通過大學語文不斷創新教學方式,革除教學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適應社會發展與大學生學習的特點。把應用型人才作為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進行改革,不斷提升當前大學生的文化素養以及語言文字能力,同時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為大學生今后進入社會以及踏上工作崗位發揮自己的能力打下基礎。因此,大學語文需要在改革中不斷創新,在語文教學中提升大學生的應用能力,積極培養具備較強應用能力的人才。
作者:黃玉芳 單位:廣東生態工程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吳時紅.“大語文”觀的理論建構與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0(2):143-148.
[2]駱兵.國學教育與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協同論略[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4(6):104-106.
[3]曲貴海,高春燕.在古典詩歌教學中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策略探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31(4):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