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立人教育的思索與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幼兒教育從愛開始
那時候,我也成為了一個母親。王東華的《發現母親》啟迪了我———一個幼教工作者對幼兒教育的思考。是的,對幼兒來說,愛是靈性和潛能開啟的鑰匙,是身心健全的基礎,是未來發展的動力,是對社會和生命認同的基礎。幼兒教育當從愛開始,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愛就沒有精神發育,而愛是一種能力,愛也需要智慧。我需要做什么?怎樣做?
(二)創設良好的成長環境與培養完整兒童
1.創設愛的環境,讓愛成為一種能力
由于對兒童世界的關注,我開始讀福祿貝爾、蒙臺梭利、盧梭、陳鶴琴、陶行知等大家的書。那個時間我做得最多的是為家長和教師舉辦講座,圍繞對幼兒的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的認識,圍繞培養愛的智慧和能力,開展討論。每學期都安排數場報告,引發廣大家長和教師發現母親的價值和愛的價值,學會感性的愛和理性的教育,為孩子創設了良好的成長環境,為培養完整兒童打下了思想基礎。
2.遵循幼兒成長規律,培養完整兒童
那時,學前教育受杜威理論影響比較深遠。他的著名論點就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為“經驗改造”,“學校即社會”等。他在教學論里的重要觀點是教材選擇應以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為中心,在教學方法上,主張“從做中學”,他認為兒童不從活動而由聽課和讀書所獲得的知識是虛渺的。而我從這些理論里收獲最大的是,讓教育者心中有“人”,而不再是各個學科,不再是單純的游戲,幼兒在園的所有活動都指向了“人”,這些都引發了我培養完整人的思考和追求。
于是,我帶領同仁們做了如下的探索和研究:一是通過環境影響培養完整兒童。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和同事們通過創設良好的環境,引領幼兒與環境進行有益的互動,促進幼兒發展。我們堅持圍繞著教育和生長的要素來創設孩子的環境,先后嘗試開設了班級大量的種植角、圖書角、各種智力類、藝術類、社會類的游戲區,讓孩子們在參與環境創設中獲得成長與發展。我們創設了大量的戶外飼養、種植和健體類、益智類和社會類的游戲區,為促進兒童鍛煉身體、觀察自然和完成社會化的進程提供了較好的環境。二是通過單元主題教育培養完整兒童。我們開始革除分科教學的只見學科不見人的弊端,圍繞兒童生活和成長的事物把課程進行了主題化改造和構建,使課程圍繞人的每一項成長需要而設置,使課程開始為了“人”的統整性而存在。
比如在一系列的環境主題、節日主題、自然主題教學中促進幼兒在認知、社會、藝術、健康等領域的有效發展。我們改進了教學方法,把教師的教學由講授為主轉變為游戲和活動為主。研究通過以活動為中心改進兒童經驗、養成道德品質和習得知識技能。引導教師把教授知識的課堂變成兒童活動的樂園,引導兒童積極自愿地投入活動,從活動中不知不覺地養成品德和獲得知識,實現生活、生長和經驗的改造。尤其可貴的是,我們賦予了游戲以真正的教育意義和生命本身的意義,我們為兒童創設了大量的游戲空間和游戲課程,力圖在游戲和真實的生活中,促使兒童成長。這一段時間使我經歷了教育理性、教育精神和專業態度的自由成長,并懂得了作為教師的成長關鍵,懂得了教育的研究如何從教室里的活動開始,感受到了教育研究的魅力。也使我認識到,只有把教育看成受教育者的天性和能力的健康成長,看成人格和人性的健康成長,看成培養完整意義上的“人”,我們的教育才具有了發生本質性變化的可能性,教育改革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成功,教育工作者才會走上真正意義上的路。
二、擔任小學校長,“立人教育”開始了實踐的嘗試
(一)“以德立人”,使兒童具有高尚的品格和卓越的精神
以“立人”為根本,我們開始了以“人格教育”為基礎,以“習慣養成”和“責任教育”為核心內容的“校園新德育”實踐。校園新德育從兒童的校園生活和家庭生活入手,提倡人性教育,愛學生,尊重學生,給學生以心靈的自由;提倡喚醒教育,把學生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重視滲透教育,將每一個教師的言談舉止都看成教育行為,營造自然而然的教育情境,讓學生不知不覺地被感染和感動,進而受到教育;重視自我教育,發現并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幫助學生自我成長;強調生活教育,讓德育回歸學生的生活,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校的習慣教育以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品行習慣為框架,堅持多年,在小學段培養人生18個好習慣,得到了家長和社會的大力支持。