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語文閱讀教學略談(4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第一篇: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略談圖式建構促進作用
【摘要】
閱讀教學作為英語學習中的重要環節,是英語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本文從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及認知需求方面,以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的特征為依據,就如何通過圖式建構來促進小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增強,提出觀點,并為之后圖式建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奠定相應的基礎。
【關鍵詞】
圖式建構 小學英語 閱讀教學 作用
曾有人指出,圖式是主體內部一種認知結構的單元,它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激發性,從而對一些新的事物以及新的信息進行加工和處理。從這里可以看出,圖式式存在于主體心中的一種記憶的能力,它能夠幫助學生們把文章理順,很好的把握住閱讀材料中篇章的主旨,也能夠增強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在語言方面的素養,對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夯實基礎知識,對語言圖式結構進行優化
英語是一門語言類的學科,它的詞匯量、相關語言知識點都比較多。對于小學的學生具有一定的挑戰。而英語閱讀教學更是老師和學生們都頭疼的地方,一方面,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正處于邏輯思維能力成長的一個階段,在思維能力上還不夠成熟,對于英語的閱讀能力還是比較弱的;另一方面,孩子們在小學剛剛接受到英語的教學,對于英語文本的閱讀更是處于啟蒙階段。所以,老師應該引導學生重視基礎知識的積累,去夯實基礎,增加學生們的英語閱讀量,為學生很好的學習英語這門課奠定一定的基礎。例如,在教授蘇教版譯林小學五年級上冊Unit8AtChristmas這一節課時,老師可以先在課堂的開頭導入中國相關節日的圖片,譬如中國的SpringFestival、TheMid-AutumnFestival等,接著要求學生回想一下外國有哪些節日,讓學生們踴躍的發言,然后引出課本中對于Christmas的介紹。隨后,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快速閱讀的方式,快速的完成課本中Readandmatch部分,請學生起來回答,并讓其他的學生進行判斷正誤。通過這樣的方式,在課堂中對于語言圖式結構進行優化,讓孩子們更加的關注到課本的內容,并在此的過程中,教會了學生快速閱讀的方法,從而奠定了學生語言圖式結構的基礎。
二、拓展外延知識,對內容圖式建構進行增強
心理學上說: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對世界的探索階段,對世界有很強的好奇心,對新鮮事物充滿了興趣,活潑且好動。而在英語教學的課程中,英語閱讀是考察學生對于英語知識掌握情況的一個重要的指標,并要求學生需要去掌握多元的文化、社會、自然方面的知識。所以,在對于小學英語的教學中,老師要合理的選用學生閱讀的素材,并對書本上的知識進行一定的拓展,從而增加學生在英語方面的閱讀量,促進學生在學習的內容上進行圖式構建。例如,在教授蘇教版譯林小學五年級上冊Unit3Ouranimalfriends這課時,老師考慮到小學的學生們都特別有童趣,特別喜歡小動物,所以老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以“animalFriend―HowtointroduceOuranimalfriends?―Ouranimalfriends”為主線,引導學生構建對于英語閱讀學習的準備圖式,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在日常生活與小動物的相處細節和自己的實際感受,來談談自己對于身邊“animalfriends”的了解。之后,老師再通過多媒體介紹一些與“animalfriends”相關的詞匯,以及介紹一些簡單的語句給學生們。然后老師可以把anarm、abody、afoot、awing、aleg、atail等圖文并茂的制成卡片,讓學生們加深對于閱讀內容的影響,也通過此種方法來拓展學生對于圖式內容的一個構建,幫助學生形成圖式建構的網絡狀結構,以此對于對內容圖式建構進行增強。
三、重視教學探究,對結構圖式建構進行完善
