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民族地區高等藝術教育發展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般說來,高等藝術教育的社會價值“即其對社會的作用及意義,是將社會作為價值主體來評價高等藝術教育的作用及意義。”具體包括經濟價值、文化價值及教育價值等內容。換言之,就是人才培養、文化傳承與創造等內容,這就構成了高等藝術教育的歷史使命。民族地區高等藝術教育也是如此,不僅承擔著各類專業藝術人才的培養,實現其教育價值與經濟價值,也是肩負著文化傳承與創造,實現其文化價值。這對于民族地區高等藝術教育顯得尤其突出。民族地區高等藝術教育實質上屬于民族教育和藝術教育的交叉范疇,是一般藝術教育與民族藝術傳統傳承的統一。可見,培養創新人才及傳承民族文化藝術成為民族地區高等藝術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實現民族地區高等藝術教育的社會價值。首先,各類創新人才培養是實現民族地區高等藝術教育的教育價值與經濟價值的保障。高等藝術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日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在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高等藝術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方信文先生認為:“教育作為人類有意識的文化活動,在人類的文化啟蒙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準的水平’,而且‘使人天天改造,天天進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它應當是一種解放活動,把受教育者從封閉、狹隘、私人化的傳統日常生活世界中解放出來,擴展他們的世界,轉換他們的視野,使他們進入開放的社會活動的自覺的精神活動領域,使個人領域和公共領域協調發展。”這就是一般教育的啟化功能,高等藝術教育更是如此,它把“藝術作為教育內容向對象傳授藝術知識、藝術技能和藝術精神,是啟迪對象人的藝術智慧和培養對象人的藝術技藝及不斷挖掘人的藝術潛能與創意的教育。”因此,高等藝術教育對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是促進創新人才培養方面有著重要意義。民族地區高等藝術教育也是如此。我國民族地區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多彩,如何將文化資源轉發為文化產業的產品資源?如何去保護挖掘瀕臨消失的民族藝術文化資源?如何把文化資源轉換為產業和產品推向市場?為此,在民族地區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需要大量懂文化產業的管理人才和專業的藝術專業人才。人才的素質和技能狀況成為了當今信息、知識經濟時代創業、實現價值、創造財富的先決條件。如以桂林陽朔江山水為舞臺、以膾炙人口的壯族劉三姐民歌為素材,由張藝謀執導的大型山水實景舞臺劇《印象•劉三姐》,以文化產業方式運作,獲得巨大的經濟與社會效益。成功原因很多,有政府支持、有企業投入,更有一多梯隊、高素質的專業藝術隊伍的加入,從創意、立項、投資、論證到演出、推廣等一系列環節,無不需要各類專業人才。可見,繁榮民族地區文化離不開民族藝術人才,這是民族地區高等藝術教育不可推卸的責任。其次,傳承民族文化是實現民族地區高等藝術教育的文化價值的職責。民族地區高等藝術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除了履行普通高等院校的一般職能外,還有著保護、傳承民族文化的特殊職能。它是藝術教育與民族文化發展緊密結合的特殊教育,不僅強調其教育性、學術性、輻射性等一般藝術教育的特點外,還要強調藝術教育的民族性和獨特性、歷史性和傳承性等功能。可見,民族地區高等藝術教育所肩負的社會職責在一定意義上超越了單純的傳授知識與技藝本身,更多地承載著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肩負著實現“中國夢”遠大理想的職責。民族文化的內容主要表現為“各民族的民族情感、民族審美心理、審美情趣、審美經驗及藝術風格的體現,它形象地表達了一個民族的歡樂與悲傷、氣質與理想,展現了一個民族的聰明才智和其光輝燦爛的藝術文化。”因此,傳承與保護民族文化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關系到民族文化的延續,而且影響著本民族的維系與發展。隨著當前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民族地區文化資源價值日益顯現。一方面,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深刻影響著我國民族地區的文化遺產生存與發展,加劇了民族文化資源消失速度;另一方面,民族地區文化遺產的獨特性及現代意義的價值又引起了我國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為此,民族地區高等藝術教育作為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其民族文化傳承的價值理念受到了空前關注。