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民族藝術教育,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磅礴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是我區大力發展民族藝術教育的強大優勢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于1947年,是我國建立最早的少數民族自治區。我區所轄總面積約118萬平方公里,人口2400余萬,幅員遼闊,地廣人稀,雜居著蒙、漢、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回、滿、朝鮮等多個民族,歷史文明悠久,民族藝術資源豐富。因此,在我區大力發展民族藝術教育,具有著得天獨厚的強大優勢。60多年來,我區的民族藝術教育事業經風沐雨,民族藝術人才層出不窮,為我區民族文化藝術事業的繁榮發展篳路藍縷,胼手胝足,披荊斬棘,嘔心瀝血,也為我們今天成為享譽全國的民族文化大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當前形勢下,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優勢,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底蘊,努力搶抓機遇,積極響應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關于建設民族文化大區并向民族文化強區邁進的熱烈號召,真正實現民族文化大繁榮、大發展。
(二)高等教育階段,民族藝術教育工作彰顯特色,成績突出,碩果累累
以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為例,近幾年來,該校的民族藝術教育和民族藝術人才培養工作敢于嘗試,勇于創新,佳報頻傳,走出了一條民族藝術教育與人才培養的嶄新之路。2008年,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創辦了“蒙古族青年合唱藝術人才培養基地班”,44個聲音條件優越的蒙古族孩子被從牧區選拔上來,完全采用開放式、民族化、國際化的教學方法,目前已多次成功舉辦教學展示音樂會,反響強烈。2009年,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舉辦了“首屆妥木斯油畫創作研修班”,50余位實力派畫家拜入“草原畫派”領軍人物妥木斯大師門下,再次入室研修。時隔一年,138幅草原油畫精品隆重展出,令業界飽受震撼。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在開展民族藝術教育方面所做出的卓越努力,使得他(她)們已經走在了全區各高校的前列,為民族藝術教育工作在全區各高校的全面鋪開,提供了先進、寶貴的經驗,起到了典范與表率的作用。
(三)基礎教育階段,民族藝術教育工作舉步維艱,進程緩慢,力度不夠
筆者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針對全區20多所大學、中專、職業學院、中學小學和幼兒園的民族藝術教育開展現狀問題進行了問卷調查,共計發放了3000多份問卷,收回2678份。其中,認為開展情況較好的占比例的三分之一,一般的占比例的三分之一,較差或完全沒有的占比例的三分之一。從這些數據上我們不難看出,大部分學校對于民族藝術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與文件上。對于升學率和學生考分的過度重視,使得他們的教育模式仍然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素質教育改革依然任重而道遠。
二、發展民族藝術教育的重要性
(一)發展民族藝術教育,是建設民族文化大區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與核心內容
2003年,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了“進一步加快我區文化發展,努力建設民族文化大區”的戰略號召,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這其中,大力發展民族藝術教育,加快民族藝術人才的培養,正是整個民族文化大區創建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與核心內容。打造、創建民族文化大區是一項長期、浩大、全面的系統工程,其目的就是要在全區各個文化藝術領域、各條文化藝術戰線和各種民族文化藝術形態上,形成百花齊放、百舸爭流的繁榮局面,使得傳統的草原文化與現代文化交相輝映,相互融合,從而賦予民族文化藝術以新的活力與風采。在此過程中,必須要有強大的人才支撐作為保障,而人才的培養關鍵在于教育。前文中,筆者所提到的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蒙古族青年合唱藝術人才培養基地班”的創立和“妥木斯油畫創作研修班”的成功舉辦,以及準格爾旗民族中學馬頭琴教育的廣泛開展,都為我們在民族藝術教育和民族藝術人才的培養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他(她)們的實踐反復說明,若想確保民族文化藝術的薪火相傳、綿延不斷,必須在著力培養“高、精、尖”的民族文化藝術人才的同時,做好傳統民族文化藝術的普及、宣傳和推廣工作。這一點,應該被奮戰在我區各條文化藝術戰線上的廣大同仁深刻清醒地認識到。如此,必然會對我區的民族藝術教育,以及民族文化大區建設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
(二)發展民族藝術教育,是傳承和創新民族文化的不竭動力
民族藝術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文化教育,它除了具有其他教育所具有的教育性、學術性等特點之外,還兼具民族性、歷史性與傳承性的特點。眾所周知,任何一門藝術形態或藝術流派,若想長久地傳承、發展下去,除了要保持自身鮮明、獨到的藝術特點之外,還要順應時代文化潮流,符合時代文化發展需求。簡言之,就是要在保持自身獨特性的同時,兼具時代性。比如,我們蒙古族傳統的長調民歌,以其音調高亢、音域寬廣、氣息綿長而著稱。但也恰恰是由于這一藝術特點或曰藝術要求,使得一些長調歌手在實踐過程中急于擴展音域、盲目練唱高音,或者因為發聲方法不科學、違背生理特點和藝術規律,或者因為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長期大量飲酒等,導致聲帶出現病變,從而斷送掉了美好的藝術前途與生命。這些問題的出現,除了他(她)們自身的原因之外,其共性的因素就是忽略了科學的方法。因此,就有聲樂教育專家提出,長調演唱要與美聲唱法相結合。因為,美聲唱法在數百年來的發展過程中,已被學術界普遍公認為是最為完善、最為科學的歌唱方法。需要指出的是,筆者對于這一觀點也不盡贊同,在此不做深入探討。以此為例,只是想說明,任何一門藝術形態或藝術流派,都不能因為保持自身所謂的“特點”和“韻味”,而忽視或者違背了科學的規律。推而廣之,民族文化藝術在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勢必也要遵循這一原則和要求。如此“主動”或者“被迫著”,在發展民族藝術教育的過程中,自然也就實現了“創新”。
(三)發展民族藝術教育,是增進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的強大助力
我們國家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社會主義大家庭。建國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民族問題,制定了一系列有關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和睦與進步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建國60多年來,黨和政府始終注重民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項事業的發展,加大對民族地區的物質、政策扶持力度,使得民族地區的面貌煥然一新,各少數民族群眾的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踐證明,我們的民族政策是科學人道的,是卓有成效的,是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打著“文化”的旗號,借助各種藝術載體和藝術形式的包裝,大肆宣揚西方資產階級的道德觀、價值觀,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形成了嚴峻的威脅與挑戰。甚至不惜以支持境外反動勢力、遭受國際輿論指責與戕伐為代價,妄圖對我實行和平演變陰謀。面對此種現實情形,加快發展民族藝術教育,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化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進一步激發愛國熱情就顯得尤為重要與迫切,具有著重大、深遠的政治意義。
三、加快我區民族藝術教育發展的有效途徑
結合以上幾方面的分析與論述,筆者認為加快我區民族藝術教育發展,應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繼續加大資金、人才的投入力度,為民族藝術教育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物質保障。
(2)充分利用媒體平臺,加大宣傳力度,在全區社會各界廣泛掀起民族藝術的欣賞、學習熱潮,培養受眾群體。
(3)積極推進素質教育轉型發展,在基礎教育階段播撒民族藝術種子,積極做好民族藝術人才儲備工作,從而確保我區民族藝術教育事業的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自2003年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努力建設民族文化大區這一戰略號召,至今已歷10年。在這10年的時間里,我區民族藝術教育事業迅猛發展,各條文化戰線上成果豐碩,佳訊頻傳,例如蒙古族長調申遺成功,烏海市著力打造中國書法城,紅山文化研究成果舉世矚目等等。這些驕人成就的取得,堅定著我們的信心,激發著我們的斗志,民族文化之花必將瑰麗綻放!
作者:黃國榮 單位:赤峰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