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學院式陶瓷藝術教育探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內容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陶瓷教育在教學目標、教學形式、教學內容等方面發生了一系列的變革。新時代背景下陶瓷藝術以學院式教育模式傳承和發揚著我國的傳統文化。文章主要介紹了陶瓷藝術教育的發展歷程,列舉了新時代下學院式教學的實例,分析了現代學院式陶瓷藝術教育存在的弊端,并根據存在的問題探究了學院式陶瓷藝術教育發展的有效路徑,以期推動我國學院式陶瓷藝術教育的長久發展。
【關鍵詞】新時代;學院式;陶瓷藝術
回顧歷史,自清朝末年以來,我國傳統手工制瓷行業便受到西方科技文化的沖擊,出現了陶瓷實業教育。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和變革,我國的陶瓷教育引入了以課堂、學校為主體的學院式教育。目前,很多高校開展了陶瓷藝術教育課程,弘揚和傳承了我國歷史悠久的陶藝文化。然而,在實際的學院式教育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亟待解決,高等院校應及時采取有效的對策,探索有中國特色的陶瓷藝術教育模式,以培養出大批陶瓷專業的藝術人才,推動我國陶瓷藝術的發展。
一、陶瓷藝術教育的發展歷程
古代的陶瓷藝術歷來都是以作坊的形式發展,受西方文化的沖擊和影響,1896年,清末政治家、軍事家和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提出了創辦陶瓷學校的建議,開啟了近代陶藝教育改革。1906年,湖南創辦了近代陶瓷教育的第一所學堂——湖南瓷業學堂,開啟了我國學院式教育的大門。20世紀30年代,受西方教育的影響,景德鎮瓷業學校創立,主要培養陶瓷藝術品和工業生產的技術人員。我國的學院式教育以及陶瓷技術從此逐漸發展起來。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過程中,學院式陶瓷教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觀念等,隨著不同時期的不同要求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現代的學院式陶瓷藝術教育已經能夠與時代的社會發展和思想觀念相適應,逐漸成為高校具有時代特征的藝術教育和專業教學內容。在中國特色的歷史環境中,推動現代陶藝教育主要還依靠院校的陶藝教學和受科班教育的專業人員,其中最有影響力的陶瓷藝術家周國楨,他的陶藝生動自然、唯美真切,對現代陶藝教育具有深遠的影響。現代學院式陶瓷教育,改變了我國傳統陶瓷教育的模式,推動我國陶瓷藝術走向世界,向著更加現代化的模式發展,培養出越來越多具有高技能的陶瓷藝術人才。
二、新時代背景下學院式陶瓷藝術教育的實踐
(一)景德鎮陶瓷學院的陶藝教學
景德鎮陶瓷學院是國內僅有的一所專業完備的陶瓷高等教育學府,設有陶瓷工程系、陶瓷藝術系以及陶瓷機械系,擁有一支以陶瓷藝術家姚永康為代表的教師隊伍。學院在教科研過程中,充分利用當地的優勢條件,在窯爐、材料、藝術等領域發揮學院特色,積極借鑒西方現代藝術觀念和經驗,將創作設計與系統理論學習相結合,深入研究陶瓷工藝、形式語言、材料以及現代陶藝的創作方法,并將研究的成果運用到實踐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自學能力、表達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構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有自身特色的創作、研究、教學體系。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陶瓷產業發展的傳統工藝,不僅注重民間傳統技藝,還吸收國外先進的陶藝觀念,在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教學模式等方面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傳承和發揚景德鎮陶瓷藝術文化。
(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陶藝教學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是較早設有陶瓷藝術設計系的學校之一,在陶瓷藝術設計的科研和教學方面獲得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和成果。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教學科研活動分布在全國各個區域,匯集了南北方陶瓷產區的綜合特點。同時,隨著國內外各種陶藝學術交流活動的頻繁開展,清華美院將工業產品設計的方法和概念融入到陶藝教學中,形成了兼收并蓄的風格。陶藝專業課程主要包括釉上和釉下彩繪、成型工藝技術、雕塑手工制作技法等學習內容。在陶藝教學的過程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不僅注重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而且重視對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學校每年都會從國外聘請專業教師進行教學,開拓學生的眼界,使學生形成更自由、更敏感、更開放的觀念意識,讓傳統的陶瓷藝術與西方陶瓷藝術相結合,構建有學院特色的陶藝教學模式。
(三)中央美術學院的陶藝教學
中央美術學院陶藝工作室隸屬雕塑系,設有專門的陶藝專業,開設了學歷進修班和研究班課程。學院陶藝教學師資力量雄厚,經常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營造了良好的陶藝學習氛圍和文化環境。中央美術學院的陶藝教學以傳統的陶瓷工藝技法為主,在學生了解和掌握陶瓷傳統工藝和學術語言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工藝技術的實踐能力和造型表達能力。同時,陶藝教育還注重多領域、多學科知識與技能的綜合與交叉,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學習與訓練過程中,采用既自由開發又適度規范的學習方式,主張創作實踐與技法訓練相結合,強調將陶瓷成型技法訓練與雕塑語言融為一體,充分體現工藝技術與陶瓷材料的獨特美感,取得良好的效果,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創造能力。
三、新時代下學院式陶瓷藝術教育存在的弊端
雖然學院式陶藝教育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規模,但是,部分院校的陶藝教育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一)美院式的辦學模式
