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人性本質與醫學教育困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威廉的《優秀的綿羊》認為,美國的精英教育將學生馴化成優秀的綿羊,背離了真正的精英教育的初衷。但是,該書犯了方法論錯誤,威廉沒有在不同國家的比較系統中考察美國教育。以該書為中心,可以進一步探討一些教育理念。人性是趨利的,這導致教育是有邊界的,而這邊界既是教育的魅力也是教育的困境所在。在自利動機和競爭環境的驅動下,學生很難避免迎合考試標準,力爭成為優秀的綿羊。醫學教育亦是如此。因此,真正值得思考的,乃是人性本質所蘊含的教育的邊界與人類教育的困境。
【關鍵詞】《優秀的綿羊》;醫學教育;困境;方法論;人性;本質
2014年8月,全球頂級名校耶魯長期執教的威廉•德雷謝維奇(WilliamDeresiewicz)出版了一本暢銷書——《優秀的綿羊》[1]。這本被《紐約時報》評為“很可能會在美國歷史上留下永久的印記”的書,在中國的許多網上書店也好評如潮。此書反思和批判美國的精英教育,指出美國所謂的精英教育其實問題重重,只能培養一群“優秀的綿羊”。該書出版后,科羅拉多大學物理系研究員萬維鋼發表了《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和常青藤的綿羊》一文,將美國的常青藤綿羊與中國的精致利己主義者作了對比,認為二者本質上差不多[2]。一書一文,一反國人對美國教育高大上的印象。如果不當地估量中美教育,有可能掩蓋中國教育的問題,誤導國民對中國教育的判斷,誤導教育改革。而近年來,隨著國民健康意識水平的提高,優質醫療資源也已成為中國社會中的一種短缺資源,醫學教育火熱的同時伴隨出現的各種問題在醫療教育中也展現出來。
1什么是“優秀的綿羊”
“優秀的綿羊”是指美國精英教育體制下被馴化的大學生[3]。首先,美國的名校都有一套嚴苛的選拔標準。要想進入名校,不但要很好的考試成績,還需各種能力。中國的高中生只需要應對高考,而美國的高中生不但需要應對SAT,還需要具備各種能力和素質。為了提高競爭力,被考官相中,美國的高中生積極學習AP課程(美國大學理事會提供的在高中授課的預修的大學課程,高中生選修合格可獲得大學學分)并積極參與課外活動,且愈演愈烈。這種競爭,一點也不比中國溫和,甚至更為激烈。似乎可以說,應試教育不僅存在于中國,也存在于美國,只不過美國學生所應之試不同而已[4]。其次,學生進入大學后,被大學的機制所馴化。如果要出人頭地,就要完全配合并服從于大學這個系統。學生最關心的是學分和高分,他們對教育的認知已經固化:回答問題,完成作業,考試得高分。他們花大把時間于課外活動,以致于沒有時間進行探索性活動,甚至沒有時間去建立真正的感情。多數學生鍛煉學校期望的“領導力”,參與學校期望的各類社會活動。他們看似積極投入,其實不過是迎合學校所設定的“優秀”學生的標準。名校學生極其聰明,但又完全缺乏方向感。他們為了瘋狂的競賽而競賽,目的就是要超越他人。在激烈的競爭中,學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患有嚴重心理障礙的人數成倍增加。美國的醫學教育又是精英之中的精英,其中的競爭激烈程度是我國醫學院錄取無法比擬的。因此,雖然這部分人群的培養是為了解決他人病痛,然在這過程中,自身的身心問題也十分突出[5]。第三,大學精神在淪喪。作者認為,有人輕視大學,認為它是“非真實的無菌世界”,但“非真實性”恰恰是大學的優勢。大學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思考。但是,實用主義盛行于大學。學校默認了社會的價值取向:“物質的成功等同于人品、尊嚴和幸福”,并把這種價值取向傳導給學生。這種傳導就是設置一系列“優秀”的標準,讓學生去服從和迎合。在名校教育規則的訓導下,這些大學生變得實用、功利,就再正常不過了。畢業生對實用的能來錢的專業趨之若鶩,但英國文學這樣的專業卻非常冷門。在眾人做出相似的決定之后,能做出一個不同的選擇,絕非易事。那些純粹的追尋者、思考者,甚至是“怪才”,顯得另類。第四,美國的精英教育淪為精英統治的工具,精英教育系統不斷復制繁衍美國的階級系統。它擴大了社會不平等,妨礙社會流動,固化階級特權。通往名校的大門并不是向所有人敞開,從錄用時的多項標準到逐年增加的學費,游戲規則似乎專為上層子弟所設置。富裕家庭利用各種優勢資源,早已為其子女鋪好了通向名校之路,名校學生來自富裕家庭的比例越來越大,而普通階層的子女想要進入名校則日益艱難[6-7]。這種變化似乎正在演繹中國版。近年,僅《中國社會科學》就發表了若干篇關于窮孩子越來越難上名校的研究,由此可見,在如今的中國,隨著社會的發展,類似的模式也逐漸上演。如上面提及,雖我國醫學生競爭激烈程度不及美國,但相對于其他專業而言,醫學生教育的困難程度也十分突出。課程多、任務重,周期長,回報不高等現實問題,在限制了優秀人才投入醫學的同時,也讓很多已進入這個專業的學生略有浮躁。通過威廉的描述可知,美國精英教育也是應試教育,甚至是范圍更廣、程度更深的應試教育。認為中國教育是應試教育,美國教育是素質教育的觀點,則是沒有認清應試教育的本質。應試教育是以通過考試來獲得某種機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它是一種關系(relation),即考試主體(如學生)對考試內容及形式的一種服從關系,而不是一個對象(object),即與具體的考試主體、考試內容和形式都無關。根據應試教育的含義,不論考試要考什么和如何考,只要應試者所受教育是以通過考試為目的,就是應試教育。這就意味著,即便只考四書的科舉,也是應試教育;擴展到考十三經,也是應試教育;再擴展到加考數理化及美育體育勞動,也還是應試教育。以致于有人認為,美國堪稱應試教育的典范。概言之,《優秀的綿羊》的核心觀點乃是:美國精英教育在根本上是服務于其階級目標,將學生馴化為他們所需要的模板人才。學生們并沒有成為真正的精英,而淪為優秀的順民。
