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虐童新聞事件反思幼兒教育語言的傳播,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近年來,多起虐童事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我們在譴責施暴者的同時,也要針對引起虐童事件的深層次原因進行深刻的反思與分析。從傳播學角度而言,影響幼兒教育語言傳播效果的因素有師生、語言媒體和語境關系三個方面。本文從傳播學角度出發,以虐童新聞事件為出發點,探討幼兒教育語言的有效傳播。
關鍵詞:虐童新聞事件;幼兒教育語言;傳播原則
隨著幼兒園數量的不斷增加,幼兒教師隊伍也反映出教師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新聞中關于幼兒園虐童事件的報道屢見不鮮,“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事件”“攜程親子園虐童事件”在社會上掀起了軒然大波,幼兒被教師喂食白色藥片,教師毆打孩子、用針扎孩子、強迫幼兒吃痰……虐童事件成為當前社會中討論的熱點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被新聞媒體曝光的虐童案件僅僅是冰山一角,人們將這種虐童事件稱之為“看不見的災難”,虐童事件的發生不僅讓整個幼兒教育領域蒙羞,而且給孩子們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創傷。我們在憤怒、震驚的同時,有必要從虐童新聞事件出發,針對幼兒教育語言的有效傳播進行分析。
一、幼兒教育語言的有效傳播
教育是一種特殊的傳播形式,主要借助語言和非語言符號來傳遞信息,以此來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在幼兒教育中,教師是傳播主體,能否正確、合理地應用語言與非語言符號,對幼兒身心的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教育語言有效地維持教育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使教師意圖為目標受眾即幼兒所理解和接受,并產生預期的反應,這也是教育語言建構的基本取向。這種取向決定了教育語言必須以突出語言的傳播功能為原則,我們稱之為有效傳播原則。在“虐童事件”中,教育語言的問題是不容忽視的,之所以虐童,多是因為教師希望采用這樣的方式,讓幼兒聽從指揮、服從管教。但是,幼兒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形式,幼兒群體也具有特殊性,強迫性的管教方式無法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虐童新聞事件下幼兒教育語言的傳播理論分析
(一)幼兒教育語言的傳播模式構建
傳播是人類交流信息的一種社會行為,是人與人之間,人與他們所屬的群體、組織和社會之間,通過有意義的符號所進行的信息傳遞、接受和反饋的行為總稱。在傳播學領域中,最經典的理論就是美國政治學家拉斯韋爾的“5W傳播模式”,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果與功能》一文中,拉斯韋爾提出了“5W傳播模式”,由“誰(Who)”“說什么(SaysWhat)”“通過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對誰(To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五個內容組成。按照拉斯韋爾的傳播模式,可以構建出幼兒教育語言的傳播模式:幼兒教師——教育內容——途徑與方法——幼兒——產生什么效果。在上述傳播模式中,幼兒教師、幼兒、教育內容都有明確的內容,而具體采用什么樣的途徑、方法和技巧來達到傳播效果,就決定了教育的質量。
(二)影響幼兒教育語言傳播的因素
以虐童事件的新聞報道為例,虐童案發生的原因無外乎“孩子不聽話”“到了睡覺時間不睡覺”“尿濕了褲子”“欺負同學”等,除此之外,還有少數幼兒教師出于泄憤目的,此類問題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內。對于3到6歲的孩子而言,他們的大腦尚未發育成熟,必然會出現各種不聽教師指令的表現。同時,在教育語言的傳播活動中,并非一帆風順,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師幼關系。研究幼兒的成長程度、知識水平和心理特征,以此來選擇不同功能的教育言語形式,是教育語言實現有效傳播的一個重要原則。在2017年攜程親子園虐童事件中,教師喂幼兒芥末和安眠藥,強迫孩子站著換尿布,甚至有教師還粗暴推擠幼兒。攜程親子園的幼兒年齡較小,大多數不足3歲,以2歲幼兒居多,很多孩子還不會說話,不懂得表達自己的需求,而教師不能與幼兒進行有效的溝通,以行為暴力語言來對待幼兒,這是最不可取的。