如果說之前所講的夯實基礎知識和拓展外延知識能夠奠定學生圖式構建的前期準備,那么根據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和發展需求設計多種閱讀的教學探究增能夠引導學生自主的進行圖式的建構,從而更好的對知識進行記憶,當然我們也是以圖式為線索,知道學生進行有效的英語文本閱讀。例如,在教授蘇教版譯林小學五年級上冊Unit4Hobbies這一單元時,因為本單元的主體是Hobbies,所以老師要在先引導學生對于文章了解之后,根據文章的需要,把班級成員分成若干個小組,進而進行一個探究活動--畫圖式,創對話。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可以先讓學生畫出一個思路,然后看看怎么去介紹自己的Hobbies,或是根據”whatdoyoulikedoing?Ilikedoingsth”這樣的句式來為呈現。這些都是學生們可以自主安排的方面,此外,學生還可以去根據自己的愛好即興的表演一點,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興趣,還能夠完善結構圖式,對老師的教學過程也進行了充實,使得學生和老師在課堂中能夠達到一個雙贏的局面。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英語的閱讀教學中滲透圖式建構的教學模式和相關的學習方法,能夠很好的幫助學生養成英語學習習慣,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在對于英語閱讀的教學中,老師要能夠靈活的運用圖式建構的相關模式,去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量,豐富學生的相關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在自己的腦海里形成自己的圖式建構思路,從而更好的提高學生對于英語文本的閱讀和理解的能力。
作者:潘新星 單位:江蘇省淮安市實驗小學
參考文獻:
[1]王折蓮.淺談圖式建構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促進作用[J].中學生英語(初中版),2013,32:90.
[2]曾燕虹.小學英語閱讀的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04:87-89.
[3]卓張眾.基于圖式建構的高中英語閱讀課教學探討[J].英語教師,2012,02:11-15.
第二篇:高中英語優質閱讀教學合理開展探究
【摘要】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英語已經成為人們生活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此,學習英語、學好英語已經變得非常重要。英語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最重要的方式。作為高中英語教育工作者,我們要不斷提高自身認識,從而促進優質英語閱讀教學課堂的合理開展。
【關鍵詞】
高中英語 閱讀教學 問題目標 方法 課外
眾所周知,英語閱讀是英語學習四項重要的語言技能之一,也是英語語言輸入和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徑,因此,在高中英語語言測試成績中占有較高的比例。然而,就目前而言,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依然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困擾者眾多教育工作者。為此,作為新時期高中英語教育工作者,經過多年的教學,以及參閱大量的文獻,對于新時期高中英語優質閱讀教學的合理開展有著深刻的認識,在此表述,供同仁參考指正。
一、正確認識目前英語閱讀教學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
高中階段英語學科閱讀教學有著深遠的意義。然而,目前高中英語閱讀課堂教學的現狀普遍不容樂觀,而課堂英語閱讀教學是能夠引導高中生英語閱讀能力發展的有效指導途徑,但多數地區的英語課堂閱讀教學難以實現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有益作用,致使多數學生達不到英語測試對英語閱讀水平的標準。經過多年的工作經驗,我總結以下幾個方面。很多學生往往并沒有掌握閱讀的要領,忽視整體篇章的感悟,孤立學習詞匯、語法。有些英語教師將課堂的主動權緊緊地抓在自己的手里,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講解生詞,補充詞匯,不厭其煩的分析語法,甚至還存在逐字逐句地分析課文。這樣的教學方式,背離了新課改的宗旨,學生的閱讀處于被動的地位,學習興趣提不上來。