少數民族文化不僅是民族的符號象征,它還蘊藏著各少數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質,這是在長期的社會勞動實踐中形成的,是世代相傳積累下來的精神財富,更是各少數民族的向心力和創造力的源泉,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地區的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內容。因此,民族地區高等藝術教育面對經濟全球化、社會發展綜合化、初見端倪的知識經濟時代這大背景,必須冷靜地思考和認真對待,不能簡單地全盤吸收西方模式,而應在全球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中、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權衡與把握民族自身獨有的價值和凸顯民族文化的無窮力量,在積極主動學習外來文化的基礎上保持我們民族文化的獨立性,實現文化自覺。這是我國民族地區高等藝術教育應對的全球化的一種積極策略,也是構建民族特色的高等藝術教育的責任。為此,民族地區高等藝術教育不僅要傳授民族文化,還要積極傳播當地民族文化,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造。
二、民族地區高等藝術教育的優勢與潛能
面向民族地區的高等藝術教育,其教育目的、對象和方式均具有特殊性。它不僅承擔著培養民族地區的藝術專業人才,還要肩負著傳承與創造民族文化藝術,這對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和國家安全都具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民族地區高等藝術教育也著自身的發展優勢。首先,文化資源優勢。所謂文化資源是指:“能夠突出原生地區的文化特征及其歷史進步活動痕跡,具有地域風性和文明傳統價值的一類資源,包括歷史遺跡、民俗文化、地域文化、鄉土風情、文學歷史、民族音樂、宗教文化、自然景觀等。”可見,文化資源從文化屬性來看表現為一種文化的形態,其存在的形式與特點必然有許多與文化相同的方面,然而又畢竟不等同于文化的特征,還必須反映出資源的特征,與開發利用密切相關。作為資源,不管是何種形態,它必須同財富的創造相聯系的。換言之,文化資源是指可以用來創造出財富的文化形態。可以看出,文化資源必須與文化和財富相聯系才會成為真正的“文化資源”,正如《資源論》一書中寫道:“文化資源一端連著文化,一端連著財富”。因此,文化資源實際上就是可以用做資源的文化,不僅可以開發文化資源,形成文化產業,也可以為高等藝術教育所用。民族地區的文化資源與民族緊緊聯系在一起,民族性成為民族地區文化資源的本質特性,這也是少數民族地區區別于其他地區以及世界上各種不同文化得以存在的原因。我國民族地區文化資源極為豐富,而且許多文化資源在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有著很強的吸引力。如民族服飾作為民族地區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民族既有自己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甚至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服飾,又有不同于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的服飾,其樣式、色彩、工藝以及象征文化也獨具特色。甚至同一個少數民族內部也是支系繁多,服飾都存在差異,導致我國民族地區服飾種類繁多,其服飾文化資源極其豐富。為此,作為民族地區的高校在從事藝術教育時有著天然的自身文化資源優勢,可以通過創新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將民族地區文化資源納入到整個藝術教育體系中去,豐富民族地區高等藝術教育的內涵。其次,政府主導模式優勢。近年來,隨著國家大力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無疑為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發展帶來機遇。西部民族地區不像東部地區擁有技術與資金優勢主要靠市場來推動文化產業開發,而是依托自己獨特的地域優勢及豐富的文化資源主要靠政府直接出面來推動,形成了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的運行機上的良好氛圍和政策環境,走的是一條資源型文化產業的發展之路。西部地區的文化產業在依靠民族文化資源的基礎上主要借助各級政府的扶持,大力推動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不僅是資金的扶持,還包括政策和市場方面的大力支持,獲得了社會經濟文化大發展。