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小學閱讀教學文本思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文本細讀是二十世紀上半期英美主流文學理論流派“新批評派”最重要的文學研究方法。二十世紀美國高等教育得到了很大發展,尤其是二戰之后,大量退伍兵入讀大學,學生規模空前。新的教育形勢需要新的教學法,可以在課堂上切實具體地教會學生閱讀和理解文學作品的“文本細讀”成了美國大學最重要的文學教學方式。這期間出現了很多基于“文本細讀”的課堂教學的教材,其中最著名的是耶魯大學教授克林斯•布魯克斯和羅伯特•潘•沃倫編寫的《理解詩歌》和《理解小說》。這些教材在三四十年代出版,直到現在還被廣泛使用,影響深遠。改革開放后,“文本細讀”對我們國家的文學批評和大學課堂的文學教育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改變了原來只用“社會批評”來研究和教學的局面,加深了我們對文學本身的理解。這是一種被證實了的非常實用的文學教學方式。現在我們借鑒它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觀念和方法,將其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之中,也許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閱讀、理解和運用能力。就書面語的學習來說,就是對文本的理解。語文教材就是精心編選出的一部連貫成系統的文本集合;“文本細讀”,指的是在課程教學中抓住教材文本,對其做出有效的細讀。它的要求包括兩方面:一是教師要對教材做出深入、細致的閱讀和理解。“語文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這是語文課程標準對每一位語文教師提出的基本要求和任務。二是教師要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對課文做出有效的解讀。要切實地從文本出發,從具體的字、詞、句的理解出發,最終達到對課文各種意味和意義的理解。下面是從筆者在實際嘗試中總結出來的一些具體的細讀方法。
一、抓住文本的主體意旨
文本細讀首先要從文本的意圖和構成文本的基本要素出發,引導學生理解文本。教會學生善于抓住文本的主體意旨,迅速獲取有效信息,是培養學生實際閱讀能力的重要目標。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把握主旨的能力,即對文本的整體把握。在實際教學中,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標題,每段的首句或文本的結尾以及文本的關鍵詞。下面細說一下從標題入手。文章題目往往與內容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有些標題常常已經說明或暗示了文章的體裁、內容,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看法及傾向性。抓住了文章的題目,就可以大致推測出文本的內容,較快地進入對文本內容的解讀,為深層次解讀奠定良好的基礎。如三年級上冊的課文《新春賞梅》。“新春”指出了時間。春天是一年的開始,天氣漸暖,萬物復蘇,繁花似錦的美麗景色即將出現。這景色當然讓人心情快樂。新春,指的是春天剛剛開始,冬天還沒有遠去,但是溫暖已經觸手可及,因此特別讓人興奮:幸福就要來臨的時刻是最令人激動的。“賞梅”中“賞”是看的意思。表示“看”的詞語有很多,如觀察、瀏覽、參觀……為什么用“賞”而不用“觀”或“看”呢?這里的“賞”與“看”“觀”有很大區別:“看”“觀”重在突出視覺感官,而“賞”則帶有“帶著美好的心情去看,去細細地品味”的意思;“賞”不僅突出了視覺感官,還突出了作者的內心感受。“梅”指梅花,梅花開在冬季,開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刻。它潔白如雪,代表著堅貞不屈;它火紅如霞,象征著熱情似火,象征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梅花是中華民族與中國精神的象征,具有強大而普遍的情緒感染力和敘事推動力。梅花象征堅忍不拔、不屈不撓、奮勇當先、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因為賞的是梅花,所以本文表達出作者對梅花和其所代表的品質的贊賞。“新春賞梅”,有時間,有動作行為,有對象,我們可由此知道它的文體——這是一篇寫景或狀物的記敘文。通過對文章標題的細讀,我們可以理解作者賞花,不僅是欣賞花的外表,更是欣賞花中蘊含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作者賞花,也寄托著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里生活幸福美滿的愿望。因此,讀懂了標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讀懂了作者的思想和內心。
二、抓住文本的重要細節
