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模式改革探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中的重要領域,是全球經濟一體化逐步完善的大背景下,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文章以部分地區理工科院校為研究對象,以大學音樂教學現狀為切入點,首先論述多元化大學音樂教育的意義;然后調研理工科大學音樂教學現狀并分析出影響音樂教育的因素;最后論述更新教學觀念、加強師資建設、深化教學改革三大方面,提出了改進理工科院校音樂教學模式的具體創新措施。
[關鍵詞]
多元文化理工科院校音樂教育教學模式
目前,我國正處在改革開放的重要時期,各行各業對用人標準提高了要求,多元文化教育為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指引了發展方向,通過在理工科院校開展多元化音樂教學,開闊學生文化視野,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一、多元化音樂教育的概念和音樂教育的意義
多元文化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1988年春天斯坦福大學的課程改革是這場文化革命的開端。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向世界人民傳播音樂文化,展示音樂文化的豐富多樣性。發展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是理工科音樂教育發展的必然方向,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開闊眼界,拓展知識面。音樂教育不僅僅是藝術教育,它可以緩解壓力、撫慰心靈,大學的音樂教育從品德、文化、專業、心理、身體等多方面對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音樂教育所體現出的藝術的真實性、概括性、鮮明性、直觀性、關聯性等特征可以使大學生更深一步地了解社會。音樂教育中的歷史傳承性,是大學生解讀歷史、了解民族、領悟傳統文化和多彩民間藝術的有力文化支持。音樂教育中的感染力和審美性,能讓大學生受到高尚品德的陶冶和熏陶,讓他們能夠理解丑惡和美麗、高尚與鄙陋,使他們增加對美的認識,激發他們的藝術潛能。
二、理工科大學音樂教育現狀的調查及分析
目前國內外專門針對理工科院校開展的音樂教學的研究很少,師范類院校大多是單純研究音樂教育,普通院校基本上正在大力拓展素質教育,關于理工類院校音樂教學模式或音樂文化教育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研究,如吳非《針對理工類院校音樂教學的幾點思考》、李博瀾《江蘇省工科院校音樂教育現狀的調查與思考》、李健《河北省理工科院校開展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研究》、陳慧玲《我國理工科院校公共音樂教育現狀研究》等論文為本文的研究和分析提供了參考和啟示。
(一)對理工科院校音樂教育現狀進行調查
本文選取了河北省廊坊師范學院、廊坊職業技術學院、北華航天工業學院、華北科技學院、河北工業大學、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等六所院校全日制統招在校生進行了為期12個月的調查研究,發放問卷1250份,回收1130份,回收率90.4%,走訪學生1000名,交談成功857人,走訪率85.7%。經過歸納整理,從1130份問卷中隨機抽取900份進行統計分析,從857名同學中抽取650份走訪報告進行總結提煉,作為本文研究的數據支持。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法、訪談調查法、文獻資料法等研究方法對我省六所理工科院校音樂教育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調查內容如下:學習音樂的動機,音樂教育采取的主要形式,課程主要內容和使用教材范圍,教師與教學設備的配備情況,音樂教育與學生綜合素質的關系,音樂公選課和學生社團開設情況,學校對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學生對音樂教學模式方面的態度和想法共八項內容。
(二)調查結果
1.音樂素質存在差異性,缺乏主觀認識。
調查結果顯示,83%的大學生沒有任何音樂理論基礎;極個別學生因從小接受過鋼琴、小提琴的樂器教學能夠認識并使用專業樂譜;13%的大學生能夠認識簡譜但并不能夠熟練使用;73%的大學生基本沒有機會了解和接受音樂知識。近一半的學生喜歡通俗音樂,一小部分人喜歡搖滾音樂,而對古典和浪漫音樂、爵士樂、交響樂等了解甚少或一無所知。喜歡古典舞蹈的占15%,喜歡現代舞蹈的占37%。從以上數據看出,大學生的音樂水平高低不一,他們聽的大多是流行歌曲,對高雅的藝術作品了解很少,缺乏主觀上對音樂的向往和探索。另外,學生在高中階段沒有多余的時間關注音樂,更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否具有這方面的興趣和愛好,對音樂會、歌劇、音樂比賽等漠不關心。
2.課程設置單一未體現音樂教育的多元性。
在被調查的6所高校中對非音樂專業大學生開設音樂教育課程的有4所,沒有開設的有2所。在開設公共音樂選修課的4所高校中,選修音樂的大學生只占到在校大學生總數的18.2%,教學中沒有統一的教材,課程設置不夠科學合理。經調查表明:第一,高校音樂教育因教師的學歷背景等原因更偏重專業化,課程過于專業化,學生接受困難。第二,上課學生以低年級為主。因為,很多學校規定,一年級的學生必須學習音樂教育;二、三年級的學生進入專業課程學習,課業比較繁重,沒有充足的時間上選修課;處于畢業階段的三、四年級學生,一般不會在意這類課程。這些問題說明部分決策者在課程設置上及大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認知上存有一定偏差,高校音樂教育并未得到科學的定位。同時在教學中以講授為主,授課形式單一,學生往往被動接受,缺乏互動和參與環節,長此以往,學生失去了上課的興趣。
3.師資力量薄弱導致藝術活動普及率低。