如西部地區云南省近年來將文化產業發展作為建立民族文化大省的重要發展戰略來實施,先后出臺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云南省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關于開展文化產業統計工作的意見》、《<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云南行動綱要》,以及云南地方政府出臺的如昆明《關于加快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這就大大推動了云南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的力度。與此同時,還提出了由政府來扶持的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六大保障,即完善市場準入機制、落實財稅優惠政策、加強投融資體系建設、加強宏觀調控和市場管理、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以及大力培養文化產業人才。從西部民族地區一系列文化產業推動政策中不難發現,擔負著重要歷史使命和現實任務的民族地區高等藝術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在教育科研經費的劃撥、職稱評審、科研基地、項目評審等方面都給予了政策傾斜,如國家社科藝術學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等方面都專門設立了西部地區專項項目。為此,民族地區高等藝術教育應該抓住機遇,依靠政府扶持,勇于挑戰,積極面對,為推動西部地區文化產業發展提供科研與人才保障。
三、民族地區高等藝術教育發展路徑
我國文化資源擁有極為豐富,歷史文化積淀豐厚。我國共有55個少數民族,這些民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也構成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資源。而民族文化資源的原生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特征無疑成為民族地區高等藝術教育發展的優勢。
(一)依托文化資源的教育功能,發揮民族文化的傳承作用,實現高等藝術教育的文化傳承作用。
文化資源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源,它是蘊藏在歷史文化傳統之中,存在于社會文化現狀之中,是在人類社會歷史文化長河中逐漸形成的。相對于其他資源來講,它是一種特殊的資源,一方面表現其內容的文化屬性,所呈現其文化觀念、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從表現形態來看,所呈現出符號化的、具體的文化要素,如人類創造的表達一定文化意義的建筑、繪畫、石刻、音樂、舞蹈等。因此,文化資源作為自然資源外的最為重要的特殊資源,它既存在于人類的物質領域,又隱藏于人類的精神領域,構成了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其中,教育功能是文化資源區別其他自然物的特點,這是由文化本質所決定的。而民族地區文化資源所承載的民族文化是區別于其他地區文化資源的重要特征。正如張勝冰先生在一書中寫道:“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獨有的一種文化,它體現出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它的價值就在于其不可替代性,這是成為一個民族最重要的屬性。”可見,民族文化強調的是民族性,是傳承性,是整體性,是不可替代的。而民族文化的傳承又是民族生存繁衍的必要條件,如若民族文化一旦消失,民族也就沒有了自己的精神支柱,民族發展的根基就發動了動搖。正如一文中寫道:“一個民族共同體,正是通過傳承共同的民族文化,才完成并實現了民族要素的積累和社會的整合,最終結成為穩定的人類共同體。民族文化通過‘傳→承→積累→傳’就像一道文化加工廠的生產工序,隨人類自身的代代繁衍而形成文化的再生產和社會的再生產”。文化傳承不僅是高等院校的歷史使命,更是高等藝術教育的重要職責。作為民族地區高等藝術教育應充分依托文化資源優勢,采用多種方式及平臺,挖掘各民族藝術資源的文化和審美價值,發揮民族地區民族文化的傳承功能,為民族團結、文化傳承作出應有貢獻。
(二)依托文化資源存在形式的多樣性,將民族藝術作為教育內容,完善高等藝術教育專業教學體系。
文化的形式是多樣的,其廣泛存和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以各種形式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存在方式作為文化資源在發揮著作用,其形式也是多樣的。我國民族地區文化資源所呈現的形式更是如此,各民族在文化藝術上都有著自己的特色。以云南為例,從民族服飾來看,25個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服飾,而在同一個民族里,由于支系不同、地域不同,其服飾又各自特色;從民族音樂舞蹈來說,有納西族的東馬音樂、景頗族的文崩音樂、白族的大本曲音樂、傣族的說唱音樂、彝族的喪葬音樂等;從語言文字資源來講,云南境內來除回族通用漢語外,其他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其中彝族雖有自己的語言,也有自己的文字,但由于支系繁多,同為彝族語言文字的差異也很大;就宗教文化資源而言,除了本土的原始宗教,還傳入了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還有其風俗習慣也存在巨大差異,各個民族有生產勞動的習俗,有宗教信仰方面的習俗,也有人生禮儀方面的習俗等。