對于高中生來說,閱讀技巧,閱讀能力和整體感悟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礎,如果放開手讓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再適當點撥,對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有的學校往往忽略閱讀指導。目前很多教師在英語閱讀教學策略上的忽視和認識上的模糊主要表現在在日常的英語閱讀課堂,部分教師直接在閱讀課堂上使用閱讀理解試題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完成練習,通過簡單的校對答案,提示問題答案的出處,完成閱讀課堂的教學任務。這種簡單且缺乏閱讀過程引導的課堂教學模式對于學生而言只是一種缺少反思與提高的自我練習,這種簡單的閱讀教學模式對學生閱讀習慣與閱讀思維的培養失去了啟發意義,教師也沒有充分發揮課堂教學指導者的作用。閱讀教學的方式是自下而上,及通過對篇章的生詞、語法和句法的分析幫助學生達到對文章內容的認識,這種微觀的閱讀講解法,忽視了培養學生掌握應有的知識結構、閱讀策略以及假設、預言與推斷等能力。從而阻礙了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當然影響高中英語閱讀能力培養的原因還有很多很多,比如,學生自身不認真、缺乏語感、基礎薄弱、缺乏交流環境等等,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引起足夠的重視。
二、高中英語閱讀優質教學的策略
英語閱讀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時,在目前教育的大環境下,閱讀教學依然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作為新時期高中英語教育工作者,我們要不斷提高自身認識,尋求優秀閱讀教學方法。我認為:首先,我們應該確定閱讀教學目標。有目標,就有方向。在進行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首先分析了解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制定正確的教學日標,精心設計導入活動,優化導語,為學生參與互動式閱讀做好必要的準備;同時關注學生知識、能力和學習策略培養的基礎上,關注學生的閱讀感受,制定合理的情感目標;教師還應該根據學生實際出發,以他們原有的知識和經驗,設計難易適度、形式多樣的閱讀任務,以便學生進行有效互動,實現既定目標。其次,閱讀方法的合理指導。方法,老生常談的話題。可是,磨刀不誤砍柴工,方法顯得格外重要。特別是高中階段英語閱讀學科的教育教學。在閱讀學習中,通過背景知識使學生獲得課文的初步信息后,就該進入深層次的課文整體閱讀了。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通常是引導學生運用一些有效的閱讀方法逐漸深化閱讀。比如,速度。通過快速閱讀,對文章整體理解,并學會利用文章的題目和插圖或圖片,把握文章大意,段落大意及關鍵詞所傳遞的重要細節信息。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的題目、段落標題、附圖和圖表以及每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并跳過不重要的部分,以獲得課文的大意或基本輪廓,大致理解作者的思路。跳讀。快速閱讀后讓學生掃描整篇課文,并跳過不相干的部分,主要獲取有關時間、地點、姓名和數據等信息,從而集中注意,尋求要發現的東西。而后,在進行重點細讀。略讀之后,課文學習就進入了更深層次的細節性閱讀了。這時,我總會根據課文后面或右側所列出的問題,指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以培養他們準確捕捉相關信息的技能;或讀后讓學生總結段落大意,培養其概括知識的能力;或給學生設計一些細節理解方面的問題,讓他們帶著問題在限定的時間里閱讀課文,然后單獨回答問題。上文所講的幾種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希望廣大教育工作者都能夠引起重視。最后,課堂內外結合,補充課外閱讀。英語作為一門語言,語言的學習需要積累,特別是高中階段英語閱讀。《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明確要求:高中畢業時,課外閱讀量要達到36萬詞以上。單靠教材中的閱讀材料,要想達到這個目標可以說是天方夜譚。因此,教師必須開發適合的閱讀資源,選擇符合學生知識基礎和教學要求的閱讀材料。教師要合理選材。材料的選擇要難易適中。生詞和技術性詞語太多、句式太復雜的材料難度過大。容易挫傷學生的自信心,使其對閱讀失去興趣。而太過容易的材料又不能達到訓練目的。課外閱讀材料可以選擇報紙、雜志、科普文章等等,如,新概念英語等。
三、總結
