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孵化現象與藝術教育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疑情的價值
孵化的時候,作為觀察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能外力干預,強行使其破殼,這樣反而會造成幼體早亡!揠苗助長,好心辦壞事這樣的事情在教育界并不鮮見,有些教育者由于急于看到結果,常常采用一些“授人以魚”的教育方式,把本該讓學生自己去思考的問題,變成模塊化的直接給予,這樣的結果往往會導致學習者思維習慣的僵化,等待情緒、怠懈能力的增長,提出具有啟示性的問題,但并不急于公布答案,讓學生產生“疑情”,進而提出異想天開且不成熟的答案,再進行深入思考完善。論語里所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談的也是這個道理,學生如果不經過思考并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他。教師應先讓學生積極思考,再進行適時啟發。如果只是單純地將現成的答案灌輸給學生,學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會缺乏靈活運用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對于小空間的合理分割的問題,如果直接告訴學生對于該空間的成功分割案例,學生往往只會贊嘆,并不能做到舉一反三。因此要讓學生自己去反復設計,不斷問他們為什么這么分割,讓他們告訴其他同學和老師如此分割空間的理由,最好讓學生之間互相指出對方不合理的地方,最后等到合適的時機時,再宣布該空間的成功分割案例。那么這所達到的教學效果會遠遠高于直接告訴學生所謂的“答案”。這種教學方式可以通用于藝術教育的各類課程。目前美國藝術教育所采用的模式也是如此,老師提出問題后,讓學生自己解答并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然后不斷地問學生為什么這么做。如果沒有合理的答案就直接改方案。對于更改后方案,繼續問為什么這么做,如此反復多次。很多時候對于該問題而言甚至沒有一個所謂的正確“答案”,所謂的正確“答案”就是在老師同學生的交流中產生的,并且問題的解答者往往就是學生自己,老師只是扮演“引導者”的角色。老師這種“引導者”的角色在國內的許多學生的眼中只是“監督者”。對于這類“監督者”而言,國內的學生大都在情緒上是對其抵觸的。因此對于只適應填“鴨式教學”的國內學生而言,是無法適應國外藝術教育模式的。既然現階段我國的藝術教育水平遠遠低于國外的藝術教育水平,我們必須向國際接軌,讓學生擺脫“填鴨式教學”的依賴。實際上,這種藝術教育形式的國際接軌,并不是國外藝術教育模式的創新,而是長久以來其本身就是我國古老的藝術教育模式。手工藝的傳承就是我國古老的藝術教育模式的縮寫,在很多情況下師傅不會直接告訴徒弟怎么去做,只是讓徒弟自己去看,自己去實踐,自己去體會。這樣徒弟所學才能算成被其自己真正地、完全地掌握,而且才有可能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性的發展。因此藝術教育中“疑情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要讓學生回歸傳統以來我國古老的藝術教育模式,首先老師必須認識到“疑情的價值”,在課堂上放棄填鴨式教育模式,其次引導學生認識到“疑情的”教育不僅是符合國際慣例,也是符合藝術教育特點的方式,最終讓學生徹底擺脫長久以來對填鴨式教育模式的依賴。
2巧妙的譬喻
“啟發”除了提出問題,還有進行恰當的譬喻的方式,當然這需要教育者自己吃透知識點,再靈活間接形象地表達出來,這里面隱藏著許多智慧的成分。教學中不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進行隱喻性的啟發。藉譬喻來解釋義理,使人經由譬喻而了解、而悟入?!洞笾嵌日摗愤€提到,“譬如登樓,得梯則易上。”譬喻本身就像要上樓的梯子,借著這個梯子,使眾生得入佛法的堂奧。在《大藏經》的每部經書里都描述了大量的故事和例子,在佛陀說法時,若遇弟子不懂的,佛陀就會用譬喻的方式,來帶領弟子、教導弟子,使其了解佛陀的智慧及悲心。藝術的核心是情感。藝術教育的重點就是讓學生了解情感。然而情感是非邏輯性的,因此用語言很難準確地去表達什么是情感。所以根本無法用語言有邏輯、有條理地說明什么是藝術。那么對于藝術教育而言,用寓言故事、詩歌、比喻來舉例說明是就一個很好的方法,容易讓學生產生共鳴,理解情感,掌握藝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藝術教育實際上也只能采用這種隱喻性的啟發的方式,因為只有這樣才符合藝術的本質。
3合適的契機
孵化過程如果蛋殼出現裂縫而長時間不得出,觀察者應該進一步耐心地等待時機,必要的話,在需要的時候借助外力,捅破蛋殼使其順利出生。這里引申為:耐心觀察,等待合適的時機,“頓悟”契入。其實,前面提到的我國古老的藝術教育模式中,雖然重視讓學生自己去看,自己去實踐,自己去體會;但是如果學生通過努力,仍不能領悟的情況下,需要老師在合適的時機引領學生去“頓悟”。雖然效果上不如學生自己去“頓悟”,但是一方面而言學生的資質不一樣,而另一方面“高端藝術”本身是很難掌握的學科,為了便于學生最終掌握,也需要老師在關鍵點給予提示。因為對于藝術教育而言,很有可能有的學生無論怎樣努力地學習也無法自悟;而有的藝術研究方向由于難于理解,學生也根本無法自悟。這為作為藝術教育者自身的藝術修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否則便在不自覺中,很容易陷入填鴨式教學的怪圈之中。
4強化的訓練
孵化需要一個較長的階段,在這個過程里,作為學習者應該接受大量的實踐訓練來使自己具備足夠的力量迎接“新生”!這個訓練應該是由內而外地,自發地進行不斷的實踐,由技入道。養成一種思維習慣也需要練習,不斷反復刺激,直到應用自如,出入無為之境。作為教育者就應該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但我們也要看到,長期過度的高壓學習,會讓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和努力的動力。因此國外藝術教育會用舒適的教學環境、高額的獎學金以及畢業后優厚的工作回報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而我國的國家級獎學金還是一刀切的政策,目前至少應該根據藝術生所繳納的學習費用相應提高藝術學生的獎學金的額度。另外各大藝術學院、學校的教學設施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5結論
深入挖掘“孵化”這一常見現象帶給我們關于人才培養和創新教學的思考是很有益的。在藝術教育創新性思維培養中,教師需要把握的一個原則就是——不要敲破雞蛋殼!簡單的說就是不要直接給出問題的答案,不要過多地替學生思考,更不要給學生灌輸標準答案。關鍵在于怎樣啟發學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讓學生盡可能地自己去“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捅破雞蛋殼!這是今天的教育者在教育教學中應當思考和借鑒的。
作者:江偉賢 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