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學前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體系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加快學前教育的發展,幼兒園課程改革是關鍵。以貴州省務川縣的中心幼兒園為調查對象,探討仡佬族文化資源在當地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中的價值和可行性,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
農村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利用;貴州省仡佬族;民族文化
仡佬族是我國最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在長期的社會歷史發展中,創造了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仡佬族文化含有價值觀、宗教信仰、道德品質,生產活動、節日習俗、文學作品、音樂舞蹈,建筑、服飾、飲食、民間工藝等內容,涵蓋物質層面和意識物質層面,涉及文學、科學、社會、健康、藝術、情感、價值觀等多個方面,極具多元化特征[1]。將仡佬族文化資源作為其農村幼兒園課程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是保護和傳承仡佬族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2]?;诖?,課題組于2014年1月對務川中心幼兒園進行調查訪談,并查閱相關資料,深入了解該所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情況。
一、仡佬族幼兒園課程設計狀況分析
務川中心幼兒園位于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都濡鎮書院路,主要接收附近年滿3周歲幼兒入園,大部分學生是仡佬族、苗族,是貴州省仡佬族農村幼兒園的代表,具有典型性。該園吸取了國內外優秀幼兒教育經驗,又結合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課程體系,務川中心幼兒園課程可歸為三類,即教育類、生活類和游戲類課程[3]。同時,結合務川地方特色所開發的園本課程也具有輔助性課程的作用。務川中心幼兒園學生幼兒每天在園時間為9.5小時,被分為17個時間段與17個環節。生活類課程總計11個時間段,歷時5小時10分鐘。教育類課程總計3個時間段,歷時2小時50分鐘。游戲類課程為4個時間段,總計1小時50分鐘。其中,生活類的課程在幼兒園全部課程中占一半(53%)以上,這遵循了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教育類課程占全部課程的29%。游戲類的課程相對時間最少,占18%。
(一)生活類課程。
務川中心幼兒園與國內幼兒園生活類課程設置相似,按照《幼兒園工作規程》的規定,結合學前兒童身心特征設計,有入園、餐點、盥洗、入廁、喝水、午睡、離園等課程,基本貫穿了學前兒童在幼兒園的一天生活當中。該類課程的目標是以培養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為主,如自己吃飯、如廁,能自己穿衣、穿鞋等,能簡單整理物品、圖書、玩具等。
(二)教育類課程。務川中心幼兒園的教育類課程可分為三類:主導性課程、特色性課程與園本藝術課程[4]。
1.主導性課程。
主導性課程是務川中心幼兒園按照上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采用主題活動的形式,根據幼兒教師教材與學生課本進行的。此類課程在幼兒園的不同年齡班級設計了不同的主題,通常每學期有五個主題,分月進行[4]。由此可知,主導性課程是以不同年齡段學前兒童的生活體驗、愛好、認知發展來確定活動主題,并以該主題為中心加以擴散,呈網狀結構,將主題的概念進一步細分、擴充,在此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對幼兒思維的引導,讓幼兒進行自我探索與學習,能夠理解課程的概念及其內涵。該類課程的主題范圍廣泛,囊括了幼兒知情意行等各領域,語文、數學、繪畫、手工、科學等內容融合到了主題活動之中,并整合了《幼兒教學綱要》的五大領域內容。
2.特色性課程。
