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村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教學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著眼學生發展,實施創新性教育
現代社會所需要的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綜合型、創新型人才,這對我們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要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與全面發展,重視學生創新意識與問題意識的增強,重視學生創新能力與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實施創新式教學,以開發學生的智力,挖掘學生的潛能,引導學生展開創造性學習。
(一)提出開放性問題
問題更能引發學生的思考,激活學生的思維,實現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而開放性的問題,并沒有拘泥于固定的答案,這樣更能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來展開思考,真正將學習與自身結合起來,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這樣可以讓課堂上有更多的標新立異,形成更多的獨特見解,這樣更加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更加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自主提問正是學生創新的體現。在教學中我們不要只是讓學生運用所學來解決問題,同時還要為學生營造民主的氛圍,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挑戰教師與教材,能夠自主地提出更多富有價值的問題。這正是創新教育的重要表現。
二、正視學生差異,實施個性化教學
我們所面對的學生并非工廠里整齊劃一的機械與零件,他們由于其自身水平、家庭環境、智力水平等的不同而表現出明顯的不同,具有鮮明的個性,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而在以往的教學中無視學生間的差異,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方法與手段,這樣并不利于全體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也不利于學生富有個性化的發展;相反,還會抹殺學生的個性,而使學生失去發展的重要契機。新課改非常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提出要兼顧學生間的差異性,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倡導個性化教學策略。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對每個學生的情況了如指掌,尊重學生的愛好與特長,采用不同的方法,制訂不同的目標,以幫助學生在自身基礎上得到全面與發展,引導學生展開富有個性化的學習、創造性的學習。
(一)解下枷鎖
我們要全面解放學生,少規定,多自由,要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善于發現,敢于發表,讓學生能夠跳出傳統的條條框框,這樣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如在學習尊重他人時,我給予學生更大的自由與空間,讓學生就自己的理解來發表個人見解。這樣的教學氛圍更加活躍,大多學生也都可以就自己的理解來舉例說明什么是尊重。
(二)因勢利導
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長期的實踐過程。也就是說,教師要學會因勢利導,要抓住在教學中的每一個教學契機,有機滲透和引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鼓勵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三)展現個性
我們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條件、創造更多的機會來展現他們的個性。如小組辯論賽展示學生的口才,情景劇表演展現學生的表演天賦等等,讓學生在更多的活動中來展現自己,發現自己的特長,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富有個性化的發展。
三、聯系學生生活,開展探究性學習
農村初中思想品德課是一門植根于現實生活,同時又服務于現實生活的學科,其與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只有將思想品德課教學與豐富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教學才能生動活潑,才能激起學生學習的激情,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與生活經驗來展開主動而積極的探究性學習。新課改后廣大的思想品德課教師都充分認識到了教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及開展探究性學習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我們要突破教材的權威地位,要以教材為中心,向豐富的現實生活空間延伸,將教學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將學生的學習視野向教材引向寬廣的現實空間。這樣既可以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來增強農村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真實性與親切性,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又可以讓學生學以致用,將所學充分地用于解決現實問題,指導生活行為,深切地感受思想品德課的實用性,在運用中加深對學科的認識,更加關心生活,樂觀生活。
(一)選取發生在身邊的實例
學生生活在一個豐富多彩的生活空間時,尤其是近年來通訊技術的發達,縮短了地區距離,學生通過電視、報紙、雜志、網絡等都會接觸到許多發生在身邊的真實事例,這些都或多或少地與教學有聯系。在教學中我們要選擇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真實事例來引入新知的學習,這樣更能引發學生的關注,讓學生更加關心生活,關注教學,才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動機,引導學生展開主動而積極的探究性學習。
(二)引入時事熱點問題
時事熱點問題是歷年中考的重要考查點,為此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就要及時引入一些時事熱點問題或是全社會所普遍關注的話題,引導學生展開獨立思考,進行充分的交流,讓學生針鋒相對,展開激烈的討論來交流見解,交匯思想,碰撞思維,讓學生將之與所學結合起來,這樣不僅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且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總結
總之,農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我們要以學生為出發點,體現學科學習特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快樂學習、主動探究,這樣才能促進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全面提高,才能真正實現有效教學。
作者:吳波 單位:甘肅省康縣周家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