文本細讀的原則之二,是把對文本的整體把握與對具體細節的領會相結合。只有理解文本整體,才能更準確地把握和領會文本的具體細節;只有準確理解文本的具體細節,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整體主旨。重要細節是一篇文章中表達情感、刻畫人物、描寫環境最精彩的部分。讓學生注意細節描寫也是訓練學生寫作的方法之一。一篇課文中的關鍵細節都是通過一些特別的關鍵詞句表達出來的。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對關鍵詞句的學習來讓學生領會細節。詞語是文章構成的基本單位,細讀詞語、感悟詞語是走進文本的捷徑。比如六年級下冊《洗臉》一課中的“蘸”字。文中講戰士們蘸著女演員用過的水擦臉,透過這個“蘸”字,我們可以看出這個邊防哨所何等缺水;再聯系全文,我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位面容黝黑、嘴唇開裂的小戰士,小心翼翼地蘸一點別人用過的水擦臉的場景。盡管生活條件如此艱苦,可哨所里的戰士們卻用一盆干干凈凈的水列隊請女演員洗臉,這是發自內心的、毫無保留的、無私的愛,這場景震撼人心,令人感動。記得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抓住這個“蘸”字,牽一發而動全身,層層深入,讓學生走進文本,融入文本,情感隨著文本升華;在升華之后,又適時引導學生發現文章結尾處人稱的變化,一個“你”字,讓文章由第三人稱的敘述變成了第二人稱的敘述:為什么要這樣變?這樣變有什么好處?我們在習作中哪些情況下也能這樣變?最后創設情境讓孩子們模仿課文練筆……這就是文章字詞背后所蘊含的無限的教學契機,教師在課前細讀文本、讀透文本,才能發掘、抓住這樣的教學契機。又如二年級的《月亮姑娘》一文,月亮出現時寫道:“夜晚,月亮姑娘出來了,細細的、彎彎的,好像小姑娘的眉毛。晚風涼涼的,她扯了一片云兒披在身上。”一個“扯”字突出了月亮的可愛,我們仿佛看到月亮也長了手和腳,她就是一個剛出生的娃娃,她也怕冷,也害羞,也要穿衣服。這也為后文寫月亮換衣服(月亮的變化)埋下了伏筆。我們對這樣的文本要讀出童趣,再把這種童趣帶給孩子們,讓他們眼中的月亮也富有人性的色彩,讓他們在了解自然規律的同時感受文本的美。
三、把握文章的整體結構
文本細讀的原則之三是培養學生的理解思路,包括基本的敘事邏輯、描寫方式和秩序以及整個文章的組織方式等。這可以從培養學生對文章結構的把握開始。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文章結構的理解和學習實際上是一種思維訓練,它是持續性的學習,貫穿小學、中學甚至大學的整個教育過程,而不是單單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就能完成的。首先,我們要意識到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夠成立,能夠稱作“文章”,是因為構成它的各個部分相對于整體而言,起碼具有目標的明確性、組合的有序性和系列的完整性等幾種要素。我們拿到一篇文章先要快速瀏覽一遍,對文章主要寫了什么內容,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做到心中有數。只有把握住了文章的結構,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如果能夠正確地分析文章的整體結構,也就能準確地把握文章教學的思路了。其次,要意識到文章的數量無限,但文章的結構模式有限。有一些最基本的結構模式是被反復用到的,或單獨使用,或與別的結構模式結合使用。小學語文教學要把握一些基本的結構模式,然后將其貫徹在閱讀和習作教學中。比如《精彩的大象表演》是篇典型的“總—分”結構的文章,這一結構突出了大象表演的精彩。我們在讓學生感受大象表演精彩的同時,還應讓學生學會“總—分”結構模式,并引導學生遷移運用。再如《讀碑》《劉鄧大軍渡黃河》中的插敘:理解為什么要插敘,插敘部分對文章的作用,這些都是解讀文本的關鍵點。
四、關注超文本的構成要素
文本細讀還要注意一些超文本的構成要素,比如標點符號,以及一些排版格式,如新詩的分行之類。文本的構成除了語言文字,還有標點符號,二者構成了我們教學的內容。如果缺少標點符號的支撐,文本就沒有了色彩、溫度和生機,標點符號對語境的創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平時的文本解讀中,我們卻很少將目光聚焦到那些“小不點”上。其實,作為書面語言的獨立分支,標點不僅有斷句停頓之功,還有傳情達意之效。而充分運用語境,對標點符號的作用加以強化,亦能對標點符號的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窮人》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個短篇小說。文中有這樣一段:“回到家里,她把這兩個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讓他們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連忙把帳子拉好。她臉色蒼白,神情激動。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么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省略號和問號的連續運用,表明桑娜當時心理活動的時斷時續,表明她緊張、矛盾、不安的內心,逼真地寫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在進行文本細讀時,對標點符號的關注有時會讓課堂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要關注“文本細讀”這個核心理念。要結合學生實際,在每篇文章中落實一兩個訓練點,以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讓學生不僅得言,還要得法,更要得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作者:孟敏 單位:湖南省宜章縣進修學校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