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兒童藝術教育課程反思,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本文通過兒童繪畫教學為例,淺析兒童藝術課程教師教法的思考。從兒童涂鴉解讀與兒童繪畫與故事銜接解讀兩個方面解析了兒童在繪畫創作中語言與思維表達的發展。對教師在兒童繪畫等藝術教育課程教學中提出新的反思。要求教師從教課者的角度轉化為引導者與分析者的角度。
【關鍵詞】
藝術教育;繪畫;語言;思維發展
我國《3-6歲兒童發展指南》中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對幼兒的學習能力與未來發展做出了詳盡描述。該指南的,為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教學指導與兒童發展考察奠定了可行性標準。每個幼兒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3-6歲時兒童語言表達急速發展的時期,幼兒語言的發展,尤其是其口語發展的對于幼兒邏輯思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類交流與思維的工具和外顯形式。正如《指南》中指出“幼兒語言的發展貫穿于各個領域,也對其它領域的學習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幼兒在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同時,也在發展著人際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斷交往情境的能力、組織自己思想的能力。
通過語言獲取信息,幼兒的學習逐步超越個體的直接感知。”但是幼兒的語言發展我們不能把它狹義的僅僅定義為口語表達的發展,在幼兒的表達形式中,肢體、繪畫、手工作品都是兒童“語言”的一種表達形式。正如《兒童的一百種語言》一書中指出,兒童由一百種組成,兒童有一百種語言,一百只手,一百種思想,一百種思維方式、游戲方式、說話方式。因此,在兒童藝術教學活動中,應當尊重幼兒的表達多樣性與創新性。那么,在幼兒繪畫課程的教學中,教師首先思考的問題不是怎樣教會兒童繪畫,而應該是如何理解兒童的繪畫,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如何使兒童涂鴉轉化為兒童繪畫?如何連接繪畫與故事敘述的表達?首先,每個幼兒的繪畫都在無序的涂鴉中開始的。但是正如前文所說,看似雜亂無章的涂鴉實際也是兒童思維與語言的一種表達。那么,在當今的美術教學中,老師能夠幫助幼兒逐步地把兒童涂鴉轉化為兒童繪畫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幫助兒童認識、了解、感受、體驗各類繪畫材料和繪畫工具。其次在老師的幫助與協調下,由兒童自我表達,自主創作的涂鴉作品。在幼兒完成作品后教師應當與幼兒進行詳盡的交流,傾聽孩子的創作意圖并且能夠在每幅作品后詳細記錄兒童涂鴉作品所表達的內容。3歲以上的兒童已經有了自己的主觀認識和主觀表達,對事物的表達和認識有著自己的方式和特點。因此我們在這一階段主要是以引導和鼓勵的方式讓孩子們通過涂鴉來更進一步表達自己的各種情緒,抒發情感,兒童會因此倍受鼓舞,從而更加喜愛兒童涂鴉同時為兒童涂鴉轉化為兒童繪畫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幼兒繪畫教學中,通過對兒童涂鴉的細致觀察,不難總結出兒童涂鴉具有以下特點:情感的流露,以畫表達話。由于兒童語言與腦力思維的發展還沒有達成人的水平。因此,幼兒無法像成年人一樣的具有較強的情緒與情感控制能力。因此,在兒童信手涂鴉當中其情緒的好壞是很容易外露的。從1至2歲幼兒的亂寫亂畫直至到5至6歲兒童的開始出現具象表達的形象。我們都能較為輕易的感覺出兒童作畫當下情緒中的喜怒哀樂。一張畫紙、一片沙地、一根筆抑或是一支小小的木棍……,這些隨手可見的生活物品都會成為兒童表達情緒的媒介,只要兒童愿意,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所想所思通過繪畫這種最原始的方式表達出來。似乎兒童,特別是口語發展還尚未完全的寶寶更傾向于發現和創造一幅充滿情緒的涂鴉繪畫,比他們使用各種語言描述這種情緒來得更加容易,更令他們自己滿意。例如:兒童在涂鴉繪畫中如果反復地描畫某種形象,并試圖把它們畫得盡善盡美,在某種程度上表明這個形象在兒童眼里是十分可愛與重要的。其次,內心充滿陽光的兒童,幾乎會在每一幅涂鴉作品當中畫出明媚的天空和火紅的太陽;當然,如果兒童在繪畫中用線條把已經畫好的形象涂抹掉,是孩子宣泄內心的煩燥不安、不滿和憤恨時的常見表現手法;很多兒童在心煩意亂時,我們很難在其漫無目的與章法的亂涂亂畫中看出他想表達的主題,也許,這樣的涂鴉并不能稱之為繪畫,但兒童卻可以有效的以這種涂鴉繪畫的方式使自己紛亂的情緒得到了釋放。這一點與我們許多成人的信手涂鴉是有著異曲同工之意。因此,了解幼兒繪畫的這些特點將有助于我們更加容易的接近兒童的內心世界,揭示那些容易被成人忽略的兒童們的思想,便于我們及時調整教育方法。不僅僅是情緒的表達,兒童涂鴉也是兒童成長過程的有效記錄,通過兒童繪畫作品的延續,我們可以從中解讀出兒童思維成長與社會性成長的發展歷程。因此,兒童自主繪畫與繪本故事的對接也就現的尤為重要。兒童在繪畫或者閱讀繪本的過程中很容易對某個事物展現出強烈的好奇心,例如:一個小動物,一張放在屋子中間的桌子,甚至于一件細小的圖畫。幼兒往往會一次為中心展開大量相關問題。因此,在幼兒繪畫教學中,要求幼兒再次解讀自己的作品實際上是培養幼兒思維發展幫助幼兒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給兒童空間讓兒童在自己的方式與思維模式過程嘗試自己去解決處理問題,培養兒童獨立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此工程中應當更多的是傾聽者與記錄者。而非兒童思維的引導者與介入者。因此在兒童提出諸多問題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問自己如果這個問題要交給讓幼兒自己,他們會怎樣回答與解決。在教學中,我們鼓勵教師通過以下方式培養兒童的自我繪本解讀能力。首先老師拿出上一節課兒童的所創作的作品發放給孩子,讓每位兒童再次解讀和認識自己的作品,其次,要求每位孩子根據在涂鴉作品中提出問題或是在上一節課的作品中重新提出問題,提出問題后再要求幼兒思考如何來解決問題,將自己解決問題的想法按照順序畫出來。老師在孩子畫的每一步要記錄下來。兒童涂鴉是兒童成長時期的一種語言表達方式,所有的兒童從咿呀學語的時候,就能通過涂鴉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了。
在兒童的涂鴉世界里您會發現:兒童們創作一幅幅充滿情緒的涂鴉繪畫,比用語言描述各種情緒來得更為容易;面對大千世界,他們也有著自己的一套看法。通過繪畫的方式,在寬松的創作環境下,鼓勵和支持幼兒大膽的創作與表達,為幼兒提供豐富多種的創作工具,并且因勢利導的傾聽與記錄幼兒創作想法,將會對幼兒多種語言與思維方式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繪畫是我們成長過程中表達自我,抒發情緒和想法的一種方式,為何不用繪畫的形式記錄呢?繪畫不僅是記錄我們成長過程中的一種邏輯思維方式,還是治愈、調解、凈化我們的心靈良藥,同時是提高我們的審美能力重要體現”。
作者:蘇靖涵 單位:西安歐亞學院
參考文獻:
[1]教育部.3-6歲兒童發展指南[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