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戲曲藝術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的實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隨著近年來“弘揚中華傳統戲曲文化”活動的逐步開展,全國各大高校紛紛響應并取得許多成果,戲曲藝術與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門類一同走進大學生的課堂內外,使得年輕的學生們對古老的戲曲藝術產生興趣,獲得熏陶,對優秀的民族文化產生認同。但是,戲曲藝術走進高校的過程中,仍有欠缺之處,學生對于戲曲藝術了解不夠深入,淺嘗輒止,并未徹底改變戲曲在流行文化洪流中的小眾地位。因此,高校中戲曲藝術教育是一條漫長的路,需要我們與時俱進,了解高校學生精神需求,不斷實踐與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化“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方能真正走進學生心靈,實現戲曲藝術的傳承。
關鍵詞:戲曲藝術;高校藝術教育;創新;傳承與融合
為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促進戲曲傳承發展,、教育部、財政部、文化部日前出臺《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意見明確要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增強文化自信,促進戲曲傳承發展。由此可以看出,戲曲藝術在高校藝術教育中具有重要意義,開展戲曲教育活動,發揮戲曲藝術的美育功能,進行戲曲人才培養已成為未來幾年教育事業的重中之重,是時代所需,人心所向。
1戲曲藝術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的重要性
戲曲藝術是中國文學一大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是一門歷史悠久且我國獨有的優秀傳統文化,因而,戲曲藝術具有很高藝術價值,“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精髓,構成了獨特的戲劇觀,使中國戲曲在世界戲曲文化的大舞臺上閃耀著它的獨特的藝術光輝”。[1]“高校應成為民族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主體,成為文化遺產的學習地,成為文化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橋梁和基地”。[2]
1.1戲曲傳承與發展的重要依托
中國戲曲歷經近千年的歷史積累和藝術沉淀,形成了豐富且完善的藝術風格和藝術體系,三百多種戲曲劇種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形成了各自迥異的風格特色,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的昆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2010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戲曲這一多彩的門類在人類藝術發展史中大放異彩,經久不衰,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傳承意義。在過去,戲曲通過師徒“口傳心授”代代相傳,如今科學規范的教育教學成為戲曲在當今的傳承發展重要的依托。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引發《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中提到:加大戲曲普及和宣傳,加強學校戲曲通識教育,大力推動戲曲進校園。[3]可見,戲曲藝術走進校園,進入高校學生課堂,既是文化傳承發展的需要,也是豐富教學內容,開展教育事業過程中的重要內容。
1.2增強文化和藝術修養的有效路徑