總而言之,新時期,對于高中階段英語閱讀教育教學,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應該正視目前教學過程中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并且不斷通過自身努力,發揮自身優勢,從而促進高中英語優質閱讀教學的合理開展。
作者:甄清 單位:江蘇省鄭梁梅高級中學
第三篇: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探究
英語閱讀是英語語言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閱讀涵蓋了單詞、語句、段落、篇章等一系列的文字信息。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往往對閱讀作品的表面信息進行了大幅度地講解,細致地分析英語詞句段落,而忽略了對閱讀作品本身創作意義的探究。但其實文本深層含義的探究才是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所追求的目標。
一、從閱讀中認識作品創作背景
文本的深層含義關系著作品的創作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歷史環境、文化習俗等方面的內容。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是對閱讀文本中的英語字詞進行講解,或者只是針對其中一些重要的表達進行拓展,最重要的是關注到文本所表達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在文章主旨的引導下再去感受作者的用意。例如,學習牛津版高中英語高三上中的Unit7“The Po-etry of Nature”時,教師可以抓住“poetry”和“nature”這兩個關鍵詞來展開教學活動。比如一首小詩中的一句:To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And a heaven in a wildflower,詩中提到了“agrain of sand”,“a wild flower”,這兩種自然物體就是蘊含了無限的意境。教師在分析時就不能只關注:如何形容sand和flower,或者這兩句話的對偶關系,最關鍵的是:作者為何要創作這首詩,或者創作這首詩時作者內心感情是怎樣的。而應該告訴學生這兩句話表達的是:不能忽略身邊細小的物體,因為從渺小的物體身上可以學到巨大的道理。又例如,牛津版高中英語高三下中的Unit2“Growingup”,關于成長話題的閱讀文本有很多。比如The house onthe Mango Street,講述了一個小女孩的內心世界。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這篇小說,讓學生自己去摸索其中的意義,了解作者寫書的意圖。書中小女孩對自家周圍的環境和人物做出了一番感慨,表達了她作為一個外來人搬到芒果街,對整條街上的一切表示恐懼和無奈的心情。這便是對這篇文本閱讀后所應該產生的感想和共鳴,也是指向文本深層含義教學的閱讀目標。
二、仔細體會,共同感悟
文本的創作有著其特殊的創作背景,蘊含著作者特殊的感情。因此,學生在欣賞各種作品時,要主動去體會作者的表達意圖。作者表現文章感情時,除了對整個篇幅的歸納外,對字詞的選用也有著特殊的意義。教師在講解閱讀時也要注意“融情于字”的妙處,鼓勵學生學習這種表達技巧。例如,在學習牛津版高中英語高三下中的Unit5“FutureEducation”時,對于這個話題可以拓展許多課本以外的內容,如海倫凱特寫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就可以聯系到ed-ucation,如其中“In the afternoon of that first seeing day”,就是作者對自己生平回憶的表達,簡明清晰,把讀者帶到了作者當時所處的情景中。“The first seeing day”點明了作者對“光明”的渴望和敬畏,讀者也應該從seeing這個詞中去體會作者的用意。然而education這個主題如何與這篇小說連接起來呢,往后閱讀便能發現,作者的遭遇沒有讓自己頹廢和放棄對生活的追求,而是通過教育來完善自己,從教育中感悟到生命的意義。這將課本教材的主題與課外讀本相結合,讓讀者學習課文的同時也能接觸到課外的閱讀文本,了解更多與education有關的故事,促使學生感悟人生和珍惜生活,達到對文本深層含義的理解。又例如,學習Unit6“Career Preparation”這篇課題,關于career,教師也可以組織課堂活動來對其進行討論。談論的內容可以包括“What careers do you like most?”、“Howcan you achieve your goal?”等。關于這些問題,學生也可以借助書籍或者網絡來查找一些成功人士的事跡。如Steve Jobs、Bill Gates等的生平文章,在閱讀關于他們事跡的文章時,學生可以學習到一些說明性和議論性的英語表達,這些文章最明顯的特點是作者的態度蘊藏在文章里,學生在閱讀完后需要指明作者的表達態度,這也是閱讀的目的之一,與作者共同感悟。關于career這個主題,學生通過閱讀名人的文章并且和同學進行討論后,能夠意識到career這個概念所包含的具體內容,可能是勤奮、機遇、毅力、智商等,學生對自己人生的規劃也可以通過閱讀來認真思考和總結。指向性文本深層含義便通過學生的感悟體現出來。
