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核心素養的中學地理有效教學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在素質教育教學改革中,圍繞學生地理核心素養培養,培養學生終身發展能力和勝任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的能力,地理教師必須把地理教學與核心素養高度融合,創設趣味情境,構建核心導圖,設計專題探究,開展有效課堂教學,大力提升教學效果,不斷提高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一、堅持以學生為核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個人一旦有了興趣,就像一輛好車有了一個性能強勁的發動機,他就會主動、積極、執著地向著前進的方向不斷探尋。因此,在地理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地理興趣是一個非同小可的課題,必須引起廣大地理教師的高度重視,對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進行努力探索,因為學生對地理課有沒有興趣,直接關系到地理教學效果和質量的高低。[1]一是以師生真摯的感情來激趣。教學是用一個靈魂去感動另一個靈魂的過程,學生在情感上對一個教師認可,就愿意學習該教師所教授的課程,有利于提升教與學的效果與質量。二是巧借趣味語言來激趣。如諺語“早紅一點雨,晚紅行千里”,在講授西北地區的氣候時可以適當引用,激發學生對地理氣象知識的興趣;在講授長江之前,可以播放熱情奔放的《長江之歌》;在講太原時,可以先讓學生猜謎,“用圓規畫圓”打一地名。三是創設情境來激趣。用巧妙的課堂設計給學生營造展示地理知識和技能的平臺。
二、密切聯系生活實際,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教師在進行地理教學設計時,把教學目的、教學情景、教學器具、教學模式等緊貼現實生活,是提高課堂趣味和豐富課堂內容的關鍵方法。把抽象、冰冷的地理知識融入日常生活畫面,就像給一杯清水加入了適當的白糖,就會立即激起學生對糖水迫不及待的渴望。在新教材教學中,有關天氣、氣候、季風等的大氣環境是一個難點,如何把抽象的地理知識轉化成學生通俗易懂的生活圖像,是考驗地理教師講授智慧和能力的關鍵。比如,先讓學生觀看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里“諸葛亮巧借東風”的片段,然后逐步提出一些問題:(1)赤壁在哪一個???當地的氣候特征是怎樣的?請予以描述。(2)從當地氣候特征來分析“火燒赤壁”的可行性。(3)季風氣候的形成原因有哪些?(4)季風氣候是火燒赤壁成敗的關鍵因素,那么它還對人類的哪些活動造成客觀性影響?請結合你們本地的氣候特點進行闡述。(5)中國哪些地方具有季風氣候特征?它的特征是什么?這樣就把抽象的地理概念通過一個個小問題轉化成生活化的生動畫面,教師可以像一個藝術導演,適當退出,適度介入,進退自如地控制課堂秩序和氣氛,引導學生開展有效、有趣的地理探究性學習活動,親自探明有關天氣與氣候的科學知識,并深刻理解相關氣候形成的地理因素。這樣就把干巴巴的地理知識變成形象生動的視頻畫面,學生探究地理科學知識的興趣大增,還豐富了地理課堂的教學內容。
三、創設地理教學情境,增強課堂的趣味性
在傳統地理教學中經常會聽見“同學們,接下來要講的內容是……”“同學們,請把你們的課本翻到第××頁……”等,這樣的情景只能把學生引入枯燥無味的灌輸式教學中,毫無生氣,更無一點趣味,還會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這對地理教學質量的提高是一個很大的阻礙。通過創設地理教學情境來增強地理課堂的趣味性,是提高地理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2]比如,在講授“四大洋”有關章節的時候,教師可以講一個地理常識性笑話,既能瞬間活躍課堂的氣氛,又能引發學生學習地理科學的興趣。從前,有一個讀書不多人稱“半瓶水”的先生,在一個陰雨連綿的秋天,突然犯起了“神經病”,他挨門挨戶地大喊大叫,說:快,快,快……大家都出來救救地球,地球在公轉時打了個盹,一不小心就掉進太平洋里了!救地球,就是救人類自己!聽到“半瓶水”滑稽可笑的“瘋話”,大家議論聲一片,難道太平洋還比地球大嗎?連基本的地理常識都不懂,還裝什么“讀書先生”?學生在笑聲之余開始思考,不學一些地理知識,說不定自己以后也會鬧出什么大笑話,于是,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更加濃厚。
參考文獻:
[1]孫尤勝.初中地理讀圖能力培養策略探究[J].讀寫算,2020(9).
[2]沈強.初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問題生態”的觀察與思考[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18(12).
作者:石爽 單位: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南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