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英語口語認知語言學啟示,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深入探討第二語言的習得過程,從中得出對英語口語教學的一些啟示。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工具,最主要的用途就是架起溝通的橋梁,讓不同文化的人們可以實現無障礙交流。因此,培養學生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是英語教學的重中之重。但事實上,很多學生經過十幾年的學習,雖然掌握了很多的語言知識點,但實際的語言運用能力卻較為薄弱。認知語言學是認知學與語言學結合而成的新興學科。本文根據認知語言學的理論來探討如何提高英語口語教學。
一、認知心理學理論
認知心理學理論認為人們運用一項技能時,要同時處理各種信息。但由于人腦在一具體時刻處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如果對一些信息的處理不夠熟悉,就會導致整項技能的運行受挫。因此,學習一項技能就要通過大量的實踐,增加各個環節的熟練程度,從而使各環節協調運行。語言與其他知識技能一樣,同屬于人類知識的范疇,因此二語習得過程同樣也可由認知心理學理論來解釋。語言學習者如何掌握新的語言信息,理論界有兩種描述:一是控制處理與自動處理;二是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
(一)控制處理與自動處理
信息處理模式認為人在處理信息時,受兩種因素影響:一是人給予一項任務的注意力;二是處理信息的熟練程度。McLaughlin區分了兩種信息處理方式:(1)自動處理,通過大量的實踐形成,信息的處理幾乎不需要注意力;(2)控制處理,信息的處理需要使用較大的注意力資源,而且相對較慢,但可以向自動處理轉化。控制處理只能短暫激活記憶中選擇出來的信息節點,通過不斷練習,控制處理轉變成自動處理,這時自動化的技能程序才能被儲存在長期記憶中。當環境需要提取他們時,人們無需注意力的參與很容易就能把它們提取出來。McLaughlin認為,一旦習得這種自動化的技能,它就很難消失或被改變。第二語言的學習就是不斷地練習,由控制過程向自動化過程轉變。Brown試圖把McLaughlin控制處理、自動處理和注意力這一模式應用于解釋二語習得的諸多方面.Brown將這些最小的基本單位描述為人們對語言形式(語法、語音、語言規則等)的處理和注意,并認為兒童二語習得完全是由集中于語言形式上的外圍,即無意識的注意(基本單位C和D)構成。而多數成年二語習得者在課堂內的語言形式學習需要經過基本單位A與B和C的組合后,再過渡到D。因此,語言學習的過程就是使大量的控制處理向自動處理轉化的過程。
(二)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
Anderson指出陳述性知識是“知道是什么”,具體形式如單詞、事實、規則、一系列時間的記憶等,可以陳述出來。程序性知識是“知道怎么樣”,屬于潛意識范疇,能積極地促進以陳述的方式儲存的數據與事實進行重組。根據Anderson的理論,可以將語言學習過程分為三個階段。(1)認知階段:語言學習者參與有意識的活動,獲得的知識在本質上是典型的陳述性知識。(2)聯結階段:人腦努力編輯加工陳述性知識,使之逐漸程序化。(3)自動階段:語言學習者的表現依賴于潛意識,完全或更加自動化。Anderson認為一語習得與二語習得的差別之一就是語言學習者所達到的學習階段不同。一語習得者達到的是自動化階段,而二語習得者一般只達到聯結階段。雖然一些二語習得者經過練習習得了很高程度的程序性知識,但他們并沒有完全達到自動化階段。如果第二語言教學中只是把有關的語言規則,即陳述性知識,告訴學生,并不算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因為第二語言習得的關鍵往往還在于如何訓練和培養程序性知識。口頭表達的過程就是說話者運用背景知識和語言知識向聽話者提供有意義的信息的過程。通常情況下,說話者說話時幾乎沒有準備的時間,說話者必須在有限的時間里決定說什么、怎么說,這一切是在潛意識里進行的。如果說話者不能迅速做出反應,即使已掌握了大量陳述性知識,整個交流也無法順利進行。因此,培養口語能力不能只停留在陳述性知識的層面,而應更多地使陳述性知識逐漸程序化。因為程序性知識可以直接操作執行,不需要解釋和思考,即不再需要從記憶中提取有關陳述性知識,記憶的負擔減輕了,操作也就熟練了。
二、認知心理學理論對口語教學的啟示
認知心理學理論充分肯定了語言學習者大腦內部處理語言的積極作用,有力地說明了二語習得是學習者逐步提高信息處理能力的過程。這種闡釋也同樣對口語教學有所啟示。
(一)盡可能多地創造學生進行口語表達的機會
認知心理學理論揭示了提供足夠練習機會的重要性。語言知識的自動化與程序化要求語言學習者必須通過大量實踐,逐漸使控制處理向自動處理轉化,陳述性知識向程序性知識轉化。因此,要改變傳統英語口語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和語法講授為重點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組織多種多樣的活動,讓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的方式參與,盡可能多地增加口語表達的機會,通過大量的口語實踐,逐步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
(二)采用任務型教學法
在口語教學中,教師應聯系課文,設計一些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活動,創造相對真實的語言環境,如描述某個生活經歷、旅行活動或興趣愛好,提出某種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法等。在實施過程中,要以學生為活動中心,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語言知識,而是把已學得的陳述性知識轉化為程序性知識,用于實際交流,主動地開動腦筋,積極參與各項活動,大大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潛能,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
(三)在口語教學中加強語塊運用
語塊是英語中一種特殊的多詞詞匯現象,介于傳統的語法和詞匯之間,通常是固定或半固定、模式化了的塊狀結構,是以整體形式習得并長期保存在記憶中的范例,在使用時直接提取、無需語法生成和分析。如在表達意思“信不信由你,他的夢想成真了。”如果學生每個單詞單獨表達,必然會反復加工思考,延長句子生成時間。但如果學生記憶中已經有了Believeitornot/cometrue等語塊的存儲,在使用時直接提取,那必然會提高語言學習的自動化程度,縮短句子生成時間,提高交流效率。
三、結語
認知語言學與英語口語教學關系密切,它為英語口語教學提供了一個新的理論視角。廣大教師應多從學生的心理認知方面思考,提出促進學生實際運用語言能力的方法,為大學英語口語教學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魏笑可 單位:許昌電氣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