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多聲部協作性藝術教育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關于“協作性”能力的培養
在多聲部視唱練耳的教學與訓練當中,所用到的音樂作品通常是多聲部作品,這就意味著單聲部旋律視唱訓練難以滿足多聲部“協作性”視唱訓練的要求。因此,我們應當加強視唱訓練中“協作性”能力的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培養方式為:由多名學生共同完成一部多聲部視唱作品,這里并不是指簡單的齊唱或是旋律在最高聲部,其他聲部是陪襯的單旋律與伴奏樣式的作品,而是通過“協作”式的多聲部視唱作品訓練使學生對多聲部旋律產生概念,進而培養學生的立體的“協作性”思維能力。這種“協作性”視唱訓練,是通過對音樂作品的分析,試圖進行“理解——分解——再構筑”的一個復雜過程,通過其他基礎理論學科的教學與訓練(和聲、曲式、復調)使學生具有對多聲部視唱作品進行分析的能力(理解);具備找出多聲部作品中每一線條并分析其音響效果的能力(分解);通過訓練讓學生把拆分出來的單一線條式的音響效果(即多聲部作品中所分解出的單一音樂線條)以多人視唱的形式進行演繹,從而進行融合(再構筑),以提高學生對于多聲部音樂聲部之間“協作”的理解能力。通過此種訓練來達到讓學生在視唱訓練過程中能“分清主次”,相互“協作”,共同完成一部多聲部視唱練耳作品“二度創作”的目的,從而使學生對多聲部視唱方式進行理念上的轉變。
二、其他基礎理論課對“協作性”能力培養的作用
(一)關于和聲
這門基礎理論課對“協作性”視唱訓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從微觀上分析音樂作品的途徑,這一點從和聲學的定義中就能看出。和聲作為音樂作品的“支柱”,往往使得音樂富有感情與層次。在主—下屬—屬—主的功能圈所營造出的和聲進行中,蘊含著大量的富有“傾向性”的和弦連接,從“縱向思維”上來看,這些和弦連接在整個音樂作品中,不斷地起到變換“色彩”的重要作用。反之,從“橫向思維”上考慮,我們不難發現,不同和聲之間進行的和弦連接在拆分成單一的音樂線條(聲部)后,其帶有向調式主音“傾向”的趨勢依然明顯,也就是說,這些音樂線條在整個和弦連接中被剝離后仍然可以獨自成為一條單獨的音樂素材(旋律或隱伏旋律)。如上所述,和聲的特性為視唱練耳訓練中“協作性”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通過對和聲的掌握與理解,學生可以分析出多聲部音樂的色彩變化以及和聲“傾向”,從而更好地演繹多聲部視唱作品。
(二)關于曲式
曲式與作品分析這門基礎理論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從宏觀上分析音樂作品的有效方法。在這一點上,“結構”對于理解音樂作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曲式與作品分析恰恰是研究音樂作品“結構”的科目。在針對“協作”式的多聲部視唱作品演唱的訓練當中,如何在宏觀上更加富有感情并且準確表達作曲家的意圖,一直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究其原因,則是因為學生對于多聲部作品的曲式結構并不了解,從而無法明晰其作品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與隱藏在音樂作品“深處”的豐富情感。正所謂“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無法從音樂作品的整體結構來進行全局式的分析就不能洞悉音樂作品中每一個“節點”、每一個“動機”在其整體結構中所起到的作用。因此,使用曲式與作品分析這門基礎理論課所傳授的分析方法,可以從宏觀上可以加深學生對于多聲部音樂作品“結構”的見解。在明確的理解音樂作品的“結構”后,學生們會對于視唱訓練中“協作性”能力有一個更深的理解,不再一味盲目的“機械式”的進行視唱訓練,從而達到融會貫通整部作品,進而進行“協作性”的訓練。
(三)關于復調
如果說和聲學和曲式與作品分析這兩門學科分別為我們提供了從宏觀與微觀上理解多聲部視唱作品的途徑,那么復調這門學科,就直接為培養視唱“協作性”能力提供所必需的大量且直觀的“互動”式的研習音樂作品。因此,幾個具有獨立意義的旋律聲部,在運動中同時結合在一起,構成豐富多樣的織體形式,這種各自具有獨立旋律意義的多聲部音樂,稱之為復調音樂。復調音樂演奏的真正難點在于,如何使其各聲部進行有效地進行“協作”。簡單地說,就是如何清晰地處理各聲部之間的強弱對比,從而使其各個具有獨立意義的聲部融為一個整體。通過研習復調音樂作品不難發現,其具有獨立意義的聲部之間有著極其復雜的邏輯性關系,它們之間相互依存卻又有相對獨立的特性,為多聲部視唱中“協作性”訓練提供了完美的思維范式。在多聲部視唱“協作性”訓練中,復調作品的視唱訓練,通常是讓學生自主分聲部并練習各自聲部,通過這種方法使學生完成“理解與分解”的兩個過程。然后大家進行協作練習,最終完成多聲部復調音樂的詮釋。
三、結語
目前,國內的視唱練耳教育尚處在發展階段,多數音樂院校的視唱練耳訓練模式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片面的訓練單聲部旋律視唱,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對多聲部立體音樂理解能力的發展。因此,筆者通過收集大量且種類繁多的多聲部視唱作品,力求填補視唱練耳學科在教材建設方面的空白,并通過培養學生多聲部視唱“協作性”能力,使其建立多聲部立體化的音樂思維,從而更好地提高其對于多聲部音樂的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