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有效性閱讀教學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咬文嚼字,品味語言魅力
1、摒棄形式,回歸文字
在以往的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上,雖然課堂形式多樣,熱熱鬧鬧,但往往脫離了文本,缺少應有的文本思考,使得閱讀的有效性大大降低。課堂教學是以對課文內容的把握為基礎的,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咬文嚼字,把握語言,切不可丟開文本。如:在《狐假虎威》的教學中,為讓學生能真正體會到狐貍的狡猾,教師要組織學生與文本對話,找出反映狐貍狡猾的句子,如:“神氣活現、搖頭擺尾”、“眼珠子骨碌一轉”等,接著設問:“眼珠子骨碌一轉它有了什么想法?”,“為什么神氣活現、搖頭擺尾,難道它不怕嗎?”讓學生在邊讀邊思中感悟狐貍的狡猾,咀嚼語言文字的準確精妙,品味語言的魅力。
2、潛心會文,細嚼慢咽
所謂“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興味長”。讀書要動腦思考,只有潛心會文,才能真正走進文本深處。”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與文本對話,對語言意蘊進行深入探究,領悟其精髓,從而加深對語言文字的深刻理解。例如:在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指導學生逐節逐句地仔細默讀全文,同時思考:哪些字詞最能反映人物的高尚品質,細細體會這些字詞的精妙之處,讀完后整理、歸納,再用簡潔通順的語言有條理地說出你心目中的魯迅先生。讓學生靜思默想,在默讀中思考、比較、鑒別,讓學生與文本進行靜靜的對話,進行深層次的思考,細嚼慢咽,品味詞句的深刻內涵,這樣才能真正觸摸人物的心靈,主動建構人物的形象。
3、層層遞進,聚零為整
語文學科綜合性強,作為教師,應針對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把握好“動之有趣”、“動之有思”和“動之有度”,層層遞進,由淺入深,使學生的思維逐步深入,從而聚零為整,實現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如:《草船借箭》一課,為幫助學生理解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可讓學生自行設計畫出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步驟草圖,并在圖上對每一個步驟起到的作用進行標注,最后,結合課文內容全班開展討論為什么用“借箭”,而不用“奪箭”或者“騙箭”,讓學生從字里行間去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品味文字語言的形象、生動和精妙之處,從而聚零為整,達到實現教學目標的目的。
二、反復誦讀,豐富語言積累
誦讀是完成教學或學習任務的重要手段,語文教材大多文質兼美,并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形成良好的語感。”《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在讀中感知,有所感悟。”也就是說,誦讀應成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主旋律。
1、讀出旋律,創意生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雖然這是誰都會說的理念,但在教師思想深處并未得到真正認可,在整個閱讀教學過程中少有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師生沒有真正互動起來,閱讀教學沒有應有的樂趣。閱讀是學生滿懷深情地踏上語言的橋梁,在教學中我們應盡所能,創造機會開展多樣化形式的朗讀,讀出層次,讀出感情。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讓“讀”真正成為課堂的主旋律,學生才能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把學生引入最優的朗讀境界。比如:《長相思》是一首詩詞,教師要用些生活化的例子,從作者的年齡中推算出他的重重思念,引導學生帶著不同的感情反復誦讀,深化理解的深度。
2、尊重個性,平等對話
只有平等的師生關系,才能唱出和諧的旋律。朗讀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感情的基本手段,需要教師要言不繁的點撥,教師與學生的對話應是啟發學生思考、發現,打破學生已有的認知平衡,激發學生新的探究欲望。教師要做一個出色的主持人,善于穿針引線,通過師生的思維互補撞擊,拓寬視野,豐富經驗。比如:教學《荷花》之前,教師先自己研讀課文,體會一大池荷花的動態美,然后讓學生齊讀一遍課文,在第一遍的朗讀中掃除了生字詞的障礙,在第二遍的朗讀中引導學生理解關鍵詞句,展開想象:“如果你也是一朵荷花,你會想些什么?”在對課文的深刻感悟后,讓學生之間充分對話,共享語文閱讀的精彩與美妙。