由調查結果可知,理工科院校實施音樂教育的教師資源非常少,教師梯次不夠完善。在參與調查的院校中,只有一所有專任音樂教師,其他四所是由在學生工作處和校團委工作的教師兼任,五所學校只有一名副高級職稱的音樂教師,其余為講師或助教。由于師資力量薄弱,導致藝術活動普及率偏低,只有少數學生能夠參與軍樂團、舞蹈隊,能夠在運動會開幕式、迎新晚會、新年晚會親身體驗,展示才華。此外,理工科院校的藝術活動不能僅僅是課堂講授,應采取多種藝術形式,結合蒙古族、藏族、苗族或者是俄羅斯、巴西等多種民族特色音樂風格進行推廣普及提高,以多元的世界文化和藝術吸引學生,將文化素質教育融入其中,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4.教學設備管理存在的問題。
經過調查得知,大多數理工科高校基本沒有專業視聽室和專業活動場所,音樂選修課按照選課人數多少安排教室;只有4所大學有鋼琴,其中1臺還是年久失修,并且僅限藝術社團使用,不能夠提供給音樂選修課;還存在缺少電腦、DVD、投影儀等多媒體教學設施的現象。此外,調查的6所高校中音樂教育的歸屬也存在問題。選修課歸社科部或基礎部管理,藝術團體歸團委管理,同時教師來自各個行政部門的藝術專業教師,沒有專業的教研室,既要干行政工作還要授課,這說明大部分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管理問題沒有得到重視,管理混亂、不規范。總結起來,理工科院校的音樂教育普遍存在以下幾種問題:一是學校領導不夠重視;二是音樂教學的場地、設備嚴重不足;三是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四是學生學習和鑒賞音樂的目的性不明確。鑒于此,筆者認為大學音樂教育發展和實施重在高校領導的重視,必須轉變思路,給予音樂教育以資金支持,增加音樂教育的形式,重視音樂教育在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中的獨特魅力,使音樂教育在大學教育中真正發揮出其功能。
三、基于多元文化和建構主義的理工科院校音樂教育模式的改革探索
理工科的音樂老師基本上來源于師范大學的藝術專業畢業生或藝術團體的專業人才,如果其教學模式還停留在傳授教育,停留在老師唱學生學,則不能滿足現代化高等教育的要求。因此,提出以下三點切實可行的改革措施,使音樂教育與時代結合,與科技結合,保障音樂教育的有效進行。
(一)與時代接軌,豐富教學內容
理工科學生邏輯思維較強,創新思維和發散思維相對薄弱,許多學生不懂樂譜。針對這些普遍特點,教師應以授課對象的音樂水平和文化底蘊為基礎,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多元文化授課內容,培養學生興趣,提高教學質量。中西結合,西方音樂與中國民族音樂交叉滲透,圍繞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浪漫主義不同風格的流派可以講授大小調式、交響樂、協奏曲、無詞歌;甄選出昆曲、甘肅花兒、朝鮮族農樂舞、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蒙古族呼麥等民族民間表演藝術來增加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可以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文化修養,看到我國民族藝術走向世界舞臺,讓學生增強榮譽感和責任感。2014年入學的學生基本上以1995年后出生為主,針對這些授課對象,教師應充分考慮他們的出生年代、文化層次、興趣愛好,在以人才培養方案為基礎的前提下,以教學大綱為依據,激發學生的參與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入流行音樂進課堂,通過問答、討論、課堂表演等形式讓學生參與教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豐富課堂活動,培養學生自信心,使音樂文化的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與國際接軌,改善教學方法
在理工科音樂選修課中,將要講授的理論知識,通過團隊或自由結組的方式團結協作,強化對新知識點的掌握。通過話劇或舞臺劇表演完成對原有認識的重塑和新知識的建構。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可以嘗試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展示各種樂器并進行演奏,給學生直觀的示范,通過對樂器的觀察,講解樂器的構造組成和發聲原理,進行示范性彈奏,使學生獲取知識。演示法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和觀察能力,激發學習熱情,加強知識記憶。隨著電子產品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為學生所熱愛,也可以將一些APP加入到日常教學中來。
2.MOOC教學法。
在理工院校的音樂教育中,學生根據興趣自愿報名音樂選修課和藝術社團,上課人數多。現在很多學校已經覆蓋了無線網絡,因此,MOOC教學法可以應用在音樂教學的課程中。如設計出課程的電子平臺,采用手機點名、手機答題、手機觀看課件等教學手段,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與社會接軌,完善保障機制
理工類院校深化教育改革,既要避免專業音樂教育“高大上”的教育誤區,也避免職業類院校“廣”“雜”而不精的尷尬。有數據顯示,理工科院校的學生在旋律、節奏方面的偏邏輯思維素質要明顯高于文科類學生。了解學生喜聞樂見的表演方式,了解“90后”學生的喜好、品位、風格,在具體的音樂教育過程中,針對不同的教學活動載體因材施教。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加大企業的參與度,吸引公益投資,加大音樂教育場地、資金、師資力量的投入,是一種強有力的舉措。一場好的藝術演出需要燈光、音響、電子大屏幕、網絡互動平臺等的支持,良好的設備可以保障音樂活動的順利進行,良好的演出教學效果可以激發教師和學生參與音樂教育活動的積極性,還可在擴大企業知名度的同時增強校企合作,提供給學生更多的就業機會。一舉三得是社會和時代賦予理工科院校發展音樂教育的良好時機,資金和大眾的支持保障了教學的良性發展,也是音樂教學走上發展有特色的理工科大學音樂教育的必經之路。
作者:趙俠 倪志剛 單位:北華航天工業學院會計系 北華航天工業學院黨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