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語文閱讀教學論文(3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閱讀教學在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必須重視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和效率。本文從閱讀教學的必要性著手進行論述,提出了提高初中閱讀教學質量的具體策略,希望能對提高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質量有所幫助。
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學 閱讀教學 高效 策略
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對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和效率,就成為語文教學的基本目標,也是語文教育工作者在工作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1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必要性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同時也是學生學好其他科目的基礎。高效的閱讀水平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因此,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必須強化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和效率。
2初中語文高效閱讀的具體策略
2.1立足教材的基本內容
初中語文教學始終應該以課本內容為中心,閱讀教學的基礎是教材內容。學生閱讀學習的效率主要取決于教育在授課時對課本內容情況的理解程度。教師在授課之前,沒有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全面的掌握,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因此,老師在上課之前,必須對課程內容進行全面的了解,掌握文章的篇章結構、風格特征、寫作手法等,形成自己對文章的獨特理解。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進行授課,以視頻、音頻以及圖片等多種展現方式對文章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形象的對課文內容進行理解,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1]。以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進行分析,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首先利用多媒體的功能,播放歌曲《童年》,引起學生對自己童年的美好回憶,接下來告訴同學們:每一個人的童年都會令人難以忘懷,雖然童年中有開心,也有不開心,但童年注定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忘記的一段記憶。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就是為我們展現了魯迅先生自己的童年生活。然后老師要把魯迅先生的生平對學生進行介紹,讓學生對魯迅形成一個整體的認識,之后讓學生通過對整篇文章的閱讀,發現并提出問題,最后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得出問題的答案[2]。在這個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的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脈絡,強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從而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效率。
2.2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
良好的閱讀環境,能夠縮短學生進入閱讀學習狀態的時間。在教學過程中,怎樣使學生閱讀環境得以改善呢?首先,老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辦黑板報的形式,保證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黑板報的設計和更換過程中,盡量保證黑板報的內容豐富、新穎。黑板報的內容既可以是課內知識,也可以是課外知識,既可以是詩歌、小說,也可以是笑話、故事,只要內容是積極向上的都可以,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其次,老師也可以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閱讀競賽活動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分享閱讀的心得,給予表現優秀的學生鼓勵和肯定,激發學生閱讀的動力,從而為實現高效閱讀奠定基礎[3]。
2.3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
語文課本中雖然包含了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但是畢竟受內容所限,與社會中的優秀作品相比,只能算是大海中的一滴,非常的有限。因此,要想有效的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和效率。絕對不能局限于語文課本中的內容,必須要廣泛的開展課外閱讀,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保證學生對各種體裁的文章都有所了解,從小說到散文、從詩歌到戲曲,保證學生可以讀到各種不同的優秀文章。如徐志摩的詩歌《再別康橋》,于勒的短篇小說《項鏈》和《羊脂球》等[4]。不同的寫作文體,給學生展現了不同的寫作風格,也體現了作者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和思想感情。在學生的課外閱讀過程中,老師要積極的開展閱讀交流活動,對學生的閱讀技巧和方法進行正確的指導,保證學生閱讀方向的正確性,讓他們明白什么內容可以讀,什么內容不可以讀。經過閱讀交流的開展,不但能夠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而且能夠提高學生閱讀的效率,為保證學生的高效閱讀提供了良好的閱讀環境。
2.4強化語文教學的朗讀
語文教學與朗讀是離不開的,正確的、富有情感的朗讀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但在傳統的朗讀活動中,學生的朗讀活動缺乏趣味性,很難激發學生閱讀學習的興趣,還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在學生對文章進行朗讀時,老師必須對其加以指引,保證學生的朗讀能充分的發揮朗讀的效果,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老師也可以通過玩游戲的方式讓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朗讀,像安排學生以“成語接龍”的方式完成對文章的朗讀,看看哪個學生朗讀的最有感情、最為順暢,引導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文章的內容,提高學生閱讀的效率和質量[5]。
3結語
綜上所述,語文閱讀教學對學生的學習影響重大,老師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確立正確的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在閱讀中感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使學生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從而確保學生高效閱讀的教學目的的實現。
作者:石淑婷 單位:江西省贛州市定南縣教育體育局
參考文獻:
[1]曾志小.初中語文閱讀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01:154-155.
[2]吳俊.語文高效課堂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文學教育(下),2015,04:94.
[3]崔錦善.初中語文高效閱讀教學策略初探[J].電子制作,2015,06:158.
[4]王靜.新課標下初中語文高效閱讀教學的構建策略[J].學周刊,2015,24:41.
