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藝術教育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內容摘要】隨著教育實踐的不斷深入與教育改革的持續推進,現代教育的目標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逐漸從知識的傳授發展為能力的培養與素養的提升。審美能力作為學生必備能力之一,在學生的人格健全與全面發展中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章據此,首先從審美感受能力、審美鑒賞能力與審美創造能力三個角度出發,分析了審美能力的內涵,繼而就如何在藝術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建議,包括豐富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手段、注重主體實踐、創設校園環境等。
【關鍵詞】藝術教育;審美能力;培養策略
藝術教育是高等教育通識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不僅是藝術專業學生所必須接受的教育,也是其他專業學生開展美育的主要方式。早在1989年,國家教委便提出了藝術教育的要求,2002年教育部更是頒布了《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從教育內容、教育目標、教育手段等多個層面對學校藝術教育做了清晰明確的規定。藝術教育作為美育的主要方式,在當前的教育體系中有著極為特殊的地位和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學生藝術修養提升、審美能力培養乃至綜合素養發展的主要手段,其中審美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審美能力的培養是美育的主要追求,以引導學生認識美、追求美、創造美為主要目標,具有美育、智育與德育多重價值,是發展學生健全人格,維系其身心健康的有效依托。
一、學生審美能力內涵分析
審美能力作為學生的基本能力,它的培養與發展是藝術教育的主要目標。審美能力是復合型能力,由多種要素組成,具體而言便是對美的感受、鑒賞與創造能力,只有從這三個角度出發,學生的審美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一)審美感受能力
在學生的審美活動中,審美感受能力是最為基本的能力,學生只有具備了敏銳的審美感受能力,才能在作品欣賞中從作品的表象出發,層層遞進感受到作者的內心,審美活動才有意義,否則很有可能在審美活動中出現對牛彈琴的尷尬情形。審美感受能力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是審美愉悅,也稱審美情趣。學生在面對藝術作品時,會在已有的知識基礎與生活經驗上展開審美活動,審美愉悅則是藝術作品帶給學生情感上的愉悅之感。比如,在欣賞音樂作品時,作品優美的曲調、婉轉的旋律讓學生身心得到了極大的放松,情感上產生了滿足感。第二是內心體驗。內心體驗是審美愉悅的延伸與遞進,也是藝術教育實現情感教育、陶冶學生情操的重要步驟。學生在審美感受中會主動地邁進創作者的內心,與之產生交流乃至情感上的共鳴,從而實現自我洗禮、自我教育的目標,比如在《黃河大合唱》的欣賞中感受到民族團結的力量。
(二)審美鑒賞能力
審美鑒賞是審美活動的重要環節,所謂鑒賞,包括鑒定和欣賞兩層意識,是對藝術形象進行感受、理解乃至評判的思維活動及過程。從概念界定可知,審美鑒賞包含審美感受,但又不僅僅是審美感受,它還包括更深層次的審美理解與審美評價。審美感受基于人的情感,而審美鑒賞則在情感的基礎上,上升到理性的范疇。也就是說,學生在被藝術作品打動后,會不由自主地結合已有的審美基礎,去分析藝術作品之所以會打動人的原因,或者,去分析藝術作品美在何處。學生分析的過程其實就是與藝術家進行深層次交流的過程,在分析中,學生對藝術作品會有更深刻的認知,逐漸從表現上升到本質,從直觀過渡到抽象,這是藝術思維與審美能力發展的必由之路。
(三)審美創造能力
審美創造能力是審美能力中的高級階段,在學生審美感受能力、審美鑒賞能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審美創造能力便成為藝術教育中審美能力培養的主要目標。事實上,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藝術教育審美能力的培養僅僅是遵循學生的學習特征與學習規律而已。在藝術教育中,隨著學生藝術理論的不斷深厚以及藝術鑒賞能力的不斷提升,其內心的創作欲望會不斷上升,在達到一定的臨界點后,必然會以特定的藝術創作呈現出來,審美創造能力就是藝術創作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具有參與性高、主體性強的特征。審美創造能力歸根到底是一種求新、求變的能力,它與審美感受、審美鑒賞有所區別,注重的是實踐與創新,需要學生在已有的藝術基礎上推陳出新,煥發藝術生命力,這正是藝術永葆活力之源,自然也就是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與根本要求。
二、藝術教育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探究
藝術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內容與根本途徑,兼有道德認知、情感體驗、心靈凈化等多種功能,在當代大學生的課程學習與全面發展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入推進藝術教育,不僅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客觀需要,也是新時期高等教育發展與完善的必然要求,對此,學校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采取必要的措施。
(一)豐富教育內容,拓展審美視野