第二,語言媒體。語言媒體是幼兒教育中的主要傳播媒體,但是在幼兒教育中,語言媒體也存在局限之處,如語言抽象,幼兒難以聽懂,需要借助表情、手勢、體態進行輔助。口頭語言只能短時間存在,難以保存,無法長時間吸引幼兒的注意,且在幼兒教育中,幼兒教師的語言描述方法和詞匯水平如果無法與幼兒的記憶范疇、理解水平相適應,都會影響語言的傳播效果,如傳播聲音過小、過大,幼兒注意力不集中等。在2012年8月,在山東濰坊昌樂縣城關街道,6歲女童樂樂在該街道中心幼兒園上課時,因上課說話,老師讓班里29名小朋友每人打樂樂10拳,導致樂樂背上出現大片瘀青。此次虐童事件的發生原因正是語言媒體所帶來的影響,幼兒注意力不集中,教師采用了不正確的處理措施。第三,語境關系。語境關系是構建在語言傳播雙方之間,對對方行為的期望。從體驗層次來看,語境關系包括直接透視、元信息透視兩個方面。在幼兒教育中,教師語言的表達效果怎樣,主要看幼兒是否明確任務內容,是否理解教師語言,反之,幼兒對教師指令的遵守程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師對孩子理解力的判斷效果影響,兩者之間屬于契約關系。語境關系對于教師、幼兒同樣具備約束力,只有確保幼兒、教師實現同步體驗,才能達到理想的信息傳播效果,降低虐童事件的發生率。
三、幼兒教育語言的傳播原則
為了降低虐童事件的發生率,應該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來提高幼兒教育語言的傳播質量,語言的傳播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對幼兒教師而言,教育語言旨在讓幼兒理解教師的教育內容,因此,教育語言行為必須要以幼兒容易接受為原則。有效的教育語言應該是幼兒容易理解的、符合幼兒語言習慣的,并且符合幼兒心理需求的,能夠受到幼兒喜愛的語言。按照此原則來提高語言的傳播效果,具體來看,可以采用如下的措施:
(一)提高專業素養
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藝術”,因此教師應在語言表達上下功夫,使自己的語言表達達到最好的傳播效果。對于幼兒教師而言,要有豐富的知識、扎實的語言技能,孫中山先生曾提出“未必有學識,方可擔任教育”。幼兒教育是一項特殊的教育事業,對于教師科學文化素養、責任意識的要求非常高,這是教育領域一項特殊的藝術,幼兒教師的語言表達并非簡單說話,而是教育技巧、文化知識的反映,作為幼兒教師,要從自己的表達方面著手,讓語言達到最優的傳播成效。
(二)發揮出語言的教育優勢
語言是利用語音來表達信息內容的方式,3到6歲的孩子,是利用聽來掌握信息的,而語言往往是轉瞬即逝的,要想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必須提高表達的質量,要發揮出語言教育的優勢,利用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調動孩子的多種感官,讓孩子不僅能聽到聲音,還能看到教師的動作和表情,加深對相關信息的理解。
(三)確保師生的相互配合
師生傳播雙方的信息交流,兩者之間也是互補關系,師生雙方在不斷產生新期望,在語言傳播模式中,師生雙方都既是傳播者,又是受傳者。語言活動是在個體不同的經歷背景下來介入傳播的,傳播雙方都有平等的表達機會。因此,從事幼兒教育的工作者,要為孩子提供發聲的機會,鼓勵、引導他們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在平等愉悅的溝通氛圍下提高傳播效果。
四、結語
虐童事件危害之大不容忽視,我們要正確看待虐童事件的原因與危害,對于虐童事件,我們不能只指責幼兒教師,還要深入剖析虐童事件背后的發生原因。幼兒教育的發展需要教育機構、家長和教師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幼兒健康、快樂地發展。從傳播學角度而言,教育工作者的語言是造成虐童現象產生的原因之一,作為教育工作者,要盡可能從自身著手,減少信息傳播期望和傳播效果之間的不一致性,發揮出自身在幼兒教育中的信息交流、溝通情感、組織管理作用,引導孩子們積極參與到教育活動中。希望在師生的共同合作和努力下,能夠提高語言傳播的效果和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夢陽.淺析幼兒園虐童事件的起因與應對策略[J].漢江師范學院學報,2018(03):107-109.
[2]劉敏.從虐童事件頻發反思幼兒教師職業道德的缺失及影響[J].亞太教育,2015(21):145.
[3]田鴿.關于幼兒教師幸福感調查研究[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5(05):93-94+99.
作者:肖鑫鑫 單位:西安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