務川中心幼兒園的特色性課程是根據各年齡段班級開設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一些課程,各年齡段班級都設有幼兒園區角活動(理發店)、蒙氏數學、分享閱讀,但各班級課程內容范圍與程度深淺不一。此類課程設置主要在園長的統籌之下確定各班級選取的教材,幼兒教師則依據教材內容安排與設置課程。區角活動是教師利用材料創設情境,讓幼兒以個別或小組的方式,自主選擇、操作、學習,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積累經驗、激發情感和表達感受,在體驗中得到身體、情感、認知和社會等方面的發展的一種教育組織形式[5]。區角活動是一種個別化教育,它是考慮到幼兒的身心發展階段性以及每個不同階段幼兒的特點而實施的一種循序漸進式的學習方式,它為孩子設立某些適當的環境刺激,讓幼兒在這種模擬生活的環境中,通過自己的實踐行為去發現新知識,懂得主動學習。而決定區角活動是否能很好開展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提供的活動材料。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務川中心幼兒園的老師想辦法收集一些可用的廢舊物品、不花費資金的“本土化”材料,如稻草、草凳、篩子等,由此意識到,本土仡佬族文化物品是幼兒園最豐富的寶貴資源。
3.園本藝術課程。
因務川是仡佬族聚居集鎮,是仡佬族的發源地,民族風情比較濃郁,有獨特的仡佬族文化資源。務川中心幼兒園結合仡佬族文化與藝術的人才優勢,充分發揮園內教師的藝術專長,以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家鄉為主題,以幼兒“快樂游戲、健康成長”為基本教學原則,把仡佬族孝、義、忠、勇、包容與和諧的傳統美德融于教學之中,通過參觀龍潭古寨、九天母石寨、古丹砂遺址,教育幼兒從小熱愛家鄉、長大后建設家鄉的遠大理想。通過游戲、歌舞表演、手工制作等形式,對幼兒進行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園本藝術課程。僅從音樂課程來看,課程都是由專人負責承擔,不同年齡班級教授的內容也有差別。課程分教育類課程與活動課程,教育類課程主要有《敬酒歌》、《搖扇打把扇》、《花號》、《山歌》、《務川仡佬族民歌》等課程,部分內容和課時作為幼兒園利用民族傳統文化資源自主開發的教育類課程主題單元。另外一部分課程內容,是利用課外、課間或課后時間進行的仡佬族音樂活動課程,旨在發展幼兒的興趣特長,從而傳承和發展仡佬族傳統音樂。
(三)游戲類課程。
中心幼兒園的教師經過不斷的積極思考,根據游戲不同的種類、性質、內容,再考慮到不同年齡段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將仡佬族民間游戲分門別類地融合到大中小班的日常課程中。無論是室內游戲還是室外活動游戲,都不是直接以民間游戲取代其他游戲,而是有選擇地將傳統游戲加以改編,并且可以根據本園的教育教學目標、不同幼兒的游戲愛好,以及教師對游戲內容、性質和活動的了解和掌握來對民間游戲在幼兒游戲中的比重進行一定的調整,增強幼兒對民間游戲內在價值的吸收能力,反映了該幼兒園教育工作者對仡佬民間游戲開發的創新精神,使游戲從內容、玩法、玩具上更適合不同年齡段兒童的發展需要。
二、促進仡佬族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的保障措施
可以說,課程資源開發活動是一個長期且開放的活動,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參與人員和多種多樣的資源。務川縣的仡佬族農村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還處于初試階段,其中也存在不少問題,為確保課程資源開發有效順利地進行并取得良好效益,一些保障措施是必要的。
(一)加強培訓,促進觀念轉變。
對于務川縣的人們來說,仡佬族鄉土資源就是他們平日生活的點點滴滴,在大多數人看來,很難將平日生活的鍋碗瓢盆和行為習慣作為幼兒教育課程資源來看待。在調研中顯示,有部分的教齡稍大的教師很難改變自己的傳統觀念,對將生活中的“瑣事”運用到幼兒教學課堂上感到不理解。而教師是課程資源開發的主力軍,如果教師對課程資源開發沒有正確的認識或缺乏積極主動性,那么再好的實施計劃也難以落實,所以改變教師的觀念至關重要[6]。地方教育局以及幼兒園應加強對教師的專業素質培訓,幫助他們正確認識鄉土課程資源開發的意義,盡快適應從執行者到開發者的角色轉變,提高老師參與課程資源開發的積極性。另外,不僅是幼兒園教師,幼兒園管理者也需要進行培訓。幼兒園管理者需要轉變觀念,積極策劃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要從幼兒園的整體發展和學前教育課程發展等更高的視角來看問題,同時要在一定程度上給教師放權,讓教師有更多的自主空間[7]。調查發現,許多家長對于幼兒園以仡佬族鄉土文化資源作為幼兒課程資源并不理解且持否定態度。幼兒園應加大宣傳力度,讓家長們了解傳統民族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優勢及重要作用,或通過讓家長參與幼兒園課程活動來轉變他們對民族文化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看法。
(二)確立有利于民族課程資源開發的管理體系。
