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語文新課程閱讀教學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領情感體驗
(一)重視情感朗讀,產生情感共鳴
閱讀是學生以靜態的誦讀用動態的意境從腦海里表現出來。誦讀是詩歌教學必要的教學手段,它可使學生在初次了解作品后,加深對作品文意的理解,從中摸索出主要的意境路線,并從路線中揣摩出作品內含的意境深遠的詩意和獨特的審美屬性。如“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是白居易與琵琶女產生的感情共鳴。故國凄涼,物是人非,人生短暫,愁緒滿懷,恰似這滾滾向東的長江水……這是學生對李煌“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產生的共鳴。“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美好的理想、情感過去以后,一切恍如隔世,往事不堪回首……反復誦讀此詩句,學生會沉浸在對美好往事的回憶之中,與詩人產生感情上的共鳴。
(二)創設審美情趣,感受情感熏陶
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在閱讀文本中體現出來的各種意識形態,調動學生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感官、心理因素,對構成這一意識形態的文體進行立體化的解析和多方位的探究,使受學生“移情”對閱讀文體的構成規律、作者的情感體悟達到“意境”的把握,并從中汲取養分。如《詩經》兩首中《關雎》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句,直抒其愛慕之情,到了夜晚,徹夜翻來覆去,睡不踏實,他想到將來結婚時場面多么熱鬧,婚后感情多么融洽和諧,生活多么美滿幸福,雖然這是一方的單相思,但這一切遐想,都是從“悠哉悠哉,展轉反側”的失眠中幻化出來的。這就是通過聯想帶來審美愉悅的一個極好的例子。
(三)融入“意境”,引領情感閱讀
學生意境的培養就是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意境教學是依據教育學、認知論、心理學和教學論的原則,在認知過程中以開發學生非智力因素為指導,從而實現愉快教學[3]。如指導學生朗讀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三、四節時,就要學生通過其心理變化想象出杜甫在詩中所展現的是自己面臨大自然如此嚴重的威脅,卻聯系國家多難,從自己的困苦聯系到人民的痛苦,渴望早日結束這深重的災難。這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廣大人民,只要能盡快解決所有人的困難,自己茅屋“獨破”、“死亦足”的情景。
(四)滲透情感,關注審美體驗
現代技術如多媒體輔助教學就是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愿望,從而達到滲透情感,讓學生感受美、理解美的目的[4]。教材中含有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使之在學生的腦海里形成一幅幅優美畫面,以作品中蘊含的豐富審美因素讓學生從字行間去體味、感悟作品中的形象、語言、色彩,讓學生在美的氛圍中得到舒暢的體驗。如《春》(朱自清)所表達的對春天喜愛激越之情,《沁園春•雪》()作者縱論歷代英雄人物,并抒發自己偉大抱負的形象化表達,《秋思》(馬致遠)則借助一組意象來表達漂泊游子的羈旅之愁,不讀是難以真切地感受得出其中的審美意味。
二、注重閱讀后的課堂反饋
(一)強化學生在閱讀中的反思和調控
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自我把握、反思和凋控,是學生形成閱讀能力、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有效方法。也是教師強化學生在閱讀中自我調控、反思以及不斷修正自己的錯誤,改進學習方法的最佳途徑。一是要讓學生自我思考“我的理解是否正確,還有沒有不同的見解或更有說服力的答案”;二是讓學生相互之間進行合作交流。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合作、交流,他們會發現他人思考方法、理解問題的獨特之處,尋找自己的不足及原因,從而達到集思廣益、相互啟發、取長補短的目的。
(二)加強學生在閱讀中的討論
討論可以讓學生更活躍、更主動地進行思維活動。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經常組織有針對性的討論,允許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通過討論來發現問題,提出各自的看法。文學作品往往歌頌正義、抨擊邪惡,特別是經過歷史長河洗煉而流傳下來的優秀的作品,更是在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之外,體現著人類的價值取向。讓學生們在閱讀中體會文章的特點,討論學章中的人物角色、故事情節或者文學現像,不僅可以對學生起到極好的感化作用,文學教育能將文學作品中體現的人文價值和道德理想轉化為學生自覺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要求,還可以使學生在討論中學習到不同角度對課文中的文化見解,文學以作品鮮明的形象和感人的魅力在閱讀與討論中更易為學生接納和內化,達到出乎人意的教學效果。
(三)注重對學生閱讀中的延時評價
一個有多種答案的問題,如果過早地給予終結性評價,勢必會扼殺其他學生創新與發散思維的意識;運用延時評價能讓更多的學生有更廣闊的思維空間,產生更多、更美好的創新靈感。當然,在評價中應該民主化、多元化,并且應該進行相對較多的實事求是的激勵性評價。對學生的評價,不但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能力更加積極,又對課堂和師生之間營造了一種輕松而又有激情的學習態度和氛圍。這樣,可以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基礎素質與學習技能的發展。
三、結論
總之,初中語文新課程中的閱讀教學,只有在認知教學的同時,注重和加強情感體驗,才能體現閱讀教學的本質特性,使學生體驗到文學作品的美,在閱讀過程中受到美的熏陶,最終實現初中語文新課程閱讀教學要求,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