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簡述音樂教育新體制中的綜合創新,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培訓班課程分析
1.專業性強
此次培訓是由專業性較強的音樂學院舉辦。縱觀以往的培訓班,被委托的培訓機構一般由師范大學或教育學院組成,然而此次舉辦者是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這種教師培訓放在專業的音樂院校舉辦的例子在國外也呈現了良好的效果,如意大利的中小學音樂教師培訓是由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相結合,對教師實施培訓,這樣整合了學校資源系統中的課程,讓本來具有的專業能力形成全新的培訓模式,能使學校之間有較好的合作機會,使參加培訓的教師在掌握教學規律和運用教學方法上得到提高。
近些年,這種培訓在國內的培訓基地都有了較大的革新,為教師培訓的地點設置打開了新思路,通過更加專業化的音樂氛圍和環境,讓接受培訓的教師們可以更加接近“音樂本身”,從而更好地融入“音樂本身”,而這些優勢在其他師范類院校是不能完全做到的。
2.綜合性強
首先,教師本身的綜合技能的展現。從授課教師的學習和經歷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大多數教師都是學樂器出身。如教“歌唱教學”的老師自幼學習小提琴,“音樂與動作”的老師自幼學習鋼琴,在教授這門課程中不但展現了身體與律動的關系,即興演奏的水平也很高。這就打破了傳統的聲樂教師就是學聲樂、舞蹈教師就是學舞蹈的傳統觀念。中央音樂學院從事音樂教育的教師各自在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擔任著數門專業必修課程(如“視唱練耳”“合唱指揮”“鋼琴即興演奏”)的教學任務。其次,培訓課程具有綜合性。如歌唱教學課,它有別于一般音樂學院和師范院校的聲樂課,它基于柯達伊體系,注重學生的聽、寫、唱等方面的能力,打破了傳統聲樂課“一對一”的模式,注重唱合唱這種更加綜合的訓練。結合中國自己的民族音樂和民歌的改編歌曲大量應用于課堂,注重身體律動和歌唱結合,注重重唱、合唱的訓練。
3.創新性強
(1)觀念新
注重結合國際先進音樂教育體系(柯達伊、奧爾夫、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與中國本土文化,民族音樂文化的結合,啟發學員們改變舊的、錯誤的觀念,逐漸形成新的、正確的觀念。強調“體驗式”的音樂教學。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的培訓所使用的教材屬于內部教材,教材的特點是重點突出中國民族音樂的部分,在教材中,不僅有大量的中國民間歌曲,還有一些作曲家編創或改編的中國重唱、合唱作品。通過教材的使用,讓參加培訓的教師深刻體會到,民間音樂元素的大量積累、認識、了解,是應用到歌唱教學上的一個重要環節。這也體現了柯達伊的“音樂教育的素材要從民族的開始”教學理念。另外,奧爾夫樂器編配中關于“元素性音樂創作”也是國內較為少見的理念。在授課教師的指導下,學員根據老師提供的素材創編成一個成品展示出來,開發音樂創造性思維。
(2)內容新
在課程設置上有“音樂與動作”“音樂與舞蹈”等培訓新課程。這些課程是在借鑒和吸收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和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法的基礎上開設的,這些課程的方法讓節奏、動作、音樂緊密聯系在一起,通過這種訓練方法,激發學生的音樂潛能,培養學生身體與音樂的協調性和律動感。
(3)授課方式新
分組討論式:“奧爾夫樂隊編配”和“音樂與動作”這兩門課程,老師在對知識點進行講授之后,給學員提出作業要求,要求學員用指定的音樂元素進行創作,再把學員分成若干小組,要求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的編創任務,完成之后老師對完成情況進行點評,有需要修改部分可以繼續改進。教師點評式:在“鋼琴即興伴奏”課程中,老師先把作業布置給大家,在之后的課上,老師要求學員上臺演奏,在全班學員面前展示自己的鋼琴即興編配能力,學員展示完畢后老師會逐一進行點評。這種方式達到了良好的互動效果,兼顧了共性與個性的發展。
二、現代音樂教師培訓的未來發展導向
從中央音樂學院的培訓和國內外一些研究相關教師培訓的重大課題中可以發現,在中小學音樂教師的教學任務內容中,不僅有基本的歌唱內容、樂器演奏、作品欣賞,還有音樂的游戲、聽音樂講故事、音樂劇目表演等這些用以發展學生動手創新能力的內容。這種綜合創新型的教師培訓在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的培訓中給現代教師培訓一種新的思想導向,“專業的綜合性”要求現代音樂教師不僅要具備歌唱、指揮、演奏樂器等能力,還要求音樂教師具備文學、戲劇、舞蹈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
這種關于創新綜合的教師培訓手段和方法在湖南師范大學的2008年教育部的重點課題研究中也進行了研究探索。研究中以培養“能唱、能跳、能演、能編創”的中小學音樂教師為目標,目的是培養未來全新型的音樂教師。這次研究的課題以“音樂劇表演與編創”為教學途徑,設置了多個具有特性的教學環節,如舞臺表演、劇目創新、劇本創作等,使各種藝術形式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如音樂、舞蹈、表演、文學等內容,通過各種學術講座來強化教師的理論知識,開拓教師的藝術視野。這種新型音樂教師的綜合能力的培訓更注重啟發音樂體驗能力和教師綜合技能的培訓,著眼于發展音樂教師對音樂的體驗和組織能力。培養感受音樂與其他藝術的密切關系,在掌握音樂基礎知識的同時,通過音樂的表演、欣賞、創作等途徑來抒發情感的能力。
由此可見,中小學的音樂教育將進入“綜合”的“無模式”時代,逐漸淘汰專業化、知識化、傳授式的傾向,實現音樂體系藝術化、音樂教育美育化、音樂教學感性化、音樂修養個性化的發展。現代的音樂教師培訓勢必將走出舊的教學模式,走進“綜合”的“無模式”時代,對體驗音樂情感能力的培訓、用音樂表達感情的培訓將成為教師培訓的首要目標。選擇學生主體需要的音樂為教學內容,采用以培養學生的音樂體驗能力為中心的體驗式教學方法,以接受與表達音樂情感能力和音樂綜合素質為標準進行的教師培訓理念,勢必帶來音樂教育的改革,從而推動中國音樂教育的發展。
作者:區潔 單位:廣東第二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