目前,雖然我國部分高校開設了陶瓷藝術教育,但是大都沿用美術教育的傳統模式,形成了一種美院式教學。美院式陶瓷藝術教育相對缺乏自身專業的特點和優勢,手腦互動實踐相對較少,缺乏以市場經濟發展為指導的陶瓷藝術教育的意識。同時,在課程設置和教學觀念上也存在著問題,教學過程中重工藝輕思維、重理論輕實踐,與實際生活聯系較少,缺少真實性。陶瓷藝術教育需要具有較強的社會實踐能力,而實際教學中,缺乏對學生思維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較少讓學生接受系統的技能和思維創新的訓練,使學生設計的作品平淡無味。
(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
目前,很多院校的陶瓷藝術教育還采用傳統的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部分教師一味地將陶瓷藝術的相關理論知識機械地傳授給學生,只是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傳統陶藝工藝、發展歷程等相關知識,并沒有真正理解陶藝的內涵和蘊意。這種教學模式不能完全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及創新性,教學的方法也相對老舊,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隨著陶藝的發展,傳統的陶藝美術專業基礎、造型基礎以及陶瓷專業的三個模塊已經不能滿足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這些課程相對獨立,需要進行系統性、綜合性的創新設計,教學的內容應該在保留傳統文化內涵的基礎上,不斷地創新,與時俱進,構建多元化的陶藝教育模式。
(三)自由式發展模式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學校籌劃著擴大辦學規模,探尋長久的學校發展之路。陶瓷藝術院校作為我國傳統藝術傳承的重要渠道,也加入了擴大辦學的熱潮中。但是,由于教育部門缺乏對陶瓷藝術院校統一的規范和管理,形成了陶藝教育相對自由的發展模式。近年來,部分地區過分盲目地創辦學校,盲目擴大辦學和招生,導致學校的特色逐漸消失,生源的質量不斷下滑,高校的教育與企業的生產需要以及社會的實際需求脫節,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和陶藝的傳承。
四、新時代下學院式陶瓷藝術教育發展的有效路徑
(一)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學質量
學院式陶藝教育應該更新教學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實踐技能以及適應社會的能力等,提高教學質量。首先,堅持“以人為本”,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立足學生的全面發展,確定教學的模式和方法、教學內容以及服務的形式和范圍;其次,強調教育的應用性,要體現陶藝教學的鮮明特色,教學與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相適應,樹立為社會經濟發展和陶瓷產業服務的思想;再次,陶藝教育要具有動態性,教學設計應該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改革人才培養方式,改變以往的傳統式教育,發展不拘于常規課堂教學的、動態的多元化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注重實踐教學,實現產教結合
陶藝教育院校應該在理論教育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對學生的實踐教育,實現產教融合。如周國楨的陶瓷作品大都與生活實踐緊密相連,他主張創作要走進生活。在陶藝教學中,學校應該為學生創建產學研一體化的實踐平臺,多帶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機會。同時,學校可積極舉辦陶藝大賽,帶學生參觀陶藝展覽會等,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和靈感,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
(三)培養創新思維,凸顯人性設計
學院式的陶瓷藝術教育除了基本的手藝和技能外,更重要的就是掌握陶瓷設計的思維和方法。學院式的陶瓷教育應該重視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凸顯出人性化的設計。在陶藝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把陶藝教育的重點轉到對學生設計思維的訓練、啟發、培養和提高層面上來,使陶藝教育朝著有針對性、實用性和人性化的模式發展;應該重過程、重思維、重方法,引導學生綜合自主學習,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啟發學生的創作思維,提倡運用提問式、研究式、綜合式、自主式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創新和綜合能力的培養。
(四)立足市場需求,發展陶藝教育
學院式的陶瓷教育應該具有統一的規范和管理,專業設置應該與社會需求接軌,培養學生具有適應社會的能力。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更加注重理論基礎的實用性,以培養服務、生產、管理一體化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展傳統的陶藝教育。在教學中,要突出專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性、突出人才培養的市場化,要與時俱進,立足于行業和產業的崗位需求,以實踐技能和崗位技能為目標,打造新型的陶藝教育平臺。
五、結語
隨著社會文化和經濟的發展,陶瓷藝術已經融入到人們的生活,并在各個行業發揮著重要作用。學院式陶瓷藝術教育作為陶藝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應該敢于面對自身的不足,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動我國學院式陶藝教育的發展,傳承和弘揚我國傳統的陶藝文化。
參考文獻:
[1]邢鵬.我國近現代學院式陶瓷教育綜述[J].科技風,2016(10):59-60.
[2]邵奇.淺談景德鎮陶瓷藝術教育的學院式教育[J].美術教育研究,2015(7):171.
[3]曹泓力.近代中國陶瓷教育的嬗變和傳承探析[J].求知導刊,2014(6):48.
[4]邵長宗.傳統陶瓷藝術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路徑探析[J].才智,2014(29):166.
作者:雷雅彥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