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藝術教育校本課程建設,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小紅花”藝術教育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緊密結合,是根據社會需要和學校資源優勢,結合舞臺、表演、出訪交流等因素獨立設計開發的一門新課程。這一課程的開發包括需要評估、確定目標、組織實施及評價四個階段,內容以舞蹈、聲樂、器樂三個專業為主體,每個專業根據自身藝術特點分別設置課程,使課程實施的每一個環節都落到實處。
關鍵詞:
藝術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程序;內容設置
江蘇省南京市藝術小學(即南京小紅花藝術團,簡稱“小紅花”)創辦于1957年,是一所隸屬于南京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的公辦義務制小學,承擔著國家、省、市對外交流的任務,目前足跡已遍布世界各地。“小紅花”自誕生之日起就建立了獨一無二的藝術學科專業課程,并依據自身優勢探索出一條“專業引領,強化基礎,實踐琢練,交流推廣”的藝術教育新路,成為南京的教育名片和文化名片。如今,學校依托“和諧教育,藝術修身,為每一個孩子的可持續發展奠定素質基礎”的辦學理念,確立了文化教育與藝術教育相結合的個性化發展模式,形成了“團校合一,每個孩子既是學生也是小演員”的獨特辦學風貌和教育風格。“小紅花”藝術教育校本課程是學校的特色課程,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緊密結合,是根據社會需要和學校資源優勢,結合舞臺、表演、出訪交流等因素獨立設計開發的一門新課程。本文對這一校本課程的開發程序、內容設置及具體實施作簡要介紹。
一、“小紅花”藝術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程序
“小紅花”藝術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學校課程管理的組成部分,它有賴于藝術專家的指導和全體教師的努力。這一課程開發的基本模式是“實踐—評估—開發—再實踐—再評估—再開發”,其間,專家把脈,提出意見。具體而言,“小紅花”藝術課程的開發程序如下:其一,需要評估。從1957年建校以來,“小紅花”一直實施著藝術教育,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口傳身教,沒有統一的教材。因此,學校對藝術課程的開發需要(包括學校及社會發展的需要)進行評估,并分析學?,F有的課程資源,開展相關研究。其二,確定目標。這是學校對藝術教育校本課程的價值定位。經學校課程委員會審議,“小紅花”藝術教育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確定為:規范各類藝術基本功的訓練,提升舞臺實踐能力,加強藝術修養。其三,組織實施。是指為實現藝術課程目標而開展的一系列活動。學校根據藝術課程的總體目標與課程結構,對教師進行培訓;以教研組為單位申報課程,校委會根據學校藝術課程的總體目標進行審議;以教研組為單位開發課程,把好質量關。每個教研組根據各自學科建設的特點及學生的發展狀況編寫《課程綱要》,設立教材框架,然后分發至教研組每個成員手中,教師根據布置的任務編寫教材。其四,評價。評價是指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一系列價值判斷活動,包括《課程綱要》的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教師課程實施過程的評定、校本課程開發的評價與改進建議等。
二、“小紅花”藝術教育校本課程的內容設置
“小紅花”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豐富著課程,根據學生和社會的需求,形成了獨特的課程體系———以舞蹈、聲樂、器樂三個專業為主體,每個專業根據自身藝術特點分別設置課程。比如,舞蹈專業主要設置基礎訓練、技巧欣賞、音樂、舞臺實踐等課程;聲樂專業主要設置基礎訓練、合唱、節目排練、形體、舞臺實踐等課程;器樂(弦樂、打擊樂、鍵盤樂、吹奏樂等)專業主要設置基礎訓練、合奏、節目排練、舞臺實踐等課程。這三個專業課程之間有時互相交叉,有時獨立進行,舞臺實踐時三者合一。“小紅花”藝術教育校本課程的內容是在充分理解國家課程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根據自身的優勢資源進行再開發。藝術課程的課堂教學、舞臺實踐及節目創作,構成了學校藝術教育質量的生命線,更成為了凸顯學校教育特色的窗口。但每個學生的專業發展存在不平衡性,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活動更為寬泛,舞臺實踐也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它能讓舞蹈、聲樂、器樂等單一課程趨向綜合。我們還著重將不同專業進行重組,如聲樂與舞蹈的整合、器樂與舞蹈的整合等,形成多元信息的融合呈現。這樣的課程設置為學生創設了多元化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的多元智能被激發出來,最終實現個性化發展。
