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新課程標準下高中語文教學分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內容摘要:在新課改目標的貫徹下,語文學習越來越注重學生的主動性和生活化,在教材的整合利用和多媒體的使用上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使得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積極性逐漸提高,對于學生的語文學習極為有利。
關鍵詞:高中語文;主動發展;語文教材;語文生活;多媒體教學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改革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已經成為廣大一線教師的共識。筆者從事高中語文教學17年,作為一線教師,經過實踐探索結合教學實際,對語文課堂教學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感觸頗多。
一.讓學生獲得主動發展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語文學習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學習要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同時,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對探究的定義是:“探究是多層面的活動,包括觀察、提出問題,通過瀏覽書籍和其它信息資源發現什么是已經知道的結論,制定調查研究計劃,根據實驗證據對已有的結論作出評價,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釋數據,提出解答、解釋和預測以及交流結果。”可見探究性學習是一種較高層次的學習方式,所以它不是一種個人的學習方式,而是一種面向大眾指向集體的學習方式。“為了每一個學生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不同于以往的課堂,一堂好語文課,學生應當是熱情地參與,積極地融入與教師、文本構成的學習交流平臺,而不是被迫、消極地接受。在教學中,教師要“解放”學生,把學習主動性歸還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和引領者,教師不要教得太多,敢于放手,只需做適當的講解,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注重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自學能力。探究式課堂不再是呆板的教師講,學生聽,而是開放的學習氛圍。現在的教學為學生開辟了廣闊的學習空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進行自主實踐和探究,既是對新課學習內容的運用和鞏固,也是對新課學習內容的補充和擴展。所以,自由探究是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學生在課堂上自主探究可以充分感知語文的魅力,充分享受學習的過程,讓他們認識到學習過程和結果同等重要。探究式課堂更加注重語文知識的來源,使得學生能夠真正地感受語言的魅力,感受中華文化,而不是只依靠課本上的文字。在開放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思維和靈感比較活躍,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更有利于學生和老師之間感情的培養,使得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獲得知識。
二.使用“教材”走出“教材”
《新課程標準》提到教師要有開發課程和創新運用教材的意識和能力,有選擇性地、創造性地實施課程,使學生語文素養發展與提升能適應社會進步新形勢的需要。教材是教與學的主要依據,在教學中要最大限度地使用教材,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復述教材,而要創造性地使用并且走出教材,超越教材。成功的教學應該是依托教材又高于教材,敢于嘗試新的拓展,從而使教學更富有激情和創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運用教材時,應著眼于課程目標,有所取舍,有所增刪,因為任何一篇文章承載的并不是語文能力的全部,只能是一個或幾個方面。當然,這并不是說要忽視對文本起碼的閱讀,一味將一些課外的知識硬塞給學生。教師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在帶領學生學習文本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其隱形信息資源。一定意義上說,隱形資源對于學生的成長更為重要,如培養健康的心理,科學的思維,學會求知與審美、生存與發展等。教師要明確挖掘教材隱含信息資源的意義,并通過由淺入深的訓練,讓學生逐步掌握這種方法,進而真正促成學生的全面發展。“畫蛇添足”就是一種發掘信息資源的好方法。所謂“畫蛇添足”就是跳出教材談認識,師生以教材為引子,談對知識、思想上新的收獲,談對人生、社會的認識。它最為顯著的效果便是能夠提高學生思辯能力,促進學生認知水平與思想修養的進一步提升。教材學完了,師生就教材中的某個問題做一番探究,“橫看成嶺側成峰”,見仁見智,不受教材局限。長期這樣訓練,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認知水平必定日見提高,學生的精神世界必定日見豐富。對教材選取的文章不能面面俱到,要“顧此失彼”,對于老師和學生都喜歡的并且能引起共鳴的文章要精講深講。在講授古典詩詞時,我就對其中篇目重新進行整合,如“詠史懷古”詩中《蜀相》《石頭城》等思想深刻、內容豐富的詩詞就重點鑒賞;閨怨愛情等的詩詞就以誦讀為主。通過這些重整組合,既節省了時間,又培養了學生的鑒賞能力。
三.關注學生體驗與生活
新課標下,語文教學要注重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出發,把生活拉入課堂,建立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活動是運用語言的實踐,學生在愉悅的活動中增長了見識,提高了能力,也為語文學習開拓更為廣闊的“材”路。早在上世紀2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他還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著名語文教育家劉國正先生也一再強調“要使學習語文同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把學搞得生動活潑”,“語言脫離了生活,就變成了毫無生氣的空殼”。他具體指出:“讀(包括聽),是通過語文認識生活和學習怎樣生活;脫離生活,就變成無意義的活動,吸收鑒賞都失去辨別優劣美惡的基本標準。寫(包括說),是運用語文反映生活,表達自己的見解,并服務于生活;脫離生活,寫就變成無源之水,技巧就變成無所附麗的文字游戲。而與生活相結合,則讀有嚼頭,寫有源頭,全局皆活。”所以說從某種意義上講語文即生活,語文教學活動的外延即是整個生活,整個世界。