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談多樣的教法能提高音樂教學效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在新課標理念下,高中音樂作為綜合性藝術,其豐富的教學內容需要多樣化的教法,音樂教師要不斷學習探究,才能將音樂教學工作搞得有聲有色,受學生歡迎,提高教學水平,培養出更多音樂藝術人才。在多年的音樂教學實踐中,筆者在高中音樂鑒賞、歌唱模塊教學實踐中通過實例概括出七種不同的情感激趣教學法:故事引導法、圖片展示法、演示法、情境賞析法、提問法、朗讀朗誦歌詞法、對比式節奏互動實踐法,來提高音樂教學效率,以提高自身音樂教學水平,與音樂教育工作者相互學習交流。
關鍵詞:教學法;提高教學效率;享受音樂
藝術美音樂是一門綜合性藝術,也是情感的藝術,音樂教學法更值得每位音樂教育工作者去探究。其教學內容不僅涉及與音樂相關的知識點與作品,還與文學、歷史、地理等學科密不可分,且有很強的時代感。這就要求音樂教師不但要學新知識、學新作品,更要注重教法的研討與實踐應用,才能使音樂課更受學生歡迎,在師生共同學習進步中,接受音樂美的熏陶,幫助學生提高音樂綜合能力,提高音樂學科素養,完善人格,培養出更多音樂藝術人才,為我國音樂教育事業貢獻力量。下面我將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應用不同教法激趣教學,提高音樂教學效率的應用實例概括為七個方面,以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并與同行相互學習交流,共同進步。
一、“故事引導法”的恰當應用
音樂課前精選一段與所教內容相關的故事作為開場,能使學生對音樂作品有一個全面系統的了解,作為欣賞作品前的一個過渡階段,有些音樂作品必須結合講解去聆聽,才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學習內容重點。比如,欣賞古曲《流水》時讓學生先聽“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也可讓學生講述此故事,教師補充總結的方法,在故事誘導下,學生充滿好奇地去聽樂曲、辨音色,在思考中體會作品內涵,通過講述于伯牙、鐘子期的友情故事,加深對音樂作品的印象,讓學生明確珍惜友情的主題,提高本節課的教學效率。
二、“圖片展示法”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在思考中提升學習音樂的主觀能動性
在網絡信息發達的時代,可利用在課件中插入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幫助學生認識樂器或激發其想象力,在不斷思考中學習新內容。比如,學習《歐洲民間音樂》中,認識樂器時,兩種風笛、三種排簫都是學生陌生的樂器,此時就必須借助這五種樂器(愛爾蘭風笛、蘇格蘭風笛、羅尼排簫、中國排簫、秘魯排簫)的圖片,在直觀圖片的展示中先引導學生認識這些樂器,再聽辨其音色,最后欣賞相關樂器演奏的樂曲。從感性認識過渡到理性思維,感受樂曲的意境,理解其作品內涵。又如,教授《非洲歌舞音樂》一節時,在課件開頭插入非洲獅、鴕鳥、非洲黑人、非洲歌舞及廣袤無垠的非洲風景等圖片,讓學生在直觀圖片上觀看時自然地產生豐富的想象,辨別出這些圖片中體現的非洲這一地域、物產特征。學生一看便說出是非洲,這樣就很快導入《非洲歌舞音樂》這一新課題,學生將主動去探索非洲歌舞音樂相關的知識,直觀圖片激發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使學生積極投入到對非洲歌舞音樂的探索中。
三、“演示法”帶動學生“動”起來
在高中音樂教學中,鑒賞、歌唱、戲曲、器樂等學習內容都會涉及,當我們教授這些豐富的內容時,難免會遇到一些聲樂作品,給學生僅聽名家示范演唱,他們總感覺離自己很遙遠,難以模仿,此時教師有感情的范唱顯得非常重要,教師的現場演示能將學生強烈的歌唱欲望激發出來,拉近師生的距離,與學生打成一片,產生互動。從師生共唱實踐中對學習內容牢牢掌握。比如,學習傳統京劇、現代京劇時,學生普遍喜歡通俗歌曲,對戲曲了解甚少,不感興趣。此時,我們會引入秦腔,讓個別學生唱,或教師范唱大家較為熟悉的一個片段,這樣學生會覺得戲曲就在我們身邊,也可在學習傳統京劇,了解“梅派”表演藝術體系之前,教師范唱戲歌《唱臉譜》,引導學生一起跟著唱,將戲曲與歌曲聯系起來,由歌入戲,學生接受較快,不知不覺中對戲曲產生了想探索的好奇心,提高其學習效率。又如,探討歌唱發聲與氣息時,在新課學習之前,我給學生用“演示法”有感情地范唱了一首獨唱歌曲《啊,中國的土地》,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做了回顧復習,又很快把學生帶到音樂課輕松活躍的氣氛當中,然后引出新課題,學生很快就知道本節學習主題是探究歌唱的發聲與氣息,隨后引導學生在歌唱實踐中總結出歌唱呼吸的四種具體方法,實踐證明,學生歌唱技巧方法掌握情況很好,教學效率很高。
四、“情境賞析法”可畫龍點睛、啟迪智慧