不管是地方教育局還是幼兒園開展課程資源開發利用活動,相應的科學管理體系是必要的保障。首先,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活動必須納入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整體發展規劃當中去,作為教育教學的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保證園內所有人員對課程資源開發工作的重視。其次,應建立園長負責制度。再次,應加強對幼兒教師課程資源應用與開發活動的考核,制定完善的幼兒教師機制,從而加強對幼兒教師課程資源開發活動的積極引導。另外,務川縣中心幼兒園在進行仡佬族課程資源開發時,成立了專門的研究工作小組,這是值得借鑒的。幼兒園可以成立專門的教研組,每個老師都各有所長,看問題的角度也各有不同,教研會可以集思廣益,讓各位對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好的解決方法作定期的交流,可以促進課程資源開發工作的順利展開。對于農村幼兒園的課程資源開發成果也應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對于課程資源開發過程中的各方面的信息要建立相應的管理檔案,合理管理該過程中教師運用的、園內已有的、外界提供的,物品形式的、文本形式的、視頻形式的等等各方面的資源。合理的資源管理能幫助教師和幼兒園在課程資源開發過程中更有效率地使用這些資源。
(三)獲取財政支持及技術支持。
財政支持及專業的技術支持是必要的。一個項目的開展,不管從什么角度進行,都需要一定的財政支持,仡佬族文化的課程資源開發,不可避免地需要幼兒園購進一些仡佬族特殊物品,并還需要進行活動課程展示,讓家長以及社會了解并認同課程資源開發工作。這也就需要當地政府對該工作的重視和支持,加強財政的有效投入和利用[8]。在進行課程資源開發過程,許多教師,特別是年齡較大的教師很容易感到力不從心。所以地方教育局應為幼兒園的課程資源開發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如請學前教育課程專家對研究活動進行指導,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建立民族文化課程資源開發論壇,建立各個幼兒園溝通交流機制,定期在論壇上進行專業指導員的交流活動。
(四)構建支持課程資源開發的良好外部環境。
如前面所說,家長的支持在課程資源開發活動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家長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屬于幼兒園外部人員,屬于幼兒園的外部環境。此處所說的外部環境指幼兒園之外的社區、地方、社會環境,即幼兒在幼兒園之外所處環境。外部環境是幼兒園進行課程資源開發的大環境,當幼兒在園內和園外都能接觸到相似的環境時,對兒童的發展更有促進作用。同時,園外環境中有著更為多樣和廣泛的資源,是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信息來源,外部環境的支持將會為園內工作帶來更多便利[9]。建構良好的支持民族文化課程資源開發的環境,就是讓人們認識到本民族文化可以作為幼兒課程資源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讓人人關心幼兒教育。幼兒園和地方政府可以進行課程展示和成果宣傳,讓人們更多更正確地認識園內的民族文化課程資源開發活動。
作者:徐寶華 甘永濤 單位:中南民族大學學校辦公室
參考文獻:
[1]周小藝.中國仡佬族[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
[2]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民族事務局.務川仡佬族[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6.
[3]郭元祥.關于地方課程開發的幾點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00(1).
[4]李沖峰.教師如何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J].教育科學研究,2006(8).
[5]張廷凱.課程資源:觀念重建與校本開發[J].教育科學研究,2003(5).
[6]吳剛平.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7]段兆兵.課程資源的內涵與有效開發[J].課程•教材•教法,2003(3).
[8]吳剛平,樊瑩.課程資源建設中的幾個認識問題[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21).
[9]李玲.學前教育師資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以遵義仡佬族地區為例[J].社會科學家,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