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有效互動,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音樂課程的學習對于培養學生審美意識、思想情感的形成有著積極影響,具有靈感來源廣泛、富有激情的特點。小學是學生學習和感受音樂的黃金時期,課堂教學中的有效互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從而有效提高音樂教學質量。本文對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有效互動進行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有效互動
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是國內外許多教育專家支持的先進理論?;邮浇虒W作為體驗式教學中的一個有效環節,正是從音樂教育的本能出發,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主體作用,給予學生更多的想象空間,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教師要通過充分備課、多媒體應用等加強有效互動,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音樂學習氛圍,提高音樂教學效果。
一、有效互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活躍課堂氛圍,增進師生感情。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學生自身的差異性需要教師對課堂教學組織有著高超的掌控能力,課堂氛圍的好壞能夠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學生在消極的課堂氛圍中會產生焦慮、壓抑的情緒,使得學生的注意力難以集中。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能夠充分活躍課堂氛圍,教師可以通過肢體語言、眼神、提問等互動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在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同時有效的課堂互動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觀察和了解學生的情緒反應,并及時給予反饋,從而增進師生感情,促進師生交流。
(二)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泰戈爾對音樂有過一句名言:“不要試圖填滿生命的空白,因為音樂就在那空白的深處。”音樂就像一張白紙,你在上面畫上什么它就是什么,就像一千個人讀《哈姆雷特》就會有一千種理解一樣,音樂可以給人極大的想象空間,有效互動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給予學生充足的思維拓展空間,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二、當前小學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當前我國小學音樂教學大多仍然像傳統的教學模式一樣,成為教師的“一言堂”,教師占據完全的主導地位,給予學生整理過渡的時間較少。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是課堂中的唯一主體,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且多數小學音樂教師的教學方式僅僅是讓學生先聽一遍要學習的歌曲,然后跟隨錄音機一句一句地跟唱,使得課堂枯燥單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會逐漸降低,對學生的音樂學習效果產生不利影響。
(二)音樂課程處于邊緣化。雖然我國已經提倡和實施素質教育改革,但中高考制度仍然是學生不斷“晉級”的必經之路,應試教育的深刻影響依然存在,學習成績仍然是評價學生的主要指標,學校、教師和家長都認為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更加重要,因此大多數小學中的音樂課程就如同體育課一般處于邊緣化,經常會出現音樂課被數學、語文等課程占用的情況,學生也只能被動地接受老師的安排。
(三)教學模式有待創新。大多數小學音樂教師的教學方式就是先讓學生跟著教師學唱,然后跟著錄音機學唱加深記憶,再進行集體合唱、小組唱、個人抽查等,表面上看來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但實際上并沒有給予學生太多自由發揮的空間,教學模式缺乏創新,忽視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并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
(四)缺乏正確的教育理念作為指導。受到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我國的音樂教育更多地注重學生對于音樂技能的掌握,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的小學音樂教育大多數是學生只要能簡單地跟唱,完成教學進度就可以了,而不是重視音樂對于洗滌學生的內心、提高學生創造力的作用,教師往往是照本宣科地教授和講解音樂知識,忽視了音樂中蘊含的最本質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使得學生對音樂的意義認知不夠深刻,達不到音樂教學的根本目標,阻礙了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三、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有效互動策略
(一)做好充分的備課。課前備課是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首先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進行教學環節設計,深入理解音樂教育的審美性、實踐性和情境性。音樂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審美教育,以審美為核心,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并形成審美情操。小學生對于美的認知是最為單純的,審美教育是音樂審美過程中情感培養的重要目標。另外,教學中要對音樂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內容延伸,融入音樂背后的含義,讓學生在欣賞音樂、提高音樂技巧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創造和諧的學習環境。一個和諧的學習環境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極大的情感滿足,促進師生情感交互的實現。首先,音樂教育的內容可以來自生活,互動的環節也可以幫助學生打開視野、感受生活,鼓勵他們體驗音樂學習中美的情境感受。其次,要關注全體學生,擴大教學互動范圍,教學中將班級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注意在互動環節設計時照顧到自信差、樂感弱的同學,并根據每個小組不同的學習情況設置不同的學習任務、歌唱任務,使得小組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在適當的壓力下提高課堂參與的主觀能動性,同時通過小組合作使得學生能夠相互理解,教師在其中起到一個引導作用,及時協調小組關系并答疑解惑,從而更有效地幫助學生消除負面情緒,增進師生情感交流。
(三)適當加入圖片、動畫,幫助小學生加深理解。如果音樂教學只有CD音樂、音符和歌詞,會使得音樂教學顯得枯燥乏味,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音樂教學中引入自媒體,通過多媒體強大的信息庫能夠幫助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插入圖片、影像資料等,甚至可以添加一些學生的個人體驗。音樂課堂中運用體態律動,用身體動作和音樂符號相結合,鍛煉學生的多方位感知能力。體感律動的肢體語言是一種積極主動的自我展示,原地動作和空間動作都是學習與音樂的互動,讓他們在感受音樂的同時獲得個人情感的認可與滿足,加強身心共同體驗,在情境中對于自然的美和音樂的美有直觀的認識,使得音樂教學更具有畫面感,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歌曲中蘊含的情感、思想等,以將獲取的音樂知識轉化為音樂能力。
(四)建立良性的自媒體音樂信息傳播互動平臺。隨著自媒體的不斷普及,人們的交往大多移向了虛擬平臺,如微博、微信等,在網絡中交流能夠避免面對面的尷尬,避免了說錯話之后的矛盾,但這樣過度自由的虛擬網絡環境,容易使得網絡成為發泄、指責甚至是犯罪的平臺。小學生正處在一個好奇、模仿的階段,音樂教師引入自媒體時要注意不要讓學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擾,教師可以通過自媒體平臺與學生建立良性的信息共享交流平臺,與學生分享音樂知識和課程,將音樂課堂延伸到課外,同時,引導學生形成網絡道德意識,與教師進行良性互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四、結語
隨著各種電子設備的應用,學生在手機和平板電腦及其他學習用具及玩具中,都有了更多學習音樂的機會。在音樂課的教學中要尊重和理解學生個體的差異,也是加強音樂課堂有效互動、提高教學效果的必然措施。小學音樂教師應該重視課堂中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建立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平臺,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為學生營造一個更好的音樂學習氛圍,同時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穿插師生互動,更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從而提高音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尤利波.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音樂課中的應用研究[D].渤海大學,2019,(6).
[2]孫冬英.小學音樂教學中互動教學法的有效運用分析[J].青春歲月,2017,(9):231-231.
[3]陸光萍.小學音樂課堂師生有效互動的策略研究[J].魅力中國,2017,(13):52.
[4]李海鳥.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互動意識的培養策略[J].小學時代(奧妙),2018,(11):64.
[5]田云俠.探討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互動意識的培養[J].赤子,2019,(17):199.
作者:劉梅 單位:徐州市銅山區銅山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