戲曲擁有審美、娛樂、教育、交流等社會功能,“高臺教化”一詞便指的是戲曲教化人心的社會教育功能,也是戲曲德育和美育功能的突出體現。中華戲曲包含深厚的文化和精彩的典故,使人明辨是非、知曉善惡,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戲里戲外都有生動的體現,這些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也有著共同之處。許多戲曲唱段都與“仁義禮智信”等中華傳統美德密不可分,其所描繪的歷史典故都具有教化功能,再比如,京劇臉譜中,色彩紅為忠,白為奸,黑為正,黃為殘暴,藍、綠多為草莽義俠,金、銀多為神妖。此外,親情、友情、愛情以及家國情都可在戲曲中尋到體現,比如,豫劇《穆桂英掛帥》體現了不平則鳴的愛國情懷;京劇《四郎探母》描繪出楊四郎與佘太君難舍的母子情緣;越劇《梁祝》是忠貞愛情的唯美表達。其次,戲曲的舞臺也是一項值得品味的藝術綜合體,程式化的動作、服飾和妝面既來源于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又進行提煉最終高于生活,通過演員的唱念做打將辭賦、音樂、舞蹈、美術等多種藝術形態協調統一起來,極富藝術感染力。更值得一提的是,戲曲舞臺營造的虛擬時空的靈活運用,能夠無限激發觀眾的想象力,是中國美學理念高度發展的產物,“一桌二椅”、“出將入相”等舞臺設置在今天看來仍然不過時,體現著含蓄簡約的東方之美,它突破了西方戲劇的“三一律”和“第四堵墻”的局限。“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眨眼間數年光陰,寸柱香千秋萬代”,觀眾隨著演員虛擬化的表演,不斷在腦海中進行“二度創造”,想象和審美能力得到極大的鍛煉和提升。最重要的是,戲曲藝術在文化與藝術修養培育上的突出價值推動著素質教育不斷向前發展,促進教育改革的深化落實,成為充實課堂內外,豐富學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環節。
1.3促進戲曲藝術創新的高效平臺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名單,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2914所。[4]高校匯集著全國數千萬的人才,是社會主義先進文明傳播的重要陣地,接收和傳遞著最前沿的海量訊息,進行著最深厚的文化交流和最尖端的科技研發,成為每座城市的“文化高地”,助推著整個社會的進步。隨著戲曲藝術通過新鮮的傳播方式走進高校學生的視野,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在學生群體中進行發酵,在校園文化里轉化成其他的文化載體,傳統文化與多元的流行文化互相碰撞融合,這勢必會帶來戲曲藝術的創新,賦予戲曲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時代風貌,同時也會激發專家學者對于戲曲新樣態的研究與思考,從而促進戲曲藝術的自我發展。
2戲曲藝術走進高校的情況概述
2.1戲曲藝術走進高校的發展現狀
(1)成為青年學生接觸戲曲藝術的重要途徑之一。為了對戲曲進行深入研究,了解戲曲藝術在高校的普及情況,我們選取華北電力大學作為樣本,對大二至大四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264份,收回264份,問卷有效率為100%。此外,還針對學校藝術課程教學內容以及大學生藝術社團,對學校的戲曲教育現狀有了較為詳細的了解。問卷中關于“通過什么途徑了解到戲曲?”這一問題,有103名學生選擇了“參加或觀看‘戲曲進校園’相關活動”,占到整體的39%。可見,戲曲進校園成為高校學生了解戲曲藝術的重要途徑之一,戲曲進校園活動營造出濃郁的戲曲藝術氛圍。為近四成青少年學生打開了戲曲世界的大門。(2)為年輕人喜愛和傳承戲曲藝術提供可能。戲曲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對鑒賞對象的知識基礎具有較高要求。因此,對于戲曲藝術的感悟都要經過“先了解——后喜愛——再傳承”這一循序漸進的過程。戲曲藝術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走進校園來到學生身邊,在校園中搭建起了解戲曲藝術的平臺,為之后學生們喜愛和傳承戲曲藝術奠定了基礎。
2.2戲曲藝術走進高校存在的問題