三、“小紅花”藝術教育校本課程的具體實施
“小紅花”藝術教育校本課程實施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落到實處、扎實推進。具體包括如下方面:
其一,落實課程計劃。
學校根據各方面的考慮,每年都會制訂藝術課程實施計劃,包括課程安排計劃、藝術教育教學計劃、藝術創作計劃、藝術活動計劃等,發放到舞蹈、聲樂、器樂教研組推進實施,每年兩次匯總考核。
其二,落實教學設備。
學?,F有藝術教學設備比較齊全,有5間舞蹈房、5間聲樂教室、30間小琴房,還有形體房、器樂排練間、小劇場等等。每個舞蹈房均配有音響設備,每個聲樂教室均配有鋼琴。器樂品種多樣,學校備有揚琴、電子琴、手風琴、二胡、京胡、琵琶、中阮、古箏、馬林巴、竹笛、嗩吶、排鼓、扁鼓、小提琴、大提琴等,做到器樂專業學生“人手一把琴,一人一琴房”,保證他們的練琴需要。學校還根據招生情況,及時添置各類設備。如2015年擴招了60多個學生,藝術器材缺口較大,因此在開學前學校全面添置鋼琴、中阮、扁鼓等設備,增設舞蹈房等等。
其三,落實教學人員。
學校擁有一支高素質的藝術教師隊伍,目前有藝術教師15人,包括舞蹈教師6人、聲樂教師4人、器樂教師4人、形體教師1人、音樂教師1人。其中,本科以上學歷教師占94%,正高2人,副高3人,高級職稱達到33%。這些藝術教師整體專業素質高,創編能力強。每年暑假,學校都會將人員落實到位,編內、編外同時招聘,編內為主,編外為輔,招聘程序嚴格把關,讓能人進,讓有道德的人進,把好人員進口關,定人定崗。
其四,落實教學時間。
學校在開足語文、數學、外語、品德、科學等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中的信息課程的基礎上,設置藝術課程,每一位學生都必須選擇一個藝術專業進行學習,學校整個下午安排有4節藝術課,在時間上充分保證藝術課程的實施。
其五,落實基礎訓練課。
學校設有舞蹈基礎教程、聲樂基礎教程等課程,每一個專業的基礎訓練不僅時間上有保證,而且是專業教師對口教、學生對口學,把個體教學與普遍教學相結合,并課課落實。每一學期都會對學生的藝術基本功進行考核。
其六,落實節目創作。
以教研組為單位推進藝術創作,每兩個星期交流一次創作思路和想法,每個月匯報一次節目創作情況,每學期進行一次藝術創作匯報,每年舉辦一次南京藝術節展演。為此,學校充分保證排練課的課時,真正做到功夫在平時。由于每年都有學生畢業,演出者替換比較頻繁,但每個教研組都安排有序,循序漸進地推進新節目的創作及老節目的延續。
其七,落實舞臺實踐。
舞臺實踐是“小紅花”的一大特色,主要有以下三類:一是學校小劇場演出,不管是大隊部活動(包括小型演講),還是藝術考核,均安排在小劇場進行;二是對外演出,學校每年有5場公益演出,還有藝術節的演出、?。ㄊ校┑拇汗潏F拜會以及一些接待活動,這樣的舞臺實踐每年不少于20次;三是出訪交流演出,學校最多一年出訪5次涉及7個國家,演出場次達到30場。這么豐富的舞臺實踐是任何學校都無法超越的。因此曾有人說,“小紅花”的學生大多“臉老皮厚”不怕人,在什么場合都能展示自我。
其八,落實評估考核。
“小紅花”的藝術教育校本課程與文化課程同等重要,學生的素質報告書中專門辟出“藝術”一欄,每學期分別按舞蹈、聲樂、器樂進行藝術考核,考核過后集中評析考核情況,擺成績,談問題,從每一位教師上課的情況,到每一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革意見,并在課程安排中作出有效調整。尤為可貴的是,“小紅花”的藝術教育校本課程建設絕不固步自封,注重課程品質的不斷提升:注重解決問題,如演出時發現聲樂隊、器樂隊的學生上臺下臺時有同手同腳、哈腰駝背、手足無措等現象,為此學校對這兩個門類的學生專門開設了形體課;注重技能傳輸,如聲樂課程中不僅有聲樂基本訓練,還有樂理及視唱練耳的傳授,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習得技能;注重課程組合,如舞蹈隊不是純粹的基本功訓練,還加進了節目的排練,開設了民舞課、技巧課、欣賞課,讓學生獲得多層次、有順序的學習。伴隨著多年的實踐研究,“小紅花”藝術教育校本課程日益豐富,其鮮明的特色滿足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主動發展的需求,得到了社會的一致公認。從“小紅花”走出去的學生,每人都有一項拿得出手的藝術活,“小紅花”也因此被譽為“藝術家的搖籃”。未來,“小紅花”藝術教育校本課程會不斷創新、不斷豐富,“小紅花”也會盛開得更加絢爛。
作者:鄧玲 單位:江蘇省南京市藝術小學
參考文獻:
[1]鄭金洲.校本研究指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王順田.開發校本課程,搞好課程改革[J].河北教育(綜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