2方法論辨正
我們姑且承認作者對美國教育的描述和概括。但基于此,我們就能得出美國教育很糟糕么?威廉對美國精英教育的批評,可以視作美國教育的自我反思。如果據此便認為,美國教育很糟糕,甚至中國教育更好,就是“精神勝利法”了。威廉的討論,在方法論上就有問題。須知,在方法論上,一切比較中的共同因素都相互抵銷,只有差異因素才能區分比較對象。中美教育的共同點是都為應試教育,差異因素在于考試內容和形式。美國教育也要大量考試,但是,就考試內容和形式而言,中美的考試真的不可等量齊觀。如果我們承認,問題意識與提問能力、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方法論訓練、動手能力、交際能力、獨立人格、懷疑與批判精神與能力等是培養創造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那么,我們就不得不承認,美國教育所設計的考試內容和形式比中國更為科學、有效。譬如,耶魯大學華裔經濟學教授陳志武(現為北京大學教授)曾比較過,在美國,思辨能力的訓練自幼兒園開始就是教育的重點,并具體表現為課堂表述和辯論;此外,多數校區要求所有學生在小學四、五年級就掌握科學方法的實質[8]。許多批評中國教育的人,混淆了應試教育本身和應試教育的具體形式,把中國教育過于注重知識學習而出現的一些高分低能的學生視作應試教育的惡果。實際上,應試教育可以有許多可能。優良的考試設計可以把重要的素質(如上面提到的能力)作為考試內容,從而促使學生將素質作為學習對象,進而提高學生的素質。這意味著,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在根本上并不矛盾。甚至,素質教育只有通過應試教育才能實現。只有拙劣的應試教育才與素質教育相沖突。中國教育問題的根本不在于它是應試性的,而在于它缺乏科學和有效的應試設計,過于偏重考察知識的海綿式學習與吸收。我們承認威廉所描述的美國教育的種種不盡人意,它未能培養出真正的精英,而只是培養出基于自利動機,努力迎合考試標準的優秀的綿羊。但是,威廉所看到的應試教育之缺陷,乃是一切應試教育的先天缺陷,既不可改變,也不可控。總之,威廉從非差異因素來批評美國教育,這種批評方法的不當,使其結論對美國苛刻而不公允。平心論之,即便美國教育存在種種不如意,它的應試教育仍技高一籌,仍是當今世界優秀教育體系的典范,美國名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總體上仍高于其他許多國家的名校學生[9]。同時,威廉雖然看到了應試教育之不足,但卻并沒有為改善應試教育提出建設性替代方案。發現不足易,找到更優替代方案難。或許他未曾認識到,一切教育都有邊界,教育者不可能完全實現其目的(詳見后文)。
3憧憬的綿羊vs.絕望的狼
的確,美國名校培養的是優秀的綿羊。這些綿羊至少有兩個特點:上進和溫順。這些綿羊之所以上進且溫順,是因為他們看到,他們的努力會有相應的回報,因而他們有希望。一個社會,如果努力的回報率過低,人們看不到希望,他們會變成什么人呢?——既不上進,也不溫順,而成為絕望的餓狼[10]。此時,一個衰敗甚至動亂的社會就很難避免了。所以,上進和溫順,乃是社會成員的良好品格??墒牵鼈冊谕劾?,怎么就成了該批判的了呢?也許他認為,這些人其實都是基于自私自利目的而上進且溫順的。但是,自私是錯的嗎?它又能改變嗎?這個問題留待下文,或許,更重要的問題是:如何才能讓社會成員上進而溫順?在當今,大多數國家都采用了考試這種競爭性手段來分配機會,正因考試機制合理性的差距,使得美國的醫學生充滿希望,成為上進、溫順的優秀綿羊,一旦學有所成,將成為其社會的高收入、高地位的人群[11]。而我國目前的醫學教育則出現的一定危機,部分優秀的學生不愿學醫,已進入高等醫學學府的學生則有部分最后也沒有行醫,那為什么會出現這個局面?此間緣由大體有兩點:第一,相對于歐美,我國的部分邊遠地區仍面臨缺醫少藥的窘境。這就注定了我國的醫學具有一定服務性,在人才的選拔上不能完全是精英教育[12]。最好的醫學院校與一般的醫學院校在收分的差別上有時可達100多分。但在真正就業時,由于就業機會的不完全公正,造成一部分優秀的學生不一定能獲得良好的工作平臺,如此循環,造成優秀的寒門學子不愿意學醫;第二,不同于歐美醫生的高收入,我國醫生的收入屬于中等人群。因此在醫學教育中如果不加強奉獻、服務大眾的人文主義教育,只是一味的進行應試教育,只會培養出利己的醫師。當現實的收入與理想中的收入出現差距時,會導致個別學子放棄醫生職業,這對其個人或者教育資源都是一種浪費。因此,結果我國的實際國情,如何在選拔與培養過程中,優化與補充現有的不足,培養出優秀的、多個層次的醫學生,則是現階段醫學教育需要思考的問題。
作者:鄧實 袁文翰 趙廷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