可以看出,僅一個云南地區,就民族種類繁多,歷史文化資源極其豐富且具多樣性。高等藝術教育作為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有效途徑,面對民族地區豐富的文化資源的藝術形式,將民族藝術納入到整個教學體系,形成一種“映象”與“互動”,構建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從而真正地培養學生的民族藝術文化自覺意識。首先,要改善與優化藝術教育課程。藝術課程是高等藝術教育教學活動的起點,要與專業設置、學生需求相適應。課程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也是最為有效的途徑之一。為此,在課程設置上,將民族藝術作為藝術專業課程,并通過選修課形式來輔修各民族藝術形式,營造民族藝術學習氛圍。其次,要改進藝術教育教學手段,將民族藝術滲透到民族民間藝術教學實踐過程中,這也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一方面,通過靈活的課堂教學手段傳播民族文化藝術,另一方面通過實踐教學手段,如下鄉實踐、調查考察等形式,使學生在實踐中不知不覺地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而自覺地成為民族文化的傳承人或傳播者。其三,加強民族藝術課程教材建設,呈現多元、廣泛、充實。不僅要編寫各民族傳統藝術教材,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各民族傳統藝術發展史,同時也要編寫將民族現代藝術教材,向學生展現民族藝術已不再是“傳統、過時、不變”舊貌,而且是以民族性、獨特性的面貌走向世界。只有將民族藝術放在現代文化、國家主流文化下才能實現民族真正的文化自覺。其四,加強專兼職教師隊伍建設,一方面要求藝術老師深入到民族民間藝術中去,體驗民族藝術的生存環境,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另一方面邀請不同的民間藝術傳承人進課堂,與學生面對面,形成一種互動,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效果。
(三)依托文化資源產業化功能,發揮大學多學科優勢,培養文化產業需求的復合型專業人才。
一般說來,文化資源的功能有兩個部分組成,一是文化功能在生產過程中的延伸,其將在文化產品中反映出來。一是文化資源投入到生產過程后新發生的功能。可以看出,文化資源不等于文化產業,文化資源只有通過開發才可以成為文化產品,這就是所謂的文化資源的產業化功能。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而將文化資源轉變為文化產業卻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必須經過多個環節以及涉及多個因素,其中包括文化資源開發、文化產業政策法規、資本動作、藝術創意等。其中,民族地區文化產業在民族地區經濟建設發展占有重要地位,有的地區將文化產業成為了支柱產業。正如前述,西部民族地區走的主要是依托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產業化發展之路,各級政府非常重視民族文化資源在經濟建設中重要作用,大力實施“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民族地區經濟建設發展策略,這不僅是傳承民族文化之路,也為開發文化資源、發展經濟提供了可能。而發展文化產業,關鍵取決于人才,不僅僅是技藝人才、專業藝術人才,而且還需懂經濟、市場、藝術、政策、產業等方面的復合型人才。為此,作為培養專業人才的民族地區高等藝術教育必須認清形勢,迎勢而上,利用大學多學科優勢,努力培養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所需的人才。我們應充分利用高校學科全的優勢,加強文、理學科的相互滲透和相互結合,引導學生跨學科、跨領域選課,同時開設將兩種以上科目結合在一起的復合課程,如藝術市場學、藝術產業經濟學等,積極探索設置復合課程;要逐漸擴大與藝術有關的相關學科選修課的比例,增開選修課,創造條件鼓勵學生跨學科選課,充分發揮綜合性院校學科的優勢互補條件,培養復合型文化產業專業人才。民族地區高等藝術教育不僅培養民族藝術人才,也要擔負著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民族地區經濟文化建設作出重要貢獻。與此同時,豐富的文化資源給民族地區高等藝術教育發展提供了廣泛空間。為此,民族地區高等藝術教育在面對多元文化發展大背景下,充分依托民族文化資源,堅持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發揚民族文化的傳承功能,為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束霞平 單位:蘇州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