只有把語文教學放在社會生活的大環境中,把語文拉入生活,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才能擴大語文學習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語文教學煥發生命活力。之前的語文教學只注重傳授知識,教給學生純粹的理論知識,很少有教師能站在學生生活的高度來審視教學行為,所以導致學生普遍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而“治學則以興趣為主,興趣愈多,則從事彌力;從事彌力,則成效愈著”。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把語文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讓語文生活化,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我們在感受美好春景的時候,應聯系我們當地的自然風光,帶領學生走進自然,感受自然,抒寫對自然的感受;《散步》選取了生活中的一個鏡頭,寫出了三代人之間深沉的愛,教師應當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明白在生活中要尊老愛幼,要懂得人間真情。這樣把語文學習與生活聯系起來,不僅豐富了課堂內容,擴大了學生的視野,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法國藝術家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一個不然愛、不感悟生活的人是學不好語文的。因此,我們要讓生活的觀念統領教學,讓教學過程貼近生活,讓教師還學生一個完整的多彩的生活。
四.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
語文教師也要跟上時展的腳步,結合智能終端支持來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充分拓展學生的語文知識面。多媒體教學提供了形象生動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使得課堂不再抽象枯燥,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同時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增強記憶效果。由此可見,我們應當努力促進語文教學與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整合,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學習資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多媒體教學可以有效激發學生興趣。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夸美紐斯認為:興趣是創造快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學習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會對學習樂此不疲。通過多媒體技術,可以將圖形、動畫、文字等有機整合在一起,使抽象的圖形、數字,呆板的文字等變成生動的畫面,對學生進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創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習興趣,陶冶學生情操,能讓學生學得興趣盎然,教師教得生動活潑,達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樂的目的。多媒體教學可以提高課堂效率,突破重難點。課堂教學最基本的要求是緊扣教材中的重難點進行。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一般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學重難點,而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并不能直觀地看到這一點,利用多媒體教學則給我們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能直觀地啟發學生的思維,化靜態為動態,突出重點、分化難點,從而使學生攻破學習難關。同時多媒體教學可以讓學生進行更多的操作、交流和評價,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獲,從過去的被動聽講者變成主動參與者和操作者,逐步養成了獨立思考、積極參與的良好品質。并且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促進了學生觀察、思維、想象、記憶等能力的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如教《赤壁懷古》時,教師可以先提出一個問題:能否將開頭三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想象成一組畫面?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將這些抽象的文字想象成一幅幅畫面,然后教師開始為學生播放課前準備好的鏡頭,讓學生把真實的畫面和想象的畫面進行比較,便會發現兩組畫面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樣的效果會極大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大幅提高課堂效率。從現階段的教學情況來看,在課堂中教師也融入了新的教學理念,和傳統的教學效果相比已經有了一定程度上的進步,但是在很多地方還需要進一步優化。比如在課堂的角色轉換上教師的確把課堂還給了學生,體現了學生主體性的作用,但是在教師的主導方面沒有得到重視,認為只要將課堂交給學生就是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再者,在對多媒體的應用過程中,有的教師由于沒有掌握科學的方法,不僅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有的教師為了吸引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就過度地運用多媒體。上述都是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在我的課堂教學中,每次我會讓學生帶著興趣、帶著新奇、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滿足走出課堂。在這里充滿了生命的關愛和引領,充滿了尊重和鼓勵,充滿想象和創造。因為我堅信,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怎樣學比學多少更重要。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高中語文教師,我們的教學理念也應當與時俱進,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會充分適應新課改的要求。
作者:馬澤林 單位:山東省即墨區萃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