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音樂會鋼琴練習曲嘆息的演奏技巧探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嘆息》是李斯特創作的音樂會練習曲中最具特色的一首練習曲,這首作品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感情、高度的音樂性,且涵蓋了極多頗具難度的鋼琴演奏技巧。本文從妙用觸鍵手法、力度與連貫性的控制、節奏節拍的正確把握以及踏板的運用四個方面分析了《嘆息》的演奏技巧,提出了該曲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循理論與實際結合教學、啟發式教學、循序漸進教學三點策略,促使學生的演奏技巧逐漸提高,并形成一定演奏創新能力。
關鍵詞:李斯特;《嘆息》;演奏技巧;教學
李斯特作為標題音樂的確立者,他一生創作的大部分音樂作品都有具體的曲目名稱,從而表現出不同樂曲給人們帶來的不同思想感情。作為浪漫主義音樂流派的代表音樂家,他的鋼琴作品在音色上有著無窮的變化,對于情感的表達有著巨大潛力,作品音響效果宏偉且具有交響樂的特點。深度分析李斯特的音樂會練習曲《嘆息》的演奏技巧,不僅能夠極大提升鋼琴演奏者的能力,且對鋼琴教學研究具有較高的學術與實用價值。
一、《嘆息》的音樂風格
《嘆息》是李斯特音樂會練習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突出表現了其高超的鋼琴技巧以及多樣的表現手法等。首先,樂曲采用音樂會練習曲這種音樂體裁,傳遞出一種如詩般連綿的情感,在結尾處使用了大跨度開放排列的大三和弦,讓前期的留戀以及向往,全在降D大調主和弦的嘆息中完結。其次,該作品主旋律將一些獨立的跳音音符,運用左右手的交叉形式,讓旋律與連綿不絕的琶音伴奏相結合,構成一條條優美的旋律線條,成為《嘆息》最獨特之處。此外,樂曲的中段曲風轉變為恢宏的音效,運用八度音程來增加氣勢,并使用三組對比,左右手八度相互配合。右手雙音的快速跑動,讓樂曲氣勢更加宏偉,將全曲推向高潮。作品在和聲、調式調性的布局上不拘泥于傳統的和聲與調式調性寫作規則,而是以作曲家個人的情感體驗為出發點,通過豐富多變的和聲色彩、復雜的和聲織體營造多彩、飽滿的音響效果。《嘆息》是將其作品標題進行直譯而得到的名稱,音響效果呈現猶如坐在一個小船上,漂浮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有著極強的空間感,引得人們無限遐想。樂曲從始至終貫穿著琶音,有著非常豐富的音樂色彩,并配合美妙變化的和弦,讓人聽起來感覺旋律起伏跌宕。
二、《嘆息》演奏技巧
(一)巧妙使用觸鍵手法。在鋼琴演奏中,觸鍵手法可以分成六個種類,分別是敲、擊、彈、按、滑、揉。這里面的前四個是手指和琴鍵成大約直角的角度,由上往下垂直觸碰的觸鍵手法;后兩個則是手指和琴鍵呈水平方向觸鍵的方式,使用手指肚去觸碰琴鍵。首先,在《嘆息》的創作中使用了大量的大跨度琶音伴奏音型以及多次轉調,故需要頻繁地用雙手進行交替演奏,使用“滑”的演奏方式。演奏時貼鍵,用指腹觸鍵,肩膀、手臂、手腕、手指都要尋找放松的狀態。通過手臂與手指的配合、左右手的配合來達到快速、均勻、流暢、柔和的音響效果,才能讓優美的旋律主題穿插在行云流水的伴奏中間,不斷提升音樂美感,也使得聆聽者的情感跟隨曲調變化而變化。其次,《嘆息》第3小節開始出現的跳音旋律主題的演奏,需要運用“擊”的觸鍵方法,在琶音伴奏織體的“滑”奏的間隙穿插著雙手交叉的主旋律跳音,手指的觸鍵方式在同時進行的琶音伴奏與跳音主旋律之間靈活轉換,成了《嘆息》最具特色的技術難點。從《嘆息》的整體上看,演奏速度較快,不同音樂段落所表達的音樂情緒不同,使用的演奏技巧也不同,演奏者在練習時要力求做到讓每一個音符都用適當的觸鍵方式演奏出來,不能出現音符含糊不清的情況。
(二)演奏力度運用恰當并保持連貫。在情緒波動的情況下,演奏者的觸鍵力度會有所不同,演奏速度也會隨著演奏者情緒的變化而波動。鋼琴本身音響效果的立體感和豐富的層次性需要在演奏時用不同的演奏力度來展現,最終達到如管弦樂隊般的恢宏場面。在鋼琴上彈奏同樣一個音,觸鍵的方式不同、力度不同,發出聲音的音量與音色會有明顯差異。在《嘆息》的鋼琴演奏實踐中,演奏者要認真查閱每一個表情術語,根據表情術語的提示和音樂情緒的變化調整演奏力度,以豐富的力度層次來展現音樂情感。同時,要重視對身體、手指和胳膊的協調使用,保證演奏動作靈活不僵硬,演奏力度運用恰當,始終保持音樂的連貫性,才能增強演奏者的整體音樂表現力。
(三)正確掌握作品的節奏節拍。節奏是音樂作品的骨架,是樂曲具有符合邏輯的音符安排。在鋼琴演奏中,對于音樂節奏感的掌握是非常關鍵的部分,只有掌握節奏,才能為后期演奏奠定基礎。李斯特在《嘆息》的音樂創作中運用了很多復雜的節奏節拍與對位形式,如樂曲第11小節,旋律部分包含了附點與雙附點的節奏型,伴奏部分為6連音與7連音的琶音。在演奏者識譜階段,首先要將6連音與7連音按節奏節拍彈準確,然后根據音符時值長短將左右手嚴格對位,按音符時值長短來計算。11小節第二拍的旋律與伴奏形成了4對6的節奏對位形式,旋律部分第2拍后面的十六分音符(降la),應該在琶音伴奏第二拍的6連音中第5個音符(降la)之后。11小節有pocorit(一點點漸慢)的表情術語標記,演奏者可在練習后期對該小節做相對拉寬的速度處理,但漸慢處理同樣應該建立在嚴格的節奏對位的基礎上。
