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人工智能時代幼兒園教育活動思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乃至生存方式,人們對知識的認知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新的轉向,這對傳統教育而言無疑是個巨大挑戰。幼兒園教育活動與人工智能對幼兒的培養具有契合性,這促進了培養目標的新轉向和方法的新變化。基于人工智能支持的幼兒園教育活動應遵循以下幾條原則:以幼兒的發展為前提,以幼兒的需求為根本,以幼兒的體驗為基礎。
[關鍵詞]人工智能;幼兒園;教育活動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乃至生存方式。2017年7月,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首次將人工智能提升到國家發展的戰略層面,意味著我國對人工智能的重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了培養信息技術人才,我國長期以來將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國民素質教育的重點。《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報告中指出:“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1]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起始階段,兒童是國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隨著國家對人工智能的高度重視,幼兒園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教育活動之中,不僅有助于促進教育發展戰略的落實,更有助于促進幼兒信息素養的提高。
一、人工智能與幼兒園教育活動的適切性
人工智能(ArificialIntelligence)是指能夠模擬人類智能活動的智能機器或智能系統。[2]人工智能的最突出特征是與人類行為智能的相似性,具體包括推理、學習、尋求目標、解決問題和適應性等要素[3]。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造成全方位沖擊。進入21世紀以來,人工智能對教育領域的發展也產生重要影響。在此形勢下,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教育模式的變革和人才培養方式的創新,成為世界改革發展的重要議題與挑戰。在人工智能的沖擊下,國務院于2017年頒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和《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旨在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完善。目前,人工智能走進高校與中小學課堂的現象已屢見不鮮,然而學前教育領域對人工智能的應用還較少見。人工智能的發展勢必對學前教育的發展產生影響。基于二者之間的契合性,本文主要有以下兩點思考。
(一)培養目標的新轉向
人工智能作為一門新興的技術科學,其宗旨是嘗試模擬甚至超越人類的思考和工作方式。人工智能不僅給人類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福利,而且為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此背景下,人類究竟何去何從成為世界性議題。從知識層面而言,傳統教育模式以硬性知識學習為主,而這些硬性知識正是當前人工智能發展的數據基礎,人工智能技術下的產物很容易替代人類完成這部分內容。因此,人工智能使人才培養目標發生新的轉向,即不僅追求人才的硬性知識水平,而且更加關注人才的軟性知識程度,如信息搜索與加工、問題發現與解決、技術完善與創新等。教育是國家培養人才的主要途徑,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決定國家改革與發展的價值取向。無論我國還是發達國家,都已充分認識到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性。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相繼出臺諸多政策法規,改進與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教學方法,其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具有全新價值觀和知識技能的人。“人生百年,立于幼學”,學前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幼兒的培養情況直接關系到未來的人才培養質量。因此,學前教育階段是人才培養的奠基時期。什么樣的兒童才能符合國家未來的人才培養目標?結合新世紀人才培養的具體指向來看,我們要培養具有好奇心和主動探索能力的兒童,培養具有軟性知識和能力的兒童,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兒童,培養具有思考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兒童。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正在讓幼兒園的教育目標悄然無息地發生變化。
(二)培養方法的新變化
人工智能對傳統教育方法也造成巨大的沖擊。人工智能時代更加強調開放、多元、個性化的學習體系,一對一學習指導、個性化自主學習和社會化交流協作成為新的發展趨勢。而傳統的學校教育包括幼兒園教育采用標準化、規范化學習體系,學生的知識獲得以“傳遞—接受”模式為主。受人工智能的影響,當今時代的教育目標也在不斷地實現深度變革。因此,人才培養方法也應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轉變,強調個體之間在學習過程中的分享、交流、討論與合作。《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應是有目的、有計劃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多種形式的教育過程”[4]。兒童的學習不是單一的知識學習,更多的是在親身體驗、直接感知、動手操作等過程中獲得相關早期經驗。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不同于其他教育活動,主要是由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決定的。因此,幼兒園的教育活動蘊含著獨特的內在精神實質,蘊含著先進的幼兒教育理念,而人工智能的出現為個體發展和個性化學習提供了更多機會與平臺。從幼兒園教育活動自身的邏輯特點出發,教育活動本身具有極強的目的性和計劃性,而人工智能需要嚴謹的思維邏輯和科學的操作方法。從一定層面來看,二者具有較強的適切性與吻合性。