[5]陳明全.關于初中語文閱讀體驗式教學策略的實施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39:234-235.
第二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鍛煉
【摘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口語交際能力成為人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要求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口語交際能力鍛煉,以便于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本文在闡述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重要性的基礎上,提出了具體鍛煉口語交際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口語交際能力 鍛煉
前言
現如今,素質教育受到教育界高度的重視,尤其是隨著社會對口語交際能力要求的提升,開始逐漸的在小學語文教育中開展口語能力鍛煉,然而事實表明,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口語能力的鍛煉尚未完全的落實,教學效果比較差,歸結起來,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未充分的認識到口語交際教學的重要性,進而導致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均不科學,影響了實際的教學效果。
一、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重要性
(一)符合社會的發展。
在社會交往中,所必須具備的一個交際工具就是口頭語言,當一個人的口語表達能力比較強時,交際的效率會顯著的提升,同時,交際的成功率也會提升。
(二)響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在當前的教育中,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通過素質教育的實施,有效的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學生應該具備的綜合素質中,口語交際能力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口語交際教學的開展與素質教育的要求相一致,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口語交際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1]。
(三)語文課堂改革的必然選擇。
語言能力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口語表達,一個是書面表達,這二者要全面的發展,不可偏重其中一個。對此,小學語文教師已經形成了正確的認識,不過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受到考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語文教學中更多的是注重書面表達能力的訓練,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往往被忽視,這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是比較不利的。不過在實施了語文課堂改革之后,要求教學中滲透口語交際教學,由此可見,口語交際能力的鍛煉是課堂改革的必然選擇[2]。
(四)提升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開展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并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閱讀教學中,通過口語交際能力鍛煉的開展,可以有效地提升的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進而提升自身的素質,為以后的社會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提升學生口語教育能力的策略
(一)做好課前準備工作。
課前準備是一項十分主要的工作,對教學效果有著比較大的影響。口語交際能力的鍛煉融合在閱讀教學中,因此,教師在選擇閱讀材料時,不僅要考慮小學生的實際特點,還需要充分的考慮鍛煉口語交際能力的目的,這樣才能保證閱讀材料選擇的科學性。一般來說,教師選擇的閱讀材料多為學生所熟悉的,這樣便于引起學生的興趣,不過,為了更好的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教師可以適當的選擇一些學生不太熟悉的知識,以便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并促使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全面發展。
(二)教學過程中滲透口語實踐。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口語交際能力的鍛煉可以分三個步驟來進行:第一,情境體驗,口語交際是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來進行的,因此,教師在進行口語實踐教學時,應該注意情境的營造,以便于讓學生在適當的情境中來提升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在進行情境創設時,要根據具體的閱讀材料來進行,這樣才能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比如在進行《數星星的孩子》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出與課文相關的圖片,讓學生描述圖片的內容,并想象圖片里的孩子會和奶奶說什么,這樣一來,學生就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而且還會具備比較濃厚的“說”的興趣,有效的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能力,這屬于感官情境營造。除了感官情境,課堂教學中比較常見的情境體驗方法還包括語言情境體驗、想象情境體驗以及親歷情境體驗;第二,互動交流,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核心是交際,互動性是交際過程中比較突出的特點,只有雙方具備比較好的互動時,才能達成交際的目的,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口語交際。在進行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學生通過不同的角色體驗,形成情感共鳴,從而完成口語交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口語能力可以顯著的提升,具體說來們互動交流包含三種形式,分別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及小組互動[3];第三,反饋點評,反饋點評是教學過程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通過反饋點評的開展,讓學生能夠正確的認識自身的口語交際水平,進而有針對性的彌補自身存在的不足,教師的反饋點評應該以表揚和鼓勵為主,這樣才能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不斷地優化自身的口語水平。
(三)注重課后語言的運用。
課堂的時間是比較有限的,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鍛煉不能只局限于課堂當中,還需要在課后積極的運用語言。通過課堂教學的開展,學生獲得口語交際的基礎知識,通過課后實踐,才能有效的提升口語交際能力[4]。
三、結論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口語交際能力鍛煉的滲透,有效的提升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同時,也使得語文閱讀教學的教學效果顯著提升。
作者:蔣慧 單位: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區新才學校
參考文獻:
[1]譚春秀.關于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與鍛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4,(23):166.
[2]李花.小學語文教學中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實效策略[J].華夏教師,2014,(01):51-52.
[3]夏夢薇.立足閱讀教學課堂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J].教學與管理,2014,(27):105-107.