三、保持批判性思維,不斷創新觀念
閱讀作品代表著各個作者的價值取向,而每種觀念不一定是順應社會發展的。所以教師在鼓勵學生去探究文本深層含義的同時,也要堅持自己正確的價值觀,進行批判性思維的思考,創造新觀點。例如,學習牛津版高中英語高一上中的“Think BeforeYou Eat”時,這篇課文的主題有著明顯的觀點,表達的含義是:行動之前要認真思考。但是結合學生的實際,有可能對文章觀點的理解并不正確,學生有可能會認為“Eat BeforeYou Think”才是真,因為實踐過后才會出真知,只有自己親自嘗試后才會得出相應的認識。學生做出的解釋說明學生對教材觀點的批判,有著鮮明的批判精神,而這種精神也正是指向性深層含義閱讀教學的目的。學生需要用批評的眼光去看待萬物,在英語學習中,學生也要用批評的思維去接觸作品,并且形成自己更為先進的認識。
四、總結
總體而言,高中閱讀的指向性深層含義式教學需要學生廣泛地去了解閱讀作品,認識作者,體會各類文本篇章創作的文化背景。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對閱讀的深層認識。英語閱讀不是讀字、讀句,更重要的是對文章思想的閱讀、對作者思想的體會,更進一步來說要形成對各類作品的共鳴,在共鳴的基礎上有著自己的看法,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進行意識創新。
作者:魏海洋 單位:江蘇省濱海中學
第四篇:大學英語閱讀教學閱讀教學理論思考
【摘要】
閱讀是語言信息獲取的最主要方式,也是英語學習中需要習得的重要技能之一。然而,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中閱讀教學過于強調語法和詞匯的積累,課堂上仍然以教師講解為主導,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沒被充分激發出來,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培養和閱讀技能的提高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本文從閱讀教學理論出發提出了改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建議。
【關鍵詞】
大學英語閱讀教學 閱讀習慣 閱讀技能 閱讀教學理論
一、引言
大學英語是我國高校開設的公共課,閱讀作為語言信息獲取的重要手段和語言學習的基本技能,英語閱讀受到了廣泛重視。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先后推出了兩個《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和一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兩個《大學英語教學大綱》規定,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首要任務。《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雖然把聽說能力提高到了更高要求,但并未否定閱讀能力的重要性。有學者提出,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涵蓋聽說能力,但聽說能力不能全面反映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在大學階段,千萬不能用一般的聽說能力取代高水平的讀寫能力。近30年來,國外一些閱讀理論和技巧被引進到閱讀教學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可借鑒的經驗,但未被廣泛地了解和應用。傳統的閱讀教學方法仍很普及,阻礙了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大學英語閱讀課程教學模式中,教師只注重講解文章的生詞和語法,輕視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養成和閱讀技能的培養。長期以來,學生失去了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處于被動的地位,閱讀習慣問題頗多,閱讀效率低下。因此,陳舊的閱讀教學模式不能適應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需求,教師應積極學習相關閱讀理論并革新教學方式。事實上,不少中外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閱讀理論,如外語界比較熟悉的,最具有影響的圖式理論,現在比較流行的交互型理論(interactiveprocess),心理語言學閱讀理論,交際理論,合作學習理論(cooperativelearning)等。這些理論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模式的改革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借鑒作用。