(四)鋼琴踏板的運用。在鋼琴演奏中,踏板的使用會對演奏的整體效果產生影響,踏板使用的差異,會形成不同的音響效果。鋼琴演奏中經常使用的踏板技術有:根據踏板在樂曲中使用的位置分為音前踏板(先踩再彈)、音后踏板(先彈再踩)、同音踏板(彈的同時踩);根據踩踏板的深淺程度分為全踏板、二分之一踏板、四分之一踏板等[1]。從浪漫主義時期延音踏板出現以后,音樂家們越來越傾向于在樂譜上詳細標注踏板使用的地方,給演奏者的識譜和對作品音色風格的把握提供了便利。但演奏者對于不同踏板的選擇和運用取決于其對作品的不同理解及對音色的個性追求。在《嘆息》的演奏中,演奏者需要根據旋律的發展及音樂織體的不斷變換選擇運用不同的踏板技術輔助演奏,以達到更理想的音響效果。不同音色的變化將樂曲中那種瞬息變化和神秘莫測的感覺表現出來,合理運用踏板能讓樂曲的音樂形象清晰地展現給聽眾。
三、李斯特音樂會練習曲《嘆息》的教學策略
(一)堅持理論與實際相聯系的原則。針對《嘆息》的教學,教師可以先帶學生了解其創作背景、曲式結構(單三部曲式)、旋律與伴奏等音樂織體的運用、和聲的變化等內容。教師要讓學生在練習作品的同時也要重視音樂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包括音樂史、和聲、曲式等基本知識。然后運用這些理論知識詳細地分析所練習的音樂作品,把理論和實際結合在一起,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從整體上把握樂曲的風格。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指導學生進行練習,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演奏水平。
(二)啟發學生的演奏思維。鋼琴演奏教學屬于審美素質的教學,不同人眼中對于“美”的理解不同。為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找出自己的審美原則,真實地體驗鋼琴演奏。比如,踏板使用方面,學生先獨自嘗試幾種踏板方式,演奏同個樂句,聽一聽有什么不同。教師則啟發學生的演奏思維,最終找出最佳且最理想的踏板方法。另外,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把作品的音樂表現處理得更貼切、更到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依照樂譜中的強弱、快慢等表情術語標識進行練習,在此基礎上,提出讓學生從作品中自我感受,適度自我發揮,這樣就能讓學生在今后的演奏中更具個性化魅力,也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對作品二度創新的能力。
(三)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針對鋼琴演奏教學,教師應當從學生認知能力、整體發展、學科邏輯系統等方面出發,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才能使學生更充分地學習樂理知識和演奏技巧,形成正確學習習慣以及系統化學習音樂作品的思維能力。在此基礎上,學生才會慢慢地掌握鋼琴演奏的技巧,不斷提升音樂素養。對于《嘆息》的演奏教學,教師一定要從學生學習能力差異和接受能力差異的角度出發,不能單純利用高強度演奏練習的方法,而是綜合使用多種練習方式,巧妙地進行練習。如果學生的實際演奏能力及掌握的手指演奏技巧還不到可以獨立進行《嘆息》的練習時,就不要用高標準要求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如果要求過高,盲目拔高學生的演奏程度,可能會出現揠苗助長的效果,學生會出現負荷過大、手指運動不正確等的情況,嚴重的還會引發機體損傷問題,不利于學生未來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嘆息》樂曲從始至終貫穿著行云流水般的美妙旋律,有著非常豐富的音樂色彩,并且蘊含著豐富多樣的鋼琴演奏技巧。所以,演奏者必須綜合運用觸鍵手法,演奏力度運用恰當,保持樂曲連貫性,仔細分析節奏節拍與對位技法,才能將樂曲多樣性表現出來,讓聽眾享受作品散發的獨特魅力。而對于該作品的教學,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啟發學生的音樂創造思維,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音樂理念,養成正確的音樂作品學習路徑,最終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1]徐璐.關于涅高茲鋼琴教學法中音色處理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
作者:梁瑞云 單位:廣州華立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