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語文教學語言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我們所說的準確首先是對知識把握準確,絕不能概念不清。表述要準,而絕不公式化的教參語言移植。我們說的簡明,是簡約而明達。莎士比亞說:“簡明是智慧的靈魂,冗長是膚淺的藻飾。”簡介不是詞不達意,粗陋淺俗的半截子語。有的教師不善于組織與運用準確而簡明的教學語言,分析課文拖泥帶水,重復拖沓,語言殘缺,對運用的語言形式與課文內容毫不相關,堂堂課都是言不由衷的套話,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與對知識的接收。
二、優秀的語文教學語言還應聲情并茂
教學語言的聲音要適度、和諧、悅耳。或輕松活潑,或是鏗鏘有力,整齊中要有變化,表示出聲調和語言的起伏。心理學早已證明:呆板的同一頻率語言刺激,會引起大腦皮層的保護性抑制。這種保護性抑制對知識信息起排斥作用,就是說失掉和諧悅耳的語文教學語言,影響學生接受知識及思維的培養。我們不僅要使學生耳醉其音,還要讓學生心醉其情。聲音離開了感情就變成了噪音。情能抓住求知的心,點燃智慧的火。古人說:“動人心者,莫先乎情。”是說情感在心里活動中具有動力的性質。語文教學語言要有充沛的感情應能打動學生的心扉,通情方能達理,也就是這個意思。教師要體會作者之情,明察作者之意,選準定情點,作為教學語言的主旋律。或喜或悲或哀或戚、或寰宇、或深沉……如《荷塘月色》中的淡淡喜悅,淡淡的哀愁;《綠》珍愛生活的熾熱之情,《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母子之情;《背影》中的父子之情。只有較深地把握教材,用抒情的語言,以聲傳情,才能使學生在理智上產生共震,在情感上產生共鳴。語文教學語言是一門技藝,也是一門學門,沒有日積月累的千錘百煉,沒有精益求精的孜孜以求,是很難掌握這門技藝的。那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何提高語文表達能力呢?
1.要加強基礎訓練。
教師在表達時口齒不清,吐字不利落,平卷舌不分,輕重音不準,語調變換不明,都是由于普通話基礎知識欠缺造成的。因此要學好專業基礎知識,過好語言語法、修辭、邏輯關。
2.要廣泛地學習。
向語言表達能力強的人學習。聽廣播,向播音員學習,看電視,像電視節目主持人學習。同時,要學習我國語言寶庫中燦爛的瑰寶,從《詩經》《離騷》《史記》《漢賦》以及唐詩、宋詞、元曲中吸取語言的精華。有人曾說:腹有詩書語自華”。這就是說要多存儲,底蘊足。教學才能根據需要信手拈來。使自己的語言大放光彩。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古老而悠久的文明史創造了祖國語言文化,這語言文化就是教師語言的活水源頭。
3.要刻苦錘煉。
煉就是多實踐,有目的、有針對性的煉。據說古希臘德漠斯勞生來口齒不清,為了練習演說,他用跑步和上山時做長篇演講方式增強音量,用口街舌的辦法校正發音,最后終于成為享有盛名的演說家。從這個例子中我們應得到啟發和激勵。
三、結語
語言這種藝術神通廣大,一切知識的傳播都是通過語言進行的,教師語言是教師的基本功之一,優秀的語文教學語言來自于人生經驗的積累和感悟,來自對大千世界的深沉探索與思考,來自古今中外大師的精心提煉,來自人民群眾的創造與實踐,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語言素質,掌握語言藝術,使自己的語文教學語言融邏輯性、哲理性、雄辯性和豐富的情感為一體,成為最佳語言。
作者:王海 于梅信 單位:山東省壽光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