[4]宮子庚.論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J].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2013,(10):88.
第三篇:小學語文童話閱讀教學實踐
話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小學生善于運用形象思維來理解問題,特別是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文章會更加吸引小學生的閱讀興趣。童話由于其文字比較簡單,容易理解,所以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太注重童話部分的教學,只是稍作講解。雖然這樣的教學模式學生也能對童話體裁的文章有所了解,但卻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因此,教師應該根據新課改的相關要求和小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促進小學童話閱讀教學,幫助學生培養閱讀興趣和提高閱讀能力,從而提高童話閱讀教學的效率。本文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對小學語文童話閱讀教學進行分析和探討,希望能夠對童話閱讀教學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一、運用情景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培養閱讀興趣
童話通過采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對大自然中的一些動物和植物之間的對話進行描寫,這使學生感到好奇。很多學生在進入小學之前就接觸過不少的童話故事,所以他們對童話的喜愛程度毋庸置疑。傳統的童話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運用單一的教學方式進行講解,使教學效果低下。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該在課堂上運用情景教學方式,給學生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就能夠身臨其境地想象自己在童話故事中,進而增加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例如,在進行蘇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八組第22課“猴子種果樹”這部分知識點學習的時候,教師應該運用情景教學的方式進行教學。“猴子種果樹”這篇童話故事,講述的是猴子因為在栽種果樹上缺乏耐心,最終導致一棵果樹也沒有養活。文中涉及到猴子、烏鴉和喜鵲等動物,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和該篇童話相關的情景,然后讓學生進行分角色扮演,體會每一只動物的心理活動。學生在進行角色扮演的過程中,通過體會對話中的語氣變化,不僅能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還能夠活躍課堂氛圍,進一步幫助學生養成童話閱讀的興趣,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二、鼓勵學生進行朗讀,體會童話的豐富情感
小學語文童話教學中,教師除了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之外,還應該讓學生對童話故事進行朗讀。由于童話的文字較為簡單,語言和小學生的年齡、心理十分貼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學生通過朗讀便能對其進行體會。傳統的童話教學中,雖然也會涉及到朗讀這個環節,但教師對朗讀不太注重,實際上已經輪回一種形式,收到的效果較低;加之部分學生在朗讀時膽怯,不敢當著全班同學的面進行朗讀。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進行朗讀,幫助學生體會童話的豐富情感。例如,在進行蘇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四組第10課“青蛙看海”這部分知識點學習的時候,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對該篇課文進行朗讀。教師首先應該說明該篇文章的學習目的,然后讓學生先閱讀一遍。“青蛙看海”講的是一只青蛙克服了重重險阻,最后成功到達山頂看到大海的故事。所以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朗讀,讓學生讀懂文章背后所要傳達的深層含意,從而體會到文中的情感。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剛開始朗讀時,用自己的語氣表現出青蛙那種失落的情緒,然后再試著表達松鼠的鼓勵,最后將青蛙那種不畏艱難的情感用語言表述出來。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體會童話的豐富情感。
三、分析童話重點情節,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童話故事看似簡單,但其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對于童話故事中的重點情節,教師應該對其進行分析,幫助學生從真正意義上弄懂該部分所要傳達的意思。傳統的童話閱讀教學中,教師對于童話故事中的重點情節部分沒有單獨拿出來進行講解,使部分學生對該部分內容所要表達的含義模糊不清。因此,教師應該在童話閱讀教學中,著重分析童話的重點情節,使學生真正弄懂童話內容。例如,在進行蘇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七組第19課“螞蟻和蟈蟈”這部分知識點學習的時候,教師應該對文中的重點部分進行分析。“螞蟻和蟈蟈”這篇童話講述的是螞蟻因為自己的辛勤勞動而能夠安然地度過冬天,但是蟈蟈卻因為自己的懶惰而導致它在冬天又冷又餓。雖然故事很簡單,但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螞蟻”和“蟈蟈”進行對比,找出兩者的不同之處。在炎熱的夏天,“螞蟻”勤勞,而“蟈蟈”懶惰;在寒冷的冬天,“螞蟻”安然過冬,而“蟈蟈”卻又冷又餓。根據對比,學生就能夠更好地體會到童話背后的深意,從而提高閱讀能力。
四、總結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童話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來促進童話教學。首先,教師應該運用情景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培養閱讀興趣;其次,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朗讀,體會童話的豐富情感;另外,教師應該分析童話重點情節,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作者:胥秀琴 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尚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