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談初中語文如何實施學困生轉優教學,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長期以來,傳統教育過于重視學習成績,以此作為標桿而人為劃分出了學困生和學優生,同時廣大教師迫于升學壓力,在日常教學中難免不由自主地將大部分精力用在學優生上,如此便形成了愈演愈烈的學困生現象。初中語文學困生往往并不是自身智力或學習能力有缺陷,而是在學習動力、學習意愿、學習方法等方面處于明顯落后狀態,盡管這與諸多因素有關,但教師應當且必須采取措施幫助這些學困生實現轉優,以踐行現代教育的先進理念。
關鍵詞:初中語文;學困生;學困生
轉優在各個階段的學校教育中都存在一個無法被忽視的群體,那就是智力處于正常范圍內但卻因自身或外界因素導致學習效率長期較低的學生,也被稱之為學困生。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無論是學優生還是學困生都應當受到公平的對待,為此教師需要立足于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實施有計劃的、有針對性的、切實有效的教育策略,幫助他們向學優生轉化。
一、初中語文學困生形成原因分析
從主觀角度來看,初中語文學困生首先普遍都有不良的學習習慣,比如上課過程中容易開小差、活潑好動、不愿配合老師、不能按時完成作業等;其次是缺乏科學的學習語文的方法,具體表現為課前不預習、課后不復習、課堂上不做筆記、不擅長歸納整理知識等;再者就是意志力較為薄弱,稍有困難就難以堅持,沒有足夠堅定的自信心。從客觀角度來看,一方面家庭環境是催生學困生的重要原因,這里的家庭環境包括生活上的拮據、家庭殘缺不全以及父母監護人教育理念落后等。比如有些父母離異,將孩子托付給爺爺奶奶或者輔導班,學生既缺乏安全感又得不到正確、科學的引導,反映在學習上就是故意抵制或低效率;再比如有些父母或監護人不重視語文學科,強迫孩子花大量時間精力用在數理化上,久而久之語文學習自然遠遠落后于他人。另一方面,學校原因也是導致初中語文學困生形成的關鍵。具體包括了教材的原因,比如教材編排不合理、內容不匹配學生學習能力等;學校自身的原因,比如中高考巨大壓力導致學校采取機械化管理,嚴重影響到教師的教學質量;教師自身的原因,比如教師能力素質跟不上教育需求,教學過程與評價方式難以對學生語文學習產生裨益等。
二、初中語文學困生轉優的理論支撐
首先是學習理論。近現代教育學家普遍認為學習應當與實踐相結合,既不能局限于書本知識,也不能禁錮于學校教室等專有場所,且要重視團隊合作。由此可見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對學生的學習成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這為學困生轉優提供了思路;其次是教師期待效應理論。心理學家認為教師對學生的關注程度影響著學生的心智成長,且兩者存在正比例關系。因此,如果學困生能受到教師足夠的期待,會無形中激勵他們改變自身的學習狀態,發揮內在的潛力,從而逐步轉變為學優生;最后是最近發展區理論。所謂“最近發展區”可理解為學生潛在發展水平與實際發展水平之間的度,在這個區間里學生的認知能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均處于較高水平,便于教師進行引導和教育。這一理論啟示教師在教學中要考慮學生的心理規律和認知特點,要分析學生個體的差異和實際學習情況,要掌握學生在何種條件下學習效果最好,從而科學地、有計劃地幫助學困生進行轉優。
三、初中語文學困生轉優的教學策略
(一)在閱讀教學上的轉變
很多學困生從學習語文學科開始到現在,接觸了一篇又一篇的課文,見識了大量的、各種類型的文章,然而其閱讀能力總無法提高,遠未達到同等階段合理的期待。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的教學觀念落后,在講解課文時還僅僅停留在字詞解析、劃段分層、簡單概括與課后練習上。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過于側重對學生答題的訓練,很少涉及情感價值的培養與想象聯想等的訓練。以上因素導致學生感受不到閱讀學習的樂趣,難以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此,教師應當從兩方面進行改進:第一,具體的文章抽象地教,抽象的文章具體地教。簡單來說就是要關注文體特點、文章標題、文章重要語句、文章關鍵詞、文章里的名言警句,在這些方面下功夫。對于文體特點,教師要引導學生找準不同文體的主要特征并謹記于心,比如議論文的特征是“本文的觀點是……主要從……來論證此觀點。”說明文的特征是“本文的說明對象是……其特點為……”等。對于文章標題,教師要培養學生從標題中概括文章主旨或大意的能力,比如《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標題直接告知文章所要講述的事件,《最后一次演講》標題啟示學生文章的重點在最后一次演講的內容上;對于文章重要語句,教師要指引學生找出這句能夠概括全文大意的關鍵信息,比如《與朱元思書》全文都在圍繞“奇山異水、天下獨絕”這句來寫的;對于文章關鍵詞,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這”“那”等代詞、“但是”“卻”等轉折關系連詞等;對于文章里的名言警句,教師要帶著學生進行感悟,深化閱讀教學。第二,把握好深文淺教和淺文深教。教師要根據初中不同年級教學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選擇是深入淺出還是由淺入深,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提高。比如《社戲》一文字數較多,教師在閱讀教學時可以從看戲前、看戲中、看戲后三部分進行劃分,把長文章教短;再比如《陋室銘》一文短小精悍,需要教師運用聯想、補白等方法幫助學生拓展想象,更好地理解文章內涵。
