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音樂教學如何傳承我國傳統文化,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包括茶文化在內的我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極為豐富的音樂文化基因,因此從音樂教學角度去傳承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當前音樂教學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可以從三方面透視:一是經濟全球化時代音樂藝術的民族性成為一種內在的重要品質;二是文化自信的形成需要教育環節的深度嵌入;三是音樂教學變革的生活化趨勢需要我們挖掘“本土優秀傳統文化”。以采茶歌為視角探索音樂教學傳承傳統文化可以嘗試基于采茶歌的音樂通識教育策略、基于采茶歌審美意象的音樂藝術美學教學策略、基于采茶歌文化節的生活化音樂教學策略。
關鍵詞:采茶歌;音樂教學;傳承傳統文化;茶文化;教育創新
大體上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西方學術界提出的“后現代”概念開始成為人們區分文化年代的一個最新詞匯,形成了“傳統性”、“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的基本文化界別框架。我國茶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奇葩”,歷經了現代性并在當前呈現出了一些后現代性特點,茶文化的表現形式、適用范圍等等具有了更為多元化的形式。整體上來看,我國茶文化的生命活力借助于根植于人們日常生活的優勢從來沒有在傳統性、現代性、后現代性的文化傳承中發生過斷層現象,茶藝、茶道、茶文學作品、茶禮等諸種茶文化形式都得到了很好的傳承,這種傳承無論是基于文字載體還是基于社會習俗抑或其他形式都向后現代性傳遞出了一種極強的文化模因。
1當前音樂教學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
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音樂教學的基本職能屬于“德智體美勞”中的“美育”,無論它作為一種專業性的教學還是作為一種通識性的教學,所承擔的教育職能都是滿足人的藝術審美需求。包括茶文化在內的我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極為豐富的音樂文化基因,因此從音樂教學角度去傳承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
1.1經濟全球化時代音樂藝術的民族性成為一種內在的重要品質
在當前經濟全球化時代,音樂藝術作為一種上層建筑越來越呈現出“回歸民族性”的趨勢,出現這種趨勢一方面是由于后現代主義條件下各民族對自我文化自信反思的產物,另一方面也是音樂藝術向傳統西方現代性藝術權威實施個性化、叛逆化的必然邏輯。對我們的音樂藝術教學來講,本民族的優秀音樂思想、音樂藝術作品、音樂藝術風格等需要當代教學過程的發掘和傳承,它們作為我們當前弘揚民族音樂的一種寶貴知識資源,只有全面地站立在這個“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更好地形成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音樂藝術風尚。
1.2文化自信的形成需要教育環節的深度嵌入
在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展開的過程中,在精神文化上自信是一種寶貴的民族氣質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向深入的一種內在精神品格。關于文化自信,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傳統和內在價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對自身文化發展進程和生命力的堅定信念”。面對西方現代性文化霸權的強勢話語權,只有從我們自身的文化自信上做足文章才能更好地為提升我們的文化軟實力、提高我們的國際話語權提供文化積淀。音樂藝術教育作為一種重要的知識社會化方式,承擔著文化自信的社會傳播任務,從這個環節入手加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有助于文化自信的社會心理的形成。
1.3音樂教學變革的生活化趨勢需要我們挖掘
“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近幾年來隨著諸如“內涵式發展”、“核心素養”、“以學養人”、“立德樹人”等教育觀念的興起,一種被稱為“生活化教育”的理論也隨之誕生了。對于音樂教學來講,一方面音樂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另一個方面它的教學實踐也必須根植于現實的生活、具體的生活、歷史的生活等具體情境中展開。在傳統的應試教育、外延式教育模式下,我們的教育主體更多地重視課堂、校園等非生活化教育方式,但是隨著教育的內涵式轉向,積極地從傳統文化、現實生活等角度實施音樂藝術教育就成為一種新的風尚。
2以采茶歌為視角探索音樂教學傳承傳統文化的幾個策略
