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民族地區高校藝術教育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我國民族地區幅員遼闊、歷史久遠、藝術文化資源豐富,與內地相比,其藝術資源具有特色性、地域性、多樣性以及原生態性的特點。因此,民族地區高校藝術教育必須扎根于我國各民族特有的藝術文化土壤、原生態的藝術文化氛圍,充分挖掘民族藝術資源寶庫,以將其作為高校藝術教育開展的優勢充分展現出來。
一是獨有的藝術文化傳承土壤。民族藝術是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沉淀下來的文化食糧,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智慧結晶。能否做到民族藝術的傳承與發展,關乎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尤其是其中一些優秀的文化精神,更需要細心去挖掘和保護,從而為推動整個民族的文化發展構筑“強大合力”。令人欣喜的是,經過歷史洗禮并沉淀下來的部分民族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在我國推動“民族地區大開發”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藝術文化工作者走進民族區域、感受民族文化、品味民族特色,提煉了以民族藝術文化傳承為主題的“民族精神”。藝術工作者在民族藝術文化傳承上所做的努力,無疑成為我國民族地區高校藝術教育的優勢之一。
二是原生態的藝術文化創作氛圍。民族區域的神奇之處在于其獨特的地理人文景觀、極富藝術感的民族風情,以及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傳統。從“陰山動物樂園”到“敦煌莫高窟”,從“賀蘭山缺”到“青藏高原”,從“山歌劉三姐”到“藏歌卓瑪”,從“吐蕃文化”到“唐三彩”……風格各異,豐富多彩,構筑了一個個原生態的藝術文化創作氛圍,引無數藝術大家心往神馳。如我國著名藝術家吳作人,長期深入少數民族地區,創作了大量藝術文化作品,徐悲鴻贊嘆道:“三十二年,乃走西北,朝敦煌,赴青海,及康藏腹地。摹寫中國高原居民生活,作品既富,而作風亦變,光彩煥發,益游行自在,所謂中國文藝復興者,將于是乎征之夫!”正是這種原生態的藝術文化創作氛圍,造就了一個獨具特色的藝術教育“殿堂”。
三是極富地域烙印的藝術教育資源。我國民族地區歷史悠久,民族眾多,文化藝術資源極為豐富,是一座沒有圍墻的歷史、地理、民俗博物館。其中民歌種類繁多,譬如廣西壯鄉的“山歌”、云南景頗族的目腦縱歌、湖南湘西瑤族的對歌、裕固族的趕氈歌等。此外,還有各式各樣的禮儀音樂,別具民族風味的曲藝,甚至宗教音樂等。民族舞蹈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藏族果卓舞、苗族板凳舞、傣族孔雀舞、白馬藏族神獸面具舞、彝族達體舞等。而且,民族地區也是中華民族美術工藝最早的發祥地,泥塑、石雕、壁畫、巖畫、雕漆、剪紙、刺繡等均發源于此,這些美術工藝的形成和發展與民族信仰和民族生活方息息相關。對這些美術工藝進行研究,不僅可以實現對該地區民族歷史沿革的考究,同時也能實現對其文化傳統與審美意識的“深度考察”。更為重要的是,這些美術工藝并沒有在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中銷聲匿跡,而是形成了久負盛名的美術工藝產業,成為民族地區經濟和文化的象征。這些民族性與地域性相結合的藝術資源共同構成了民族地區“藝術教育的資源庫”。因此,在民族地區開展藝術教育必須充分發揮民族藝術的優勢,將其悠久的藝術文化傳承土壤,原生態的藝術文化創造氛圍,極富地域烙印的藝術教育資源等,盡顯于民族地區高校藝術教育的實踐中,以助推民族藝術教育的科學發展。
二、民族地區高校藝術教育的發展與創新
民族藝術教育的發展,必須把民族地區特有的藝術資源優勢表現出來,積極構建民族藝術資源庫,并通過舉辦民族藝術節凸顯辦學特色,實現民族地區文化藝術的傳承和發展。此外,還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戰略,乘風破浪,不斷推進民族地區高校的藝術教育。
第一,構建民族藝術資源庫——豐富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藝術教育的內涵。改革開放助推了民族地區的經濟騰飛,然而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些極富特色的民族藝術正在悄然流逝,極大地削弱了我國文化的多樣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民族地區優秀民族藝術成為各地文化部門、高等院校,甚至每一位藝術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對于民族文化的搶救,最佳的策略無疑是繼承,即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來繼承優秀民族藝術。因此,構建民族藝術資源庫是形勢所需、發展所求,是開展民族藝術教育的先決條件。譬如,民族地區高??梢愿鶕鞅辈康牟侍账囆g圈,甘肅中部、寧夏、新疆、青海的民族風情藝術圈,以及由南北石窟、麥積山、炳靈寺、馬蹄寺、莫高、榆林、克孜爾等著名石窟構成的石窟文化藝術帶,來對學生進行藝術熏陶?;蛘咄ㄟ^對民族地區藝術文化的挖掘、梳理、搜集來開發數據庫,建立藝術資源教育網站,實現區域藝術資源的充分共享,真正讓民族地區藝術資源進入更為普及的教育領域,逐步擴大西北區域民族藝術的影響,使民族院校的藝術教育更加生動和豐富多彩。