自2016年4月教育部表示將加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推進高雅藝術進校園、戲曲進校園以來,戲曲藝術從部分試點高校逐漸普及至廣泛高校。就目前情況來看,學生們對于戲曲藝術目前還處在緩慢接受的過程,其中不乏推進困難,接受困難等問題,以下將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對此進行簡要分析。
2.2.1與年輕人興趣和行為存在隔閡
首先,戲曲藝術本身不具備流行文化易于傳播、易于接受的先天優勢,且它的誕生和發展環境與現代社會具有較大差別,許多學生在大學之前對于戲曲的專業知識和戲曲典故了解不多。高校學生們即使有過一兩次參與戲曲活動的經歷,對戲曲藝術仍然處在淺嘗輒止的階段,加之戲曲唱腔大多都是方言,角色程式化的動作較為含蓄隱晦,導致學生們一出戲看下來只是對劇情略知一二,對劇目其中的精髓不甚了解。再者,目前社會處于信息時代,人們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咨詢,很難在某一件事情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戲曲舞臺形式常常單一和保守,戲曲唱段大多緩慢冗長,一出戲演完需要個把小時,難以留住觀眾的耐心,更談不上激發學生學習戲曲的動力了。前面提到的以華北電力大學為樣本的調查問卷中,在“你對戲曲的了解程度?”這一問題上,有6名學生選擇了“十分熟知,稱得上是小票友”,僅占到整體的2%;有50名學生選擇了“有興趣主動去了解”這一選項,只占到整體的19%;有205名學生選擇了“談不上喜愛,但也不排斥”這一選項,占到整體的78%;有3名學生選擇了“覺得離自己生活有些遠”這一選項,占到整體的1%,這說明戲曲藝術還沒有真正拉近與高校學生的距離,在年輕人的傳統文化學習中還處于較為弱勢的地位。
2.2.2對戲曲藝術的普及不夠深入
當前西方文化中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不斷侵蝕高校校園文化,在高校排名與學生就業率的壓力之下,戲曲藝術的教學工作在整個人文課程體系中沒有得到應有重視,和戲曲有關的課程大都作為選修課程,沒有和學分制度掛鉤,導致戲曲教學場景和內戲曲教學手段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大多數學校還缺少諸如京劇社、戲曲社團等優秀的學生社團組織,具有一定戲曲表演或理論基礎的大學生數量十分匱乏,這種期望短期速成和間斷性學習的心理都與戲曲藝術勤學苦練“臺下十年功”的客觀規律相違背。其次,高校中戲曲藝術師資力量短缺是備受關注的一大問題,現階段在高校從事戲曲教育的老師大多不是戲曲科班出身,教學內容只好止步于傳授戲曲藝術基本理論知識,無法達到專業戲曲院校中關于“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戲曲基本功在實踐層面教學。多數院校退而求其次聘請專業院團的演員進行展演性教學,這些專業演員受制于自己的流派與行當,有些缺乏講解和表達技巧,且對當地高校的教學情況不甚了解,也無法因材施教。再者,戲曲藝術在高校教育中仍然偏重“單向灌輸”式教學方式,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渴望“雙向互動”的心理常常受到時間和場地的限制而被忽視,最終導致學生們對于戲曲望而卻步,甚至產生了與戲曲相距甚遠的誤解和抵觸心理。
3高校中戲曲藝術的實踐與創新
關于高校教育中戲曲藝術的重要性和現狀探討,最終都要服務和落實于實踐過程當中,在實踐過程當中尋找不斷積累經驗教訓,夯實基礎,探索出最戲曲教育的最佳的教育方式,讓戲曲藝術具有更廣泛的認知基礎,創造學習條件和創新學習模式,推動高校藝術教育的發展,培養中國高校復合型戲曲基礎人才,促進戲曲藝術的傳承與創新,使得戲曲這門優秀的傳統文化更加源遠流長,經久不衰。
3.1著重德育和美育——營造傳統文化氛圍
大力支持戲曲藝術走進高校學生課堂內外,加大戲曲進校園的推廣力度,是引領學生認識和了解戲曲藝術至關重要的前提。完善教學體系,增加戲曲藝術的課程設置,增強藝術教育的師資力量,邀請名家開展戲曲藝術專項講座,進行高品質的戲曲展演等,這些都是最基礎的實踐方式。較之專業課程的教學,在藝術教學過程中,更加要注重學生的德育和美育,營造傳統文化氛圍,使學生們的身心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得到熏陶和升華。以華北電力大學為例,學校目前開設了“戲曲鑒賞”、“藝術導論”和“戲劇鑒賞”等多門與戲曲藝術內容都相關的選修課程,大一至大四學生每周選修課程的情況,都會納入期末學分考核。