采茶歌,指的是一種古代勞動者在茶園采茶勞作等過程中形成的民歌,與這一概念相近的還有“采茶曲”、“采茶戲”、“茶曲”等。采茶歌的內容主要為茶文化民俗故事、茶鄉生活故事等,通過相對質樸、簡單的山間小調進行表達,它作為一種民族音樂、民間音樂藝術、地域音樂藝術,歷經千年而不衰絕,展示出了一種鮮活的生命力。從采茶歌這種綿延不絕的生命力出發,我們當代的音樂教學傳承傳統文化可以學習這樣幾個方面的內容:
2.1基于采茶歌的音樂通識教育策略
我國傳統文化不是一種外在強制的文化,而是具有倫理自覺屬性的文化,因此弘揚傳統文化首先不是一種單向灌輸的過程,這一點對于音樂教育來講尤其顯得重要。在當代音樂藝術教育過程中,長期以來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重理論灌輸、重應試指導、重課本知識,輕實踐自覺、輕素質提升、輕綜合知識的滋養等,因此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嘗試將采茶歌這種藝術形式及其相關的茶文化背景知識以通識教育課程的方式嵌入到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選擇不同地域、不同風格、不同類型的采茶歌及其背景知識作為拓展自己音樂素養的教學資源,在這種通識教育、博雅教育的氛圍中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2.2基于采茶歌審美意象的音樂藝術美學教學策略
我國傳統文化對于藝術的審美觀念是傳統文化最為隱晦也是最為率真、最能體現出文化品格和國民性格的一種文化存在。在當代音樂藝術教育的過程中,傳承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傳承其審美觀念和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是將中國傳統文化那種“淡然寧靜”、“天人合一”的審美觀念與當代文化實現有機融合的過程。采茶歌作為一種傳統性的藝術形式,將我國傳統農耕社會中勞動者那種“與人和諧”、“天人合一”、“熱愛勞動”、“勤勞樸實”的審美價值進行了真實的呈現。因此在開展相關的音樂藝術教學時,尤其要注重繼承這種重要的審美價值,塑造學生熱愛勞動、熱愛鄉土、熱愛傳統的價值觀念。
2.3基于采茶歌文化節的生活化音樂教學策略
上文提到的生活化教育理念認為,在現代社會教育作為一種分工出來的專門知識實踐,走“學院派”道路和應試化道路不是問題,但是在對待教育和生活的互動關系方面應該積極地向生活靠攏、向現實靠攏、向社會需求靠攏,而不是孤立地為了教育而教育,這一點對于當前我國教育的供給側改革來講尤其重要。我們看到,采茶歌這種傳統文化的傳承主要并不是依靠現代意義上的學校教育完成的,而是主要依靠口口相傳的勞動實踐和生活實踐。因此,基于這種生活化教育的理念,我們未來的音樂藝術教育創新尤其是專業性較強的音樂藝術教育,需要積極地回到生活實踐中去,從社會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活力出發探索傳承傳統文化。具體到采茶歌領域,可以借助于采茶歌文化節或者類似的文化節,嵌入其中以合適的生活音樂教學策略,鼓勵教師、學生將此種社會實踐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傳承文化的社會責任感。
2.4以采茶歌為載體的茶藝術進校園策略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采用“集成性”的文化教育產品組合是當前教育創新的一個重要方向,它所回應的是學生的綜合素養追求。有鑒于對“高雅藝術進校園”的成功實踐,我們建議在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可以借助于“采茶歌”這種平易近人、內嵌于生活的藝術形式將茶藝術帶進校園,通過吸引學生積極學習茶道、欣賞茶畫等進程,培養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
3結語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比較具有代表性和社會性、群眾性基礎的一種文化存在,并且也是當前在國際社會上比較能夠代表中國文化的符號體系。采茶歌憑借其藝術活力和實踐活力,經歷了千余年的發展而從未斷絕,本質上看來還是一種“生活化”的基因在維系著。當代的音樂藝術教育作為一種專門的藝術實踐和知識社會化方式,未來的創新和發展可以從采茶歌這種藝術形式的發展中吸收到諸多有益的經驗。在當前這樣一個后現代傾向較為明顯的文化氛圍下,包括采茶歌在內的藝術形式只有充分地傳承好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形塑中國文化的歷史魅力和藝術品格。當我們的音樂藝術面對西方舶來品的沖擊時,也只有積極地回歸傳統、立足當代才能形成更好的中國現代文化。
參考文獻
[1]路琦.傳承與發展———關于傳統文化遺產“吟誦音樂”的幾點思考[J].藝術百家,2008(a1):244-246.
[2]劉麗杉.高校音樂教育在傳統民間音樂傳承中的結構性主體研究[J].大舞臺,2015(9):176-177.
[3]云杉.文化自信:傳承、開放與超越[J].理論學習,2010(10):4-7.
[4]曾竹娥.淺議音樂教學的生活化取向———以贛南采茶戲教學為例[J].群文天地,2012(21):203-203.
[5]韓征.茶文化對鋼琴教學提升學生藝術素養的思路[J].福建茶葉,2016(5):274-275.
作者:許達之 單位:瀘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