第二,舉辦民族藝術節——創新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藝術教育的形式。民族文化的發展固然需要繼承,然弘揚亦必不可少。在盡顯民族地區高校藝術教育特色時,除了構建藝術資源庫之外,還必須堅持做好大力弘揚的工作。弘揚的方式多種多樣,然在筆者看來,舉辦民族藝術節是兼具實效性與開放性的有效手段。通過舉辦民族藝術節,不僅可以實現對少數民族藝術的“流傳”,還可以使其特有的藝術形式獲得更為廣泛的價值認同。當然,在舉辦民族藝術節時必須做好價值定位,切忌遭遇低俗文化侵染的尷尬。在多元文化沖擊的背景下,如何保持民族藝術節的“民族氣節”是民族文化弘揚中面臨的一大考驗。因此,舉辦品位高、定位準、感染力強的民族文化藝術節,是創新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藝術教育形式,凸顯民族地區高校藝術教育特色的保證。
第三,“請進來,走出去”——實現與地方民族藝術的創新交流。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說過,一種思想和一種思想的交換,可以形成兩種思想。藝術的發展離不開交流,只有通過相互交流,才能出現“藝術交換”的正效應,才能實現文化發展的“百花齊放”。而這也為民族地區高校藝術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參考,就是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的原則,探索與地方民族藝術進行“交互式”交流。對于大學生而言,“請進來、走出去”的藝術教育實踐是其問鼎民族藝術、激發藝術意識、獲取創作靈感的重要來源。如廣西藝術學院就采取了音樂會形式進行《侗族音樂專場展示》,以學習匯報講座形式進行《我愛家鄉——壯族傳統文化》,以及一年一度的“回年會”等來實現“校際之間”的交流。此外,他們還利用“藝術教學實踐周”組織學生到各地開展“教孩子唱自己家鄉的歌”活動,幫助中小學生樹立傳承與保護“非遺”的觀念。因此,民族地區高校必須把“請進來、走出去”作為藝術教育的特色來抓,走出一條以人為本、富于創新、對流的藝術教育路子。
第四,領導重視——夯實藝術教育投入的物質基礎。高校藝術教育的有效開展,除了要辦出特色、富于地域性之外,領導的重視也是極其重要的一環。眾所周知,藝術教育投入與其他學科投入存在著較大差別,這主要是由藝術教育所具有的熏陶性、審美性的特點決定的。單是音樂教育,就必須借助一定的教學載體才能達成,如民族樂器、專業藝術教學場館、民族服裝,甚至鋼琴、小提琴,等等。為此,購置一定數量的藝術教育教學載體成為高校藝術教育質量的基本保障。如2003年,云南藝術學院圖書館申報課題“民族民間藝術資料對現代圖書館建設作用的研究”被批準為國家重點課題,得到了1萬元的專項研究資金。根據規定,云南藝術學院又給予1萬元的專項補助。正是資金上的重點投入,使得云南藝術學院在民族藝術教育上取得了突出成績。根據《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相關的要求,凡開設藝術教育專業的高校,必須配備一名校級領導來主管,為藝術教育所需的教學載體、教學場所、基本設備建設以及資金方面給予全面的保證。唯有如此,才能保證藝術教育的順利發展。
第五,潛心挖掘——實現藝術教育內容的地域特色。對民族藝術的弘揚與傳承,離不開廣大藝術工作者的潛心挖掘,通過對民族地區的文化藝術進行搜集和整理,將其再現于高校藝術教育的課堂,理應成為民族地區高校藝術教育實踐的題中之義。近年來,民族地區高校的眾多藝術工作者利用實踐教學的機會,組織學生走進少數民族地區,對當地特有的民族文化進行了挖掘整理,取得了累累碩果。如廣西藝術學院開設的“壯鄉山歌課程”;西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設置的“敦煌壁畫與油畫色彩”研究方向;青海民族學院藝術系將名聞遐邇的優秀民族文化遺產“熱貢藝術”融入到高校藝術教育體系中等等。這些成果的出現,與其說是民族地區高校對藝術教育內容的有益探索,更不如說是廣大藝術工作者潛心挖掘的“功勞”。
第六,與時俱進——完善藝術教育課程的具體設置。對于民族地區高校藝術教育的開展而言,其課程設置必須體現出時民族藝術的弘揚與傳承,凸顯美育性能的原則,本著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方針,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對藝術教育課程的具體設置進行細化研究,使藝術教育課程設置更加科學化、系統化。對于藝術專業高校,必須將盡顯民族特色的文藝教育課程作為藝術專業學生完成學業的必修課程,并對課時進行硬性界定,才能保證民族藝術的傳承面。如廣西藝術學院就是從地方民族藝術出發,既突出了課程設置的全面性,又彰顯了特色,不僅設置多課時的《本土藝術》、《民歌排練》、《民歌演唱》、《民族語音》、《多聲部音樂訓練》等地域性課程,還設置了少課時的《傳統樂理》、《民族聲樂理論》、《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欣賞》、《田野采風》、《形體》、《藝術實踐》等課程,諸多課程均涵蓋識譜、鍵盤、作曲、電腦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規與措施等基礎內容。對于未開設藝術專業的高校,亦應開設民族藝術教育課程,但可以作為選修課,并對其學分進行要求。無論如何,民族藝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應該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慢慢消逝,而應該得到傳承和弘揚,以涵養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未曾中輟的璀璨文化。
三、總結
總之,民族藝術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中最為璀璨的一部分,必須通過高校藝術教育這一具有時代性、實踐性、藝術性的形式得以傳承和發展,深刻推動民族地區高校藝術教育實踐的發展與創新,為實現我國“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國家戰略鑄就一股強大的文化力量。
作者:鄧亞楠 單位:北京聯合大學廣告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