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初中語文研究性閱讀教學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平“語”近人———用典》中說道:“天下之治在人才。”用古文“宰相起于州部,猛士起于卒伍”對培養人才提出了新要求。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而加快建設人才強國的關鍵在于教育。語文作為所有學科的基礎,對于人才培養有導向作用。作為新時代初中語文教學工作者,我們必須深刻解讀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從人才培養的角度落實語文教學。基于此,本文主要從人才培養與初中語文研究性閱讀的關系出發,探討如何以初中語文研究性閱讀教學為路徑促進人才養成。
關鍵詞:初中語文;人才培養;研究性閱讀
1引言
研究性閱讀是一種研究型課程,也是一種教學方法。它與一般學科課程不同,它定位于拓展型課程層次上,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發展性學力,強調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探究學習能力。其主要以閱讀目的為導向,以信息理論為指導,以閱讀材料為載體,培養學生快速篩選信息、認知信息、分析信息、處理問題的能力,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人的成長、成才、成就關系重大[1]。在綜合語文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以及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下,初中語文研究性閱讀是最適合不過的教學方法。基于此,語文研究性閱讀教學成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探討的重要課題。
2人才培養與研究性閱讀的關系
新時代的人才當會求知。人類對知識的渴望是永無止境的,不懂學習的人是無法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學會求知是新時代人才的基礎能力。語文研究性學習倡導發揮閱讀的自主性,這就意味著初中語文研究性閱讀要以學生為主體,要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求知熱情為前提[2]。從這一角度而言,人才培養與研究性閱讀的要求是不謀而合的。新時代的人才當會合作。無論是從事現代化生產還是高科技研究行業,都必須依靠群體的智慧和團隊的力量。我國航天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是千千萬萬個科研技術人員共同努力的結果。所以,未來的人才一定要學會合作,要具有團隊意識、集體精神。研究性閱讀學習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集體探究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學生需以小組為單位,凝聚團隊的力量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基于此,我們可以看出人才培養的要求和研究性閱讀教學的目的是相吻合的。新時代的人才當會創新。創新乃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在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今天,需要的人才也必然是具有創新意識的、懂得創新的。研究性閱讀的本質就是為學生構建一個自主發展、個性發展、自由發展的舞臺,通過閱讀教學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完善。發展學生個性的過程恰好就是開發學生潛能、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過程。所以,開展研究性閱讀教學本就是為了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為社會輸送更多符合要求的人才。研究性閱讀教學就是從人才培養的角度來深度解讀教學活動、創新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所以,找準語文教學與人才培養的契合點,既實現了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也落實了素質教育。
3初中語文研究性閱讀教學落實策略
3.1選題定向與自主并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初中語文研究性閱讀教學必須要注意研究的選題,而研究的選題又必須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重在突出開放性。只有具有開放性的研究選題,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思維獨創性,促進學生個性的生成。在選題的時候,不應拘泥于教材,要跳出課本知識框架,以學生興趣為生長點,選擇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有利于學生思維發展和素養提升的主題。例如,研讀文學類作品,我們應該為學生選擇“文學形象”“文學技巧”“文學語言”等主題進行研究,盡可能讓研究的主題范圍更加廣泛,給學生更多延展思維的可能,避免因選題太小禁錮了學生的思想。研究性閱讀教學的靈魂就是學生獨立探索、合作研究,當學生適應研究性閱讀之后,應讓學生自主擬定研究方向。除了教師選題之外,我們還需要指導學生選題,要求選題時兼顧課內外,兼顧語文知識的生活性,加強教材的整體性,從單元內到全冊,再跨課本綜合閱讀選擇研究問題,然后延伸到課外文學作品、科普讀物、哲學理論讀物等。比如,學習了魯迅小說之后,可以指導學生選擇“從時代背景看魯迅小說”這一主題進行研究,實現從課內閱讀到課外閱讀的延伸。學生已經學習過多篇魯迅小說,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量,能夠結合已學知識進行本課題研究,難度適中,容易把握,不至于導致學生喪失研究的自信心。當然,學生自擬主題難免會存在研究課題難度不一致的現象,比如對《紅樓夢》的研究,有的學生可能會對“《紅樓夢》選美”“《紅樓夢》中的腐敗”“《紅樓夢》中的飲食文化”等這些缺乏人文價值的主題進行研究。此時教師應該抓住契機,指導學生對課題的價值進行深度探討和反思,學會批判和去粗取精。在選題時要遵循由大到小、由粗到細的原則,先給學生一個大范圍的選題,然后讓學生在范圍內自擬小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開展了“古典小說的閱讀”主題研究,根據這一主題,學生自己確立了評“把憂郁扎成鮮花的林黛玉”、論“一代梟雄———曹操”、賞“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等小主題,興趣盎然。