學校多年來堅持系統的心理健康課程建設和活動開展,使心理健康成為重要的學校文化,在這一文化的浸潤中,“使兒童身心健康”和“培養陽光少年”就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基調,“照亮孩子成長的路,溫暖教師耕耘的心,升華家長智慧的愛”就成為學校不懈的追求。目前,“愛心樹成長驛站”心理健康中心已然成為師生的心靈家園。可喜的是,我們已經有了初步的收獲。
2012年5月,學校成功舉辦了煙臺市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場會。2012年10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和探索經驗在山東省素質教育論壇上交流。在責任教育中,確立每個人的責任,使校園里每個人都承擔著自我成長的責任,享受成長的快樂,創造屬于自己的成長的尊嚴。每個人都承擔著社會的責任,對家庭,對他人,對團隊,對祖國,對民族,對人類的責任。這些責任的教育過程,都從小事做起。在新德育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了在生活中升華的點點情感,感受到了人格的偉大力量,我們看到了身邊到處都是謙謙君子讀書人,看到了好習慣開出的花朵,看到了感恩背后的默默成長,聽到了“做最好的自己”的呼喚,聽到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誓言,看到了揣著夢想上學的笑臉。我們開始向往新公民的誕生———民主與自由,自治與自律……“心懷感恩,心懷夢想是我的責任。”“做最好的自己是我的責任。”“撿起地上的紙片是我的責任”,“給爺爺讓座是我的責任。”“集會守時,不疾不徐”“與人交談,禮儀當先”“一日三餐,按時吃飯”“早晚刷牙,飯后漱口”;“課前預習,獨立思考”,這些都是孩子們常說的話和能夠在生活中身體力行的事。2013年4月,學校成功舉辦了以“養成教育”為主題的中澳兩國校長論壇。學校習慣養成經驗在省內外多個會議上交流。
(二)“以體立人”,使兒童擁有健康之體魄與健全之精神
我們的學校體育以“立人”為根本,追求“身心雙健”。張伯苓認為,教育精神應以“體育”為骨干。我認為,學校教育確立體育教師的“立人”理念,升華體育教師的教育精神也是重要的內容。我們需要把體育課和體育活動賦予更多的價值和意義,我們認識到,體育不僅是健身的要求,更是人格的基石,它承載著身心的健康、競爭的精神、意志的鍛煉、規則意識和公平正義等諸多的教育要素。因此,我校力圖使體育課、體育活動課和大課間活動促進體能消耗、增加活動密度、增強活動趣味,陽光體育活動主要形式分為三部曲———體育課上注重運動強度、密度和體育文化、體育精神和人格教育,體育活動課上重視傳統和創新游戲,大課間上以傳統武術操、健美操、陽光亮眼操和比賽類等集體游戲為主。三大板塊協同作用,日積月累,使陽光體育活動鑄就了學生陽光的身心基礎,使拼搏勇敢成為每個孩子的信念。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相信,從這里走出的每個孩子個個都有堅強之體魄和健全之精神……
(三)“以智立人”,使兒童擁有智慧的心靈和卓越的才能
在“尚美立人”教育理念下,我們把課堂教學賦予了尚學科之美、育學科之能和立人格之基等內涵,追求課堂教學的簡約化、人文化、生動化和思維含量,重視培養思維能力,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主張課堂的寬松民主,鼓勵學生提問反駁、批判質疑、異想大開,鼓勵奇思妙想,以此為創新人格成長,創設環境,以此開掘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能力,涵養學生的精神,釋放學生的潛能。在構建“陽光課堂”,探索“合作學習”,構建“學習共同體”的研究中扎實起步,穩步前行。比如在科學課堂教學中,我們倡導疑問和創造勝于一切的理念與方法,使科學課堂充滿了質疑、批判和創造的快樂;比如在數學課上,我們倡導基于問題、順應學生思維、順應心智發展軌跡教學,反對套裝知識和將教師思維成果、邏輯化的知識給學生,使數學課充滿了心靈的愉悅和智慧發展的快樂。
