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論音樂教育家對音樂發展事業的奉獻,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多元的教學風格
肖友梅早年就到外國留學,對一些西洋音樂有較多的接觸,而且他本身就是一個熱愛音樂的人,所以,他嘗試并學習各種樂器,對各種音樂類型都進行探索,這使得他自身的音樂風格多元化。這有一個好處就是極有利于他今后的音樂教育,也為中國帶來了不一樣的音樂元素,對近代音樂的融合交流可謂是功不可沒。肖友梅精通各種樂器,例如:鋼琴、提琴、管弦,這每一樣樂器,他都能熟練運用,除此之外,他還會自己作曲,他是一位優秀的作曲家,創作風格多樣,他的一生創作了一百多首各種題材的歌曲,還有鋼琴曲、提琴曲、弦樂重奏曲、銅管樂曲、管弦樂曲等多種形式的器樂曲,他還親自創作和指揮大型合唱團的演奏,其中藝術歌曲《問》曾在學生和知識分子中廣泛流傳。
他的作品涵蓋很多方面,其中有和群眾息息相關的,易于理解的,還有一部分描寫景色及生活的,另外,他還用自己的才能為社會作貢獻,他后來還大量創作了愛國曲目。他的多才多能,讓他對音樂的駕馭可以說是游刃有余,他中西方交融的音樂文化風格更是難得,不同的音樂風格,讓學生直接受教,能從他的身上學到不同的音樂特色,這不得不說,他的豐富的音樂才華,是社會的財富。在音樂教育當中,他把多種多樣的風格融入到他的教學當中,為當時的音樂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中國培養了大批的音樂人才,他們在各種音樂領域嶄露頭角。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當中,中國備受壓迫,肖友梅先生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影響,他的教學嚴謹、必須符合當時的社會發展潮流,時刻注意社會動態,這對于他的教學有一定的影響,在教學當中,不能淋漓盡致地把音樂與社會、國家緊密聯系在一起。但是,這一切并不影響到他滿腹的音樂才華,也影響不到他為中國培育一代又一代的音樂神話。
二、立人的教學理念
作為中國近代專業音樂教育的先驅,肖友梅除了教會學生專業音樂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影響每一位學生,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讓他們懂得正身立人的道德觀。肖友梅學成歸國之后,他的畢生心血都放在音樂教育上,自費到國外學習,回來之后成立了我國第一所專業音樂學校,既充當教師,又負責學校的日常教務工作,另外,肖友梅還致力于編寫音樂教材,注重音樂理論的研究,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他對音樂的執著和熱愛。他的高尚人格和堅強不息的精神,是當時中國人的楷模,是他為中國近代專業音樂教育撐起了一片明朗的天空。
在教學過程當中,他嚴格要求學生學會立人的原則,在他看來,必須先立人,才能成才,才能成為一個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這樣子,才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精神,讓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和創作當中,不失立人的道德標準。這樣的教學理念深深扎根于他的教學當中,也培育出了很多堅強不息的人才。他就是我國著名的音樂家冼星海的恩師,在他的教育下,冼星海不但在專業音樂知識方面得到了很多的收獲,而且在做人方面也得到很大的影響。后來在極其艱辛的求學道路上,他沒有放棄,還為中國創造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著名的《黃河大合唱》就是出自他手。我想,冼星海之所以得到如此大的成就,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與他的恩師肖友梅先生的教誨也是息息相關的,因為肖友梅先生立人的教學理念對他的人生觀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三、愛國的教學精神
20世紀20年代初,肖友梅先生創作的愛國歌曲中有《從軍歌》、《問》、抗日歌曲《國恥》等等,這些歌曲都是反映中國國情,鼓舞國人振作,團結抗日,重建美好國家的慷慨熱情,其中還有一些就是歌頌一些愛國人士的歌曲,對他們為國鞠躬盡瘁的大無私精神喝彩,在近代音樂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為近代音樂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產[3]66。在他的愛國作品中,《問》向每個中國人發問“: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淚”,這一句句發人深省的發問,洶涌澎湃的心情,震撼每一個中國人的靈魂。
深刻地表現肖友梅先生對國家破落,外強侵略,國內動蕩的擔憂之情,也表達了他那一顆充滿愛國熱血的心,那一顆滾燙的中國心。他還曾經擔任孫中山的秘書,從政的經歷讓他更加深切地體會到國情的危急,而這一切,在他的教學當中,毫不保留地體現出來,他不僅在創作當中表現他的愛國之情,在教學當中也滲透他的情感。他用自己的聲音告訴自己的學生,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作出中國人應該做的事,他把自己的愛國情懷交給了每一個學生,讓他們和自己一樣,肩負起這個民族的希望。他的學生繼承了他的教學精神,相繼涌現了大批的愛國之子,他們用自己的音樂才華為自己的國家奉獻一份力量,冼星海就是其中一個,這都得益于肖友梅先生的教學精神。一個愛自己國家的老師,會讓他的學生也感染到這種情緒,這種愛,就在老師的傳遞下越來越深厚,直到在心里扎根。
肖友梅,是中山人的驕傲,也是廣東人的驕傲,更是全中國人民的驕傲。可惜的是,他英年早逝,他的離去真是中國音樂界的重大損失。但是,我們相信,他會永遠活在每一個音樂人的心中,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
作者:王洋 單位:南昌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