3.2創設研究性閱讀學習環境,為學生思維發展搭建平臺
研究性閱讀教學重在培養符合新時代要求的社會人才,這對語文教師而言是一項新的挑戰,也是另辟蹊徑的出口。基于此,為了有效落實初中語文研究性閱讀教學,我們首先當為學生創設研究性閱讀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能夠積極融入研究性閱讀氛圍之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而獲得思維的發展。對此,筆者建議創設問題情境,在教學一篇文章之前可以先設置幾個問題,啟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教學《最苦與最樂》這篇文章時,我們可以啟發學生思考:“人生什么事是最苦呢?人生什么事是最樂呢?”這類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是開展研究性閱讀的關鍵。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對這樣的問題,每個人從不同角度、結合不同生活實際會有不同的理解。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小組合作探究,教師以參與者和引導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研究性閱讀學習中去,針對學生提出的不同答案,我們也可以進行討論分析,保證問題和答案的有效性,從而保證研究性閱讀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3.3傳授學生研究性閱讀的方法,保證研究性閱讀的有效性
習得方法遠比掌握固定的知識更有價值。開展研究性閱讀教學的本質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所以學生掌握研究性閱讀的方法才是關鍵。基于此,我們開展研究性閱讀活動時要注重閱讀和研究方法的引導,指導學生把握語文學科特點,注重文本的知識性、人文性和社會性。比如在研究一個課題時,我們要指導學生從研究材料的文字、語言風格、寫作風格、表達技巧、思想情感、態度價值等方面進行探討。具體的閱讀方法筆者總結如下:一是要指導學生明確研究內容,認真研讀材料;二是要指導學生質疑設問,樹立學生良好的問題意識,善于在閱讀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三是要學會在研究性閱讀后總結閱讀方法,只有不斷反思和總結,才能取得進步。以“紅星照耀中國”這一題材為例,在閱讀時,學生首先應該明白這是一部經典的新聞紀實作品。教師首先指導學生從序言部分開始閱讀,快速了解文章主要內容;接著瀏覽目錄,大致了解文章的主體框架;最后以“問蒼茫大地,誰主浮沉”這一主問題為導向進行研究,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有計劃地閱讀本書。
3.4過程與結果兼顧,強化學生的研究意識
每一次研究性閱讀活動完結之后,我們都應該對學生的總體表現進行客觀評價,利用評價來實現學生閱讀成果共享,激勵學生再接再厲[3]。對于研究性閱讀的評價,要兼顧過程和結果兩方面,這也是新課改提出的具體要求。傳統教學模式中,大多數教師更注重學習結果,導致一些具有發展潛能的學生因為消極評價喪失了學習自信心,這不是我們進行人才培養想看到的畫面。今時今日,我們在兼顧結果評價的同時,應該側重對學生學習過程表現的評價,比如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切忌過度強調研究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應將評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評,學會自我反思。評價的形式應該靈活多樣,可以采取研究性論文、征文、研究設計方案、演講、辯論等形式,學生有權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評價方式,從而真正激發不同類型、不同水平的學生的潛能。例如研究“網絡文學對現代漢語的影響”這一課題,在學生探究完后,我們可以以辯論賽的形式來評價學生的研究成果。如此一來,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可以鍛煉學生的臨場反應能力,提升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和變通性。總而言之,兼顧過程與結果的多樣化評價活動更有利于深化學生的研究成果,提高學生的研究積極性,強化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4結語
在研究性閱讀中,我們不僅要張揚學生個性,也要著眼于學生的思維發展,為學生開創足夠的自主發展、合作發展、自由發展的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都成為獨立的、大寫的“人”。
參考文獻
[1]盧建明.生本理念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思考[A]//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論文集卷四[C].2019.
[2]張靜.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設計策略[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2019(五)[C].2019.
[3]呂松和.中學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現狀、問題與對策[A]//《當代教育評論》2017第6輯[C].2017.
作者:郭梓怡 王維華 單位:甘肅省蘭州市第七中學 甘肅省武威市第十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