創設屬于孩子的繽紛課程。課程是一切教育的載體。我們的做法是,去除功利,為孩子的人生幸福著想,開設屬于孩子們的課程,讓孩子在自主選擇課程中成長。我們的課程理念是:課程=文化+能力+態度。我們深深明白活動課程的重要意義,將“七大領域”校本課程、校園“七大”主題教育和校園“五大”節慶活動有機結合,構成了學校系統的課程體系:———獨特的“七大領域”學校課程:涵蓋語言領域、科學領域、藝術領域、健康領域、傳統文化領域、社會與生活領域、國際教育領域等60余門豐富多彩的學校課程,力求提高孩子的全面素養,培養其興趣、開掘其智慧,釋放其潛能,發展其個性、能力和特長。———校園“五大節慶”活動:體育節、科技節、讀書節、藝術節、英語節,學生在這些節日里,參與到活動之中,享受著體育、讀書、英語、科技活動等帶來的快樂和對人格的浸潤。———校園“七大”主題教育:夢想教育、責任教育、習慣養成教育、感恩教育、環境教育、傳統節日教育、“我愛我”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學校全年的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學生們通過聽講座、看視頻、爭卡片、做調查、寫讀后感、辦手抄報、擺沙盤等活動,不斷成長與發展。培養終身閱讀者。
我們深深知道,一個人格健全、優美并有著卓越成就的人無不是終身的閱讀者,領袖人物更是如此。孩子的初中、高中、大學乃至他的一生,如果沒有了小學段通過閱讀得來的理解力和學習力,沒有了小學段廣闊的閱讀背景和深厚的底蘊,將喪失后勁,挫折不斷,大事難成。為此,我們堅持不懈地建設書香校園,學校里圖書隨手可及。堅持9年推行“立體化閱讀”(每日下午持續默讀、晨間經典誦讀,倡導家庭親子閱讀),近兩年又推行了語文課堂海量閱讀。力求使學生具備扎實的語文基礎、深厚的國學基礎和文化底蘊。令我們欣慰的是,學校的孩子都人人愛讀書。2013年5月,學校成功地舉辦了煙臺市“小學語文大量讀寫雙軌運行深化研究”研討會,會上學校多名教師和大量學生展示了我們在這一領域的文化建設和教學成果,贏得了與會人員的好評。
(四)“以美立人”,使兒童擁有審美、創美的能力和美好人格
學校美育以“立人”為根本,從重視藝術教師的精神成長開始,從課堂生活、藝術審美、創作活動中滲透人格教育,讓教師“以美育美”,用美的作品、美的環境、美的心靈、美的服飾、美的言行美化孩子的靈魂,讓孩子懂得美,奔向美……在審美和藝術教育中陶冶兒童的健康人格。藝術人格是熏陶出來的,不是教出來的。學校踐行“以美育美、各美其美”的藝術教育理念是首先從重視藝術教師的精神成長開始的。增強藝術教師的自豪感,認識到藝術教育的非凡功能,著力培養孩子初步的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意識和能力;以美育美,塑造美麗心靈,塑造美麗自己,將來建設美麗中國;從課堂生活、藝術審美、創作活動中滲透人格教育“以美育美”,用美的作品、美的環境、美的心靈、美的服飾、美的言行,美化孩子的靈魂,讓孩子懂得美,奔向美。比如,學校的音樂課堂上,每個孩子都會演奏樂器,都能用各類打擊樂和表演形式表達自己對音樂的創造和理解,都能綻放自我,展示獨特的個性和人格魅力。我的信念,就是通過“立人教育”,把孩子們培養成為品格高尚、心靈智慧、體魄健全、才能卓越、個性鮮明的陽光少年,培養成令家庭、學校、社會和民族自豪的真正的中國人!
三、人生感悟與收獲大道至簡
至真的道理都是簡而樸的,藝術教育,任何學科,任何科學,達到登峰造極,都呈現出藝術之不美。所以,作為人生,一要藝術地生活,使生活脫離刻板和庸俗,充滿浪漫的、創造的、流動的、高雅的美的享受,獲得心靈的豐盈和精神的幸福;二要把藝術的氣質遷移到工作中,藝術地學習、交往、工作和創造,無論教書和育人,無論做任何大事小情,都追求藝術的高度。這是藝術教育給我的,也是我應該給予藝術的教育的。
何為幸福人生?擁有健全的人性,優美的人格,就是幸福所在了。如果有再能力實現自我,貢獻社會,那就是更大的幸福所在。所謂成功只是完美人性的副產品,如果一味追求成功,那么一旦失敗就會遠離幸福。人生之幸福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就是“明明德”,對于像我這樣的教育者來說,就是修己達人,默默濟世,就是發乎禮,而止于善的追求過程。是的,人生的真諦歸于實現真我,歸于尋得自我的存在價值和意義。而教育的根本價值就是實現“人之為人”、“我之為我”的價值。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就是要通過教育把人身上最寶貴的價值實現出來,把學生培養成真正的人,也就是寶貴的稟賦都得到發展的人。也就是當下所說,全面發展而個性鮮明的人。而不僅僅是能夠滿足社會和市場需要的人。
當然,這些本身也離不開教育者自身的成長,這成長的一路上,我們都在選擇,選擇書籍、選擇理念、選擇生活、選擇同伴、選擇方向、選擇時機、選擇方式……而選擇的價值,就是最值得做的事。
為了這些最值得做的事,又需要在這樣一次回顧和反思中再一次在眼前展開未來,約所有的志同道合者,攜著我們的孩子,一起走向“立人”的教育…
作者:宮海燕 單位: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