隨著現代計算機、多媒體等教學設備應用于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了充分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保障教學質量,相關教師需要借助多媒體等教學設備的應用,全面收集教學內容有關的教學資源,創建相應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主動融入其中。比如,學習《亞洲音樂之旅》一節時,給學生播放一部印度電影片段,其中配樂是典型的印度音樂風格,先創設情境,學生觀看前提出相關問題,學生在用心思考中觀看。之后,學生異口同聲地說出印度音樂“神秘”的風格特點,為后面的學習環節打下良好的基礎,提高了整節課的學習效率。聆聽在音樂課中必不可少,在聽樂曲、歌曲的音樂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欲。比如,學習《新音樂歌聲初放》一節時,以一首學生最喜歡的校園歌曲《少年》聆聽導入,讓學生聽后說出此歌是哪一類歌曲,此時學生會積極地參與聆聽,不由自主學唱起來,在他們興趣最濃時,引出學堂樂歌的相關知識點,學生立刻明白當時的學堂樂歌就是現在的校園歌曲,這樣學生接受快,學習效率高。
五、借助“提問法”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
相比于初中生,高中生依舊存在較強的好奇心。在學習中遇到疑問時,往往會產生很強的求知欲望,此時,他們會積極思考,千方百計地去探索其中的奧妙,教師導入新課時,可根據教學內容設置一些引發學生好奇心,主動去探索的問題,如學習歐洲民間音樂中歌聲一節時,先設疑提問:將要聽的歌曲是哪一種類型?此歌用哪一種唱法演唱的?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民歌《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解決以上問題時,可以先引出四種唱法:原生態唱法、民族唱法、美聲唱法、通俗唱法,再拓展到歐洲民間有哪些唱法,這將是本節要討論的問題,對比式學習歐洲民間的三種唱法:歐亞唱法、美聲唱法、約德爾唱法。在不斷探究中總結出三種唱法的不同唱法特點,教學內容就會印象更深刻。
六、“朗讀朗誦歌詞法”在音樂教學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唱歌不僅需要科學的發聲方法與控制氣息的技巧來完成,還需要借助語言來表達歌詞內涵。因此,咬字、吐字很重要,可以先讓學生朗誦歌詞,讀準的基礎上,再去唱。如學習歌唱的咬字吐字一節時,歌曲《踏雪尋梅》演唱之前,先讓學生朗讀歌詞,尤其歌詞中的開口音“朗”“香”“氧”等押韻的字,更強調字正腔圓。當學生讀準后,再朗誦,最后融入歌唱時,學生演唱的效果明顯有所提高。
七、“對比式節奏互動實踐法”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在視唱教學或鼓樂節奏訓練時,往往會涉及各種不同節奏型的訓練,我們可在學習中應用“對比式節奏互動實踐法”,幫助學生掌握學習要點,掌握鼓樂的特色節奏型。如學習中國民間器樂中絳州鼓樂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訓練基本的五種鑼鼓點節奏;在非洲音樂學習中,進行單線型節奏、多線型節奏、節奏錯位練習等,應用對比式節奏互動實踐練習,即“唱”“讀”“拍”,或“敲擊”節奏的方法,使學生能夠準確地掌握一些基本節奏或附點節奏等,從而在實踐操作中,快速掌握一些鼓點節奏。總之,音樂是一門綜合性藝術,也是情感的藝術,音樂教學法需不斷地探究,才能提高音樂教學效率。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由此表明,在現代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情感因素發揮著關鍵核心的作用,相關教師需要充分掌控情感因素方面的教學,結合相應的教學技術與設備,為學生創建出優質的學習環境與氛圍,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充分感受不同的情境,使學生的情感能夠更好更快地融入課堂,從而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就等于完成教學任務的一半。我雖擔任學校工作多,但教學的快樂從不少,因為一直在鉆研探索中,投入情感去教學,以情動人,把繁重的工作和生活的苦,當成一種快樂的享受,投入情感和學生一起去體驗學習音樂的快樂,共同享受多樣的教法激趣教學帶給我們的身心愉悅,不斷接受音樂美的熏陶,拓寬音樂藝術視野,提高綜合審美能力,提高音樂學科素養,進而完善人格。
八、結語
高中音樂鑒賞與歌唱,作為綜合性藝術,其教法也應有針對性,不同內容有不同的教法,學生將會更感興趣,教學才能取得實效,我在二十多年音樂教學實踐中,將以上七種教學法滲透到自己的音樂教學課堂,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并與同行相互交流學習,為我國音樂教育事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作者:駱曉玲 單位:甘肅省天水市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