此外,學校每學期都會組織七至八次高雅藝術進校園的活動,其中就包括戲曲藝術的展演,例如,2016年12月25日,由北方昆曲劇院演出的“民族藝術進校園”——《湯顯祖與臨川四夢》華北電力大學專場演出于主禮堂拉開帷幕,華電師生共同欣賞了這部紀念湯顯祖逝世400周年的匠心力作。再如,2017年4月21日,國家藝術基金2016年度資助項目——跨界融合戲劇《杜麗娘與朱麗葉》在學校上演時,場內座無虛席。每位學生每學期都要至少觀看兩場此類演出,學期末憑借票根進行藝術公選課學分評定。在調查問卷過程中,當被問到“是否建議將戲曲納入藝術課程必考部分”時,有近七成的學生選擇了“是”,也就是說,戲曲藝術已在學生們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如何讓學生們對戲曲不再“望而卻步”,而是主動去探索學習,這成了戲曲藝術普及過程的重中之重。
3.2藝術團體培養興趣——開啟戲曲之窗
構建校園文化另一重要陣地便是學校的社團,學生們利用課余時間,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組建社團,并定期進行校內外文化交流,形成高校內部,高校之間,高校和社會的有機聯動。高校可借此機會將戲曲藝術融入社團,使之成為學生們學習、觀賞戲曲的實踐第二課堂。社團可邀請獲得過文華獎、梅花獎、白玉蘭獎的戲曲表演名家親臨指點,使學生們近距離接近大師,感受藝術,也可以通過‘文化進社區’等方式,讓學生戲曲社團和戲曲愛好者主動參與戲曲的傳播”。[5]目前國內的很多學校也都進行了非常創新的戲曲藝術教學探索,江蘇大學成立類蘭韻戲曲社,將電視劇《甄?傳》改編為越劇《甄?傳•君臣游園》,得到廣泛好評;浙江萬里學院成立小百花戲曲社,推出越劇《斷橋》,并在2014年浙江省大學生藝術節榮獲獎項;寧波大學戲曲社的甬劇《典妻•回家路上》獲得浙江省文化藝術展演獎項;華北電力大學大學生藝術團下屬的民樂團和藍色動力合唱團,每周安排集中排練2至3次,也會不定期進行戲曲類曲目或戲曲類內容的訓練,培養學生對于戲曲藝術的興趣,學生們通過集體戲曲或戲曲改變的相關作品學習和實踐,打開了戲曲藝術的鏤花小窗,看到的是更加絢爛的傳統藝術的百花園。
3.3進行家鄉地方劇種探究——與戲曲建立聯系
我國各地的戲曲都深深扎根于當地的文化土壤,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唱的是地方方言,講的是地方歷史,各地百姓都是聽著自己家鄉的戲曲長大的,即使是年輕一代也多多少少會從父輩祖輩那里得到戲曲的熏陶,例如來自安徽的學生會哼上兩句黃梅戲,來自陜西的學生知道秦腔要如何吼,來自河南的學生對豫劇花木蘭情有獨鐘。華北電力大學的學生在填寫自己熟悉或了解的戲曲劇種時,部分提到了例如木偶戲、江西清音、歌仔戲等冷門但在地方上廣為流行的戲曲劇中,可見高校學生們對于自己家鄉的戲曲藝術具有一定的認知基礎,甚至帶有一種地域自豪感,相信他們離家在外時聽到熟悉的鄉音響起,也必定會有種親切自在的感受。但是,在紛繁流行文化的沖擊下,年輕一代與家鄉的傳統文化越來越疏遠,失去了自己家鄉文化的紐帶,勢必對他地的傳統文化更加陌生。筆者認為這或許可以成為高校學生借助鄉愁,主動探究家鄉戲曲藝術的突破口。“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高校學生如果將自己家鄉的戲曲劇種作為研究的出發點,借力故鄉情懷重拾起對于傳統文化的熱愛,探究戲曲藝術如何來源于生活,如何凝練名家心血高于生活之后可以在高校的課堂中進行研究成果的交流分享,想必這會是一項極具溫度的實踐經歷。更重要的是,這也可以打破戲曲在時代、題材、方言上的理解障礙,使課堂內容更加生動活潑,寓教于樂,充滿趣味。
3.4參與藝術創作——與戲曲產生情感
素質教育十分注重學生的創造性能力的培養,高校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參與戲曲藝術的創作,可以切身感受戲曲作品的創作呈現過程,了解傳統與流行的融合趨勢,勢必會在體驗過程中大幅度深化對戲曲藝術的感悟。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滋養文藝創作,實施戲曲振興工程”。[6]我們要善于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為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戲曲在高校中的創新嘗試中,組織普通高校學生和藝術高校學生進行戲曲創新作品或經典作品的聯合排演也是快速提高戲曲普及教育的好路徑。