二、閱讀教學理論簡述
(一)圖式理論
圖式理論原是認知心理學家用以解釋心理過程的一種理論,現被廣泛地用于語言和閱讀研究。Rumelhart(1986)指出:讀者在閱讀時,他先前存入的知識往往會與文章中的符號產生聯系,這對于讀者了解文中信息內容至關重要。每一段有意義的文字均包含新信息和舊信息,即前景信息和背景信息。前景信息是作者明確交待的信息,而背景信息則是讀者和作者雙方共有的知識。作者充分利用讀者的背景知識,傳遞前景知識。因此,閱讀理解是讀者利用自己的背景知識對讀物所進行的一種積極思維過程。Carrell(1971)將圖式進一步劃分為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讀者所具有的一種背景知識為有關文章內容的背景知識,比如關于政治、經濟、文化、體育、娛樂等方面的知識;讀者所具有的另一種背景知識為有關體裁、篇章結構方面的背景知識。Rumelhart的相互作用模式,也稱為圖式理論模式(theschematheorymodel),是一種較全面地解釋閱讀理解過程的理論。這種模式認為,在閱讀過程中人們運用兩種方式進行信息處理:一種是自下而上的方式,另一種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在閱讀過程中,這兩種方式總是同時進行。自下而上的信息處理保證讀者能發現新的信息和與自己假設不同的信息,自上而下的信息處理幫助讀者消除歧義并在可能的意義方面作出選擇。
(二)心理語言學閱讀理論
20世紀二十年代前,閱讀一直被認為是一個被動的接收過程,但心理學家Thorndike卻提出了“閱讀是一個積極的解決問題的過程”。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心理學家Goodman和Smith分別提出了將心理語言學理論用于閱讀實踐,認為閱讀是一個積極的認知過程,閱讀效率高的讀者會對閱讀內容做出預測,根據自身的知識和經歷,借助閱讀材料的線索對所讀內容有所期望,然后迅速確認或排斥這些預測。經確認后,讀者繼而就主題貯存信息,反之,則需認真仔細重讀閱讀內容。這一心理語言學閱讀模式是對詞匯和語法的推測和采樣。
(三)互動理論
互動理論倡導者Silberstein(2002)認為,認知實際上是一個互動過程,認知的兩種互動形式為辨認和理解,其中辨認過程涉及到一系列較低級閱讀技巧,而理解過程涉及一系列較高級閱讀技巧。熟練讀者似乎同時可以運用逐漸被大家所知的較低級閱讀技巧和較高級閱讀技巧。前者能讓讀者快速而自動地辨認單詞,這也許包括語法形式,后者能幫助讀者理解和詮釋語篇意義。而讀者的閱讀困難往往在于讀者與語篇之間的互動。意義不可能完全呈現在讀者眼前等待讀者去解碼,意義是通過讀者和語篇之間的互動而產生的。
(四)合作學習理論
合作學習(cooperativelearning)是20世紀70年代興起于美國的一種教學理論與策略。合作學習就是以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小組成員互相幫助,,在最大程度上促進自己以及他人的學習,實現共同的學習目標。G.D.Long把合作學習的好處歸納為五條:在小組學習中學習者使用目的語的量增加;學習者使用的目的語的質量提高;個別指導的機會更多;學習語言的環境更輕松;學習積極性提高。RogerGower&SteveWalters(1983)就小組活動提出了三點,值得大學英語閱讀課借鑒。一是鼓勵學生圍坐,不要只找一個伙伴,鼓勵學生樂于融入不同小組的活動中,從而得到更多的訓練;二是充分利用“金字塔”或“滾雪球”技巧鼓勵學生討論;三是利用信息溝進行交際,這是兩個或更多人之間交際中信息只有在場的一部分人知道的一種情形,在交際語言教學中為了創造學生之間的真實交際,他們之間或者他們與老師之間必須有一個信息溝。
三、閱讀理論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示
基于以上閱讀教學理論,我們可以看到心理語言學閱讀理論及其啟示閱讀不是一個被動的過程,而是一個積極主動的活動,它需要大量的腦力活動。一篇文章的意義不在于材料本身,而是讀者與材料不斷交流活動的結果。為激發學生閱讀的主動性,激活學生的已有背景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技能,在大學英語的閱讀教學中可以采取以下舉措。
(一)“任務式閱讀”的教學活動設計