二、幼兒園教育活動應用人工智能需遵循的原則
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決定了幼兒園教學的獨特性。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如何有效運用與創新成為新的議題。很多學校甚至幼兒園為了迎合時展趨勢,盲目追求現代化設備設施,這與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的初衷背道而馳。因此,教師對人工智能的認識應該更理性、更客觀。具體而言,幼兒園教育活動應用人工智能需要遵循以下三點基本原則。
(一)以幼兒的發展為前提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和完善,人工智能與教育更好地融合儼然成為未來課程改革的熱點。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實施素質教育應從學前教育抓起。而與其他教育階段相比,學前教育階段的課程具有自身特點,其“生活化”比較鮮明。游戲作為學前教育活動的主要表現形式,以兒童身體、認知、情感和社會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諧發展為總目標。因此,教師要充分認識到人工智能與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深度融合不是靜止的,而是一個不斷發展和變化的動態過程。無論人工智能是否以及如何應用于幼兒園教育活動,教師都要在應用和創新過程中牢固樹立“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靈活應用與創新人工智能教學方法,促進幼兒園課程的改革與完善。
(二)以幼兒的需求為根本
日益成熟的人工智能技術為人類提供了快速便捷的生活和思維方式。受教育者能夠通過人工智能享受到適合自己的個性化學習,而不再被局限于固定的空間和時間之中。3~6歲的兒童發展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滿足個體差異是學前教育的重要教育理念。人工智能可以為幼兒教育活動的設計與開展提供幫助,有助于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但幼兒園教育活動及幼兒本身對人工智能的需求差異較大,因此,人工智能的實際應用應以幼兒的實際需求為準,切忌盲目追求“高科技”“高智能”。兒童的學習不是被動接受信息的過程,而是以自己的方式主動選擇、加工、建構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
(三)以幼兒的體驗為基礎
學前教育活動的開展要與真實生活相聯系,把真實、有意義的生活內容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之中。“對兒童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科學,而是以直觀的圖片和形象來充實他們的精神世界”[5]。正如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所指出,幼兒早期經驗的建構是在實際感知、真實操作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我國《3-6歲學前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也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幼兒學習的主要特點是在做中學、玩中學、生活中學,通過親身感受、體驗、操作、探究,不斷發展對自我、他人以及環境的理解與認識,進行有意義的建構。因此,教師要解放幼兒的頭腦、雙手及嘴巴,給予幼兒更多探索和感知世界的時間和空間,讓幼兒在活動中多看、多聽、多說。幼兒園要創造時間和機會,讓幼兒在操作和體驗中感受人工智能給生活帶來的變化與影響。這種有意義經驗的獲得,不僅有助于培養幼兒的初步邏輯思維能力,還有助于發展幼兒的信息素養和科學精神。
三、結語
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已經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造成了重要影響,未來教育改革的重要趨勢是與人工智能更好地進行深度融合或改革創新。素質教育的實施是為了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學生,是為了促進學生全面、充分、和諧發展。而學前教育階段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基石,對個體的塑造具有奠基作用。借助人工智能對幼兒園的教育活動實現改革與創新,是未來學前教育領域改革發展的趨勢。
[參考文獻]
[1]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
[2]朱巍,陳慧慧.人工智能:從科技夢到新藍海———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分析及對策[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11):5.
[3]柳現民,張昊,郭利明,等.教育人工智能的發展難題與突破路徑[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8(3):30.
[4]蔡迎旗,沈立明.當前幼兒園教育活動中還存在的幾個突出問題[J].學前教育研究,1998(2):11.
[5]約翰•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趙祥麟,任鐘印,吳志宏,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56.
[6]張劍平.關于人工智能教育的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03(1):24-27.
作者:樊麗娜 時東方 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長春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