3、拓展材料,理解記憶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所學校可以什么也沒有,但只要有圖書,就可以稱之為學校。可見,讀書在學生的成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教師,應該重視讓學生與書本為友,并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拓展教學材料,指導學生理解記憶。編者在編寫課文時有階段性的側重,作為教師,在拓展閱讀材料時,要依照單元重點補充相關內容,例如:在“回憶錄”的部分,選出其中的一篇要求學生精讀,課外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找與課文有聯系的相關知識,這樣既能讓學生了解現代作家的生活環境,又學到了歷史知識,便于學生理解記憶和運用。
三、融匯貫通,指導語言運用
在哈佛大學流傳著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能否有效地引導學生融匯貫通,培養語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關系到有效性閱讀教學的成敗,因此,如何有效指導學生語言運用,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創設恰當的情景,拓展思維,引導學生把習得的語言巧妙地加以運用,促使學生在遷移訓練中把課文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言語,對于有效性閱讀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思練結合,勤于反思
葉圣陶先生說:“不善于聽未必善于讀,不善于說未必善于寫。”可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聽、說、讀、寫”這四種基本能力訓練,缺一不可。語文是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必須給學生盡可能多的實踐機會。應指導學生做到思練結合,設計一些有探討價值的問題讓學生思辨,并找準本課的語言訓練點、培養點,設置適當的練習或小練筆讓學生當堂完成,以深化理解。同時,要提高閱讀課教學的效益,教師應做到精選教學內容、教學流程的設計力求精簡、合理分配各個環節的教學時間,并勤于對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進行反思:什么樣的教學行為才是有效的?如:《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課可采用長文短教方法進行教學,學生默讀課文后,抓住“課文圍繞什么事來寫的?”這個問題檢查學生對主要內容的掌握,引導學生讀句子體會的心理活動,學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放手讓學生找句子,從抓住重點句,關鍵詞體會人物情感,從而在整合中快速地訓練學生理解思維。
2、大處著眼,深入思考
閱讀教學的基本流程是整體感知—局部感知—整體感知,教師要如成鳥一樣把文本嚼得細碎引導給學生,在組織學生學習課文時應從整體出發,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邊讀邊思,并適時提升主題,促使學生嘗試揣摩文字背后的意蘊,進行深入的思考,從而引領學生真正把握住文本的命脈,立足閱讀教學的“本”——讀,抓住閱讀教學的“魂”——思維,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媽媽說“精彩極了”,爸爸說“糟糕透了”,讓學生用文句來回答理解,朗讀再領悟,延伸到學生生活,媽媽說好,爸爸說不好的事情,讓學生讀重點段來深入理解課文,從大處著眼,在多層次讀中感悟父母的愛。
3、遷移訓練,拓展思維
語言文字的訓練不是機械的操練,而是依據教材提供的內容,抓住遷移點,通過精心設汁的語言實踐活動,為學生搭建語言實踐的平臺,引導他們在實踐中內化語言,運用語言,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實踐活動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進而升華他們的人文內涵。小學生喜歡想象,但往往不能關注課文的關鍵詞句,教師需要不斷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展開合理想象,既培養了創造性思維,又訓練了思維的嚴密性。如:《鳥的天堂》一課中,為了引導學生體會為什么把大榕樹稱之為“鳥的天堂”,感受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妙,在教學中,教師可請學生展開聯想,想象一下畫眉鳥此時仿佛在干什么?學生們各執一詞,對于學生想象的內容,教師應適時鼓勵,激發其思維的亢奮,在學生們開始議論,但卻不敢舉手發言時,教師可輕聲誦讀“榕樹正在茂盛的時期…那么多的綠葉…不留一點縫隙”,學生們可能會說:“畫眉鳥仿佛在說‘我有大榕樹保護我,我才不怕你們呢!’”,最后教師引導:“這樣看來,大榕樹真是鳥兒躲避危險的好場所啊!”學生們齊聲說道:“鳥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