(二)在作文教學上的轉變
初中語文作文教學本就存在難度,而傳統教育方法往往更多地指向寫作技巧,或者單純地示范優秀例文,整個教學過程對學困生極不友好。為了讓這些學困生在寫作上轉化為學優生,教師就要采取措施幫助他們克服對寫作的恐懼心理,逐步提升寫作水平。一個有效的做法是引入富有趣味性的課堂活動,比如《唐雎不辱使命》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重現課本所描述的情景,讓學生體驗人物當時的感受,再要求他們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最終形成自己的文章,如此一來便能讓寫作更貼近學生心靈,從而逐步建立寫作的興趣和自信。
(三)在語言運用教學上的轉變
語言運用貫穿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在初中階段教師要避免的是機械訓練和死記硬背式教學,這也是學困生產生語文學習障礙的一大因素。為此,教師可以從這三個方面進行改變:第一,辨析詞的意義,培養學生自主觀察的能力。語言運用上學困生普遍難以準確把握詞義側重點,比如差別/區別、替換/交換等;難以準確理解詞義輕重,比如希望/渴望、揭發/揭穿等;難以準確感知詞義范圍大小,比如天氣/氣候、充足/充分等。對于此類問題需要教師借助大量有針對性的舉例類比訓練,引導學生自主觀察并強化理解。第二,辨析詞的語法功能,培養學生自主辨析的能力。語言運用上學困生對于詞的語法功能一知半解,需要教師結合具體情景描述與對比練習,引導學生自主辨析并學會舉一反三。具體的練習可以是:當相同的詞語配不同對象時,給以下詞組補充合適的賓語。比如“履行(義務、諾言、條約),改正(錯誤、缺點)”等;判斷同一詞在不同句子中的成分,比如“這件事太突然了(‘突然’作謂語)、突然來了一個消息(‘突然’作狀語)、她去得太突然了(‘突然’作補語)”等;相近詞常在不同句子中扮演不同功能,如“艱苦——常用作定語(艱苦的生活)、艱難——常用作謂語(生活艱難)”等。第三,辨析詞的附屬色彩,培養學生自主理解的能力。還有些語言運用上學困生不了解詞的附屬色彩,導致經常在語文考試中丟分。為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借助特定練習培養學生的自主理解能力,徹底掌握不同詞的色彩表達差異。具體的練習可以是:判斷這些詞的感情色彩,比如“堅定(褒義)、固執(貶義)、頑強(中性)”等;感受這些同義詞的語體色彩,比如“溫順——詞義側重順從(可以形容人或動物)、溫柔——詞義較為柔和(一般只能用作形容人)”等。
(四)在教學過程中的轉變
相較于學優生在接觸新知識時能夠快速抓住重難點以實現溫故知新,學困生往往因語文認知結構較差、語文基礎知識薄弱等導致真正吸收理解的東西極少。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學困生普遍缺乏字詞的積累,并且不擅長背誦和默寫古詩文,這多源于他們不具備語文的結構化知識以及對語文知識的結構化能力。事實上,語文學科所包含的語言形式靈活多變,現實中極少用到規范性語法,因此教師應當采取積極的干預手段,引導學困生在特定環境下合理地日積月累。具體來說,教師在教學中要從這三方面入手實施:第一,培養學困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教師應在了解學困生身心特點的前提下,適當地調整教學難度,激發他們的興趣,幫助他們樹立學習語文的信心。比如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帶著學困生大聲朗讀,弱化對文本的解析,先訓練他們的聽和說,并引入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增強他們的關注,以取得好的學習成效。第二,創設教學情境以發散學生思維。比如在講到《狼》一文時,教師分別從不同的視角進行解讀,引導學生有規律、有思維地理解文章:首先基于屠夫視角梳理文章結構,接著基于狼的視角理清文章思路,再基于故事情節把握文章結構,然后基于寫作手法重現文章脈絡,最后基于段內層次感受文章內涵。像這樣通過不同角度解讀文章,等同于創設了不同的情境,能夠更好地讓學生感受到文章的表達,發散他們的思維。第三,強化課堂對話以提高學生主體意識。很多學困生在家學習狀態不佳,不能及時有效地反饋當天所學內容。為此,教師可以采用拓展遷移式創編的方法進行教學,比如學習完《變色龍》一課后,教師引導學生想象奧楚蔑洛夫在經歷了廣場上的狗咬人事件后接下來會去干什么。通過這樣的訓練既激發了學困生的興趣,又凸顯了他們的主體意識,讓他們有機會編制自己的思維想法,這也是語文學習的一大特色。
四、總結
學困生的存在是難以根除的,其形成原因也越來越復雜,但在現代教育理念下,廣大教師應當重視學困生現象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改善。初中語文學困生在閱讀、寫作、語言運用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落后,需要教師針對不同情況采用相應的措施,逐步幫助他們走出當前的學習困境,轉化為學優生。
作者:甘金波 單位:江蘇省靖江市城南新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