藝術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旨在培養學生藝術修養與審美素質的教育形態,與知識教育、道德教育等共同構成了完整的高等教育。藝術教育以藝術理論、藝術史、藝術實踐等為教育內容,社會中存在的藝術門類大都可以納入到教育范疇中。目前,盡管大多數高校都已經開設以藝術為主題的公選課程,但在課程的形態上具有單一性的問題,多以音樂、繪畫為主,可供學生選擇的空間并不大。這不僅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興趣愛好,也會限制其審美視野的拓展與提升,因而,在藝術教育中,學校要以豐富教育內容為前提,盡可能多地向學生展示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門類、不同風格的藝術。首先,學校要做好傳統藝術門類的教育工作,最為典型的便是音樂、繪畫,將之作為藝術教育中的重點,在課程設置、課時分配、教學要求等環節中給予必要的傾斜,將之作為學生審美能力發展的重點。其次,學校要緊扣藝術發展的趨勢與學生的心理,在藝術教育中融入一些新穎的教育內容,如影視藝術、話劇藝術等,這些藝術類專業更具直觀性,也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與提升中有著尤為積極的作用。
(二)創新教育手段,激發審美興趣
藝術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課程教育,它以學生的自我感悟為主要途徑,在課程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更為凸顯。因此,在藝術教育中,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教學手段難以發揮作用,創新教育手段成為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前提所在。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教師在創新教育手段時,要緊扣學生的興趣所在,以激發審美興趣為要點來創新教育手段。對此,情境教育有著非常不錯的作用。在以往的藝術教育中,諸如音樂教育,學生在音樂欣賞中非常容易出現開小差、不耐心的情形,這和音樂藝術本身的抽象性有著很大的關聯,這與學生具象化的思維方式產生了沖突。對此,教師在教育中可以借助多媒體網絡技術,從網絡中搜集與音樂相關的各種文字、圖片、視頻資源作為教學輔助工具,在音樂欣賞中配之以相應的文字解說或圖片畫面,讓學生在特定的情景下感受音樂的美感。此外,小組合作也是藝術教育中較為有效的教學手段之一,它可以讓學生突破個體式學習的弊端,實現學習資源共享的同時,優化學習效率,教師可以讓學生以相應的原則劃分為不同的藝術學習小組,比如興趣愛好等,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具體的教學活動。
(三)注重主體實踐,生成審美能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與發展中,理論知識的學習固然重要,藝術實踐同樣不可或缺,實踐不僅是深化學生審美感受與審美鑒賞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發展學生審美創造能力的必然要求。因此,在藝術教育中,教師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來引導學生開展審美實踐,幫助學生生成審美能力。影視戲劇等直觀性強、故事性高的藝術形式是學生所喜歡的,教師可以在影視戲劇藝術欣賞與分析的基礎上,讓學生自行排練。這種實踐方式,兼有主體性、參與性、趣味性、開放性等特征,在審美能力的發展中有著尤為獨特的價值。比如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是戲劇家索福克勒斯基于自己對命運的理解所創作的千古名劇,既有有意識的抗爭,也有無意識的屈服,審美價值極高。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劇本欣賞與研討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表演。當然,除了戲劇表演以外,音樂創作、舞蹈創編等都是學生審美能力發展的重要手段。
(四)創設校園環境,實施隱性教育
藝術教育除了依托于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等顯性的教育手段來開展以外,也可以借助校園環境的創設來實施隱性教育,寓教育于環境之中,不僅可以彌補課堂教育受時空限制的弱點,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實現藝術教育的目標,具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之效。正如美國教育家阿莫斯•奧爾克所言,“源于宇宙精神的直覺應遠離骯臟、丑惡的環境,而在美好的自然環境中產生”。藝術作為人類直覺的產物,自然離不開良好的環境與氛圍。學校在校園環境的建設與布局中要注重其整體的藝術氣息,一方面在校園地標性建筑,如圖書館、食堂等處擺放一些有較高審美價值的藝術作品,如雕塑或名人字畫的臨摹版,另一方面在校園自然景觀的布局,如花圃、草地等的設計中融入現代藝術理念,提升景觀的觀瞻性,這不僅可以實現隱性教育的目標,對校園環境的優化也大有裨益。音樂是藝術教育的重點,學校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借助校園新媒體等載體播放一些優美舒緩的音樂,比如,在午飯后、午休前,播放一段優美的鋼琴曲,讓學生散步的時候感受藝術的魅力與生活的美好,這些都是學生審美能力培養與人格健全的重要手段。
三、結語
藝術教育是當前高校美育的主要方式,肩負著重要的教育使命,其中最為根本的一點便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這也是美育的主要目標所在。對此,學校在藝術教育中,要以審美能力為核心,從學生審美能力培養與發展的角度出發,結合課堂教學與環境教學、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等多種手段,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
參考文獻:
[1]陳軍,彭世良.試論提高大學生審美能力的途徑[J].雞西大學學報(綜合版)2007(3).
[2]李延濱.對藝術教育如何增強學生審美素質的探討[J].活力,2009(3).
[3]許傳宏.試論藝術教育與大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藝術百家,2004(4).
[4]馮麗.藝術教育視域下高職院校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藝術教育,2015(3).
[5]王秀.試論生態式藝術教育觀觀照下的大學生藝術審美能力的培養[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1(11).
作者:董巖冰 單位:中國海洋大學藝術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