比如“江西師大文化藝術中心與江西師大音樂學院聯合打造新版贛劇《牡丹亭》,作為第七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參演劇目,演出后獲得了社會和專業人士的好評。”[7]華北電力大學近年來也開始廣泛參加與戲曲藝術相關的文化節目創作。2014年年底,華電學生作為中央電視臺欄目實習生進入中央電視臺原創文化傳承類綜藝節目《叮咯嚨咚嗆》劇組實踐,深刻體會了明星學習京劇、越劇、川劇的艱辛與不易,備受鼓舞;華北電力大學藍色動力合唱團2016年10月還參與《叮咯嚨咚嗆》第二季節目錄制,與青年歌手平安、湖北峽江號子傳承人楊春善共同演唱原創融合作品《天地在我心》,獲得了全國觀眾的廣泛好評;2017年7月,藍色動力合唱團又再次參加中央電視臺原創戲曲重點節目《中國戲歌》節目錄制,參與了《同圓中國夢》、《家風代代傳》、《梨花頌》等優秀中國原廠戲歌作品的演唱和表演。并對戲歌作品中合唱部分全新演繹,也對戲曲與歌曲的融合方式有了十分深切的感受,這也將帶給學生們對戲曲藝術的了解和戲曲藝術的創新更多啟發。藍色動力合唱團的幾名成員也參與了欄目中的采訪環節。回答問題時,他們較之其他嘉賓顯得十分誠懇真切,洋洋灑灑似乎有說不盡的感受,其中一位學生這樣答道:“之前從來沒有認真的聽過戲,以為很難聽懂,這次聽了藝術家們的演唱,竟然發現戲曲這么好聽,和其他藝術形式結合在一起也天衣無縫,非常通俗易懂。”
3.5移步不換形,勇于創新——讓戲曲成為流行
“移步不換形”這是梅蘭芳大師提出來的經典建議,“移步”是創新發展,“不換形”是尊重京劇傳統藝術,這句名言放之四海而皆準,京劇之外的戲曲劇種也同樣適用。同時,這也是我們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推動戲曲創新要牢記的準則,戲曲藝術的創新一定要貼近年輕人的生活,通過年輕的人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包裝,激發興趣,這將大大提高傳播的效率。在當今這個社交媒體非常發達的時代,年輕一代在新媒體中擔當著主力軍,他們的在不同領域都會形成自己的社交圈,高校學生之間也不再局限與校園文化圈的營造,而是面向更廣闊的互聯網空間。年輕人之間不存在代溝和認知差距,溝通十分頻繁,溝通的內容涉及極廣。調查問卷中問到“你會和誰一起討論關于戲曲的話題?”竟然有近八成的學生選擇了“同齡好友”。由此可以看出,戲曲藝術如何捕捉年輕人的興趣口味成了突破人際傳播到達大眾傳播的關鍵點。當民謠、嘻哈等藝術形式在大眾視野里悄然走紅,相信戲曲藝術這一民族瑰寶憑借千百年深厚的積淀,和深入民族血脈的文化基因,只要堅持不斷用全新探索的路徑和方法不斷引發大眾的共鳴,必將成為經典再次火熱流行的典范。希望戲曲藝術能夠以高校藝術教育為重要陣地,不斷進行教學內容、模式和路徑的創新,讓青年人全身心接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出傳統文化大流行和傳統文化全面復興的偉大時代。
4結語
本文以“高校戲曲藝術教育的創新”為時代背景,以高校藝術教育為出發點,分析戲曲藝術的藝術價值和傳承必要性以及戲曲藝術在高校中的傳播現狀,并結合具體實踐案例,探討高校學生對于戲曲藝術感觸,從而探索傳承和創新戲曲藝術的多元途徑,為戲曲藝術適應時代需要尋找到更好的推廣方式。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委員會藝術教育委員會編.全國學生音樂欣賞曲庫指南中冊初中部分[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175.
[2]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Z].2015-07-17.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名單[Z].2017-06-14.
[5]孫根華,邵敏.簡論大學對戲曲傳承發展的文化支持[J].江淮論壇,2016.4:167-171.
[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Z].2017-01-25.
[7]軒蕾.原來姹紫嫣紅開遍——戲曲藝術在高校的傳承與發展[J].藝術教育,2007(1):12.
[8]孫偉.弘揚戲曲藝術,傳承國粹文化——當代大學生“國粹情結”培養的對策研究[J].民族藝術研究,2015.5(7):142-146.
作者:鄒琳 單位:華北電力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