目前許多高校教師閱讀教學中采用先課文后問題的方式,其實在進行教學時可在課文精講前給學生布置閱讀任務。這種“任務式閱讀”比傳統的“教后”討論更自然有效。比如,閱讀前讓學生就題目做出預測,培養預測、驗證、肯定或修正的習慣,從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轉變為主動的信息選擇加工者。或者,讓學生在第一遍快速閱讀時找出段落主題句。快速找出文章的主題句是閱讀理解的一項重要技巧。再如,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在了解文章結構特點的基礎上,必須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即文章的主旨和大意。這樣才能看清細節和整體關系。對于文章隱含的中心思想,學生要善于自己概括。另外,可讓學生作出觀點態度的判斷。作者寫文章時,常持有某種態度或者傾向,對某種觀點或者贊同或者反對或者批評或者客觀陳述。學生要根據文章提供的信息正確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所持的觀點及闡述文章主題時的語氣或態度。此外,作者的語氣或態度往往不是直接在文章中寫出來,而是通過對詞匯的選擇或其他修辭手段體現出來。再次,可讓學生進行正確地推理并得到合理的推論。推論就是根據已知的事實推斷出來未知的事實。這要求學生掌握邏輯判斷和推理的方法,動用良好的綜合判斷以及語言本身的內在聯系,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做出符合作者原意的推斷。在閱讀中,這種判斷、推理和引申能力非常重要。只有具備這種能力后,才能理解文章某段或某語句的含義,推斷出作者暗示的信息。
(二)“合作探知”的閱讀教學模式
倡導任務型教學能使得閱讀教學課堂更加多樣化和更具互動性。在優化教學過程中,以思考問題任務化和互動交流群體性為基本要求,多讓學生在彼此互動交流中主動深入思考和積極交流,利于他們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更好發現問題探究和解決問題。在任務互動模式運用中,按照課程教學內容細化分解的要求,多讓學生進行自我預習感知,讓他們在主動發現和積極探尋的過程中收獲更為全面的認知感悟。針對學生不同學習需求,設計多樣化的思考任務,引導他們根據任務進行有選擇性的運用。圍繞閱讀教學內容重點和難點,鼓勵學生依據自己的能力水平,運用討論交流的形式進行合作探究,有效幫助學生釋放學習激情和活力。圍繞任務互動交流,多支持學生各抒己見,能在活化課程學習內容的基礎上,便于教師有針對性地指導,讓學生獲得真切感受任務化互動交流,能使閱讀教學的課堂更加具有生氣活力進行有針對性地互動交流,讓他們的認知更加深刻,更利于他們在團隊式的合作中主動發現問題,提高問題探究綜合運用能力。
四、結語
閱讀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復雜的認知過程,同時,也是一種綜合性能力。如果我們的閱讀教學只停留在講解單詞這一層次上,難免使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因此,大學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亦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不存在固定的簡單的教學模式和技巧。需視教學對象,學生所學專業,教學內容,教學條件與設施等進行調節。但是,閱讀的本質、理論是教學的基本指南,閱讀方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途徑和保障,只有師生雙方從各個層面和角度了解了閱讀的真正內涵和作用,才能較好地實施有意義的閱讀教學,教學中,師生雙方明確閱讀的性質、目的、類型和方法,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趙凌云 單位:湖北經濟學院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Carroll,J.B.etal.1971.TheAmericanHeritageWordFrequencyBook[M].AmericanHeritagePublishingCompany,NewYork
[2]Gover&SteveWalters.1983.TeachingPracticeHandbook[M].London:HeinemannEducationalBooks
[3]Rumelhart,D.E.,Mccleland.J.L,&thePDPresearchgroup(Eds.).1986paralleldistributedprocessing:explorationsinthemicrostructureofcognition(Vol.I)[M].The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
[4]Silberstein,Sandra.2002.TechniquesandResourcesinTeachingReading[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
[5]趙艷芳.2001.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