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英語教育策略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英語教育的意義
隨著與外國交往的增多,外語教學逐漸受到重視。然而,英語教育從未像現在這樣受到教育部門、廣大教師與學生、英語學習者乃至家長如此深切的關注。然而,現有的英語教育研究只局限于學校的具體教學方法。拿中小學的學校教育為例,沒有出現中小學英語教育策略的研究。但針對中小學英語具體的教學法的研究還不少。高中階段英語教育的研究也局限于理念的研究和具體的教學法的探討。成人英語教育也局限于方法、措施,而非策略的提出。因此有必要從英語教育的高度出發,研究教育者應具有的教學策略及學習者應有的學習策略。
二、英語教育的策略
1.創設情景。情境教學是教學中一種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教學手段。具體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創設或營造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在愉快的教學氛圍中迅速接受新知識,達到在情境中學習的最終目的特殊過程。這種教學策略可以將知識融入靈活生動的情境之中,可以引發學生的濃厚興趣和求知欲,從而做到樂學與好學。情境教學可以讓學生始終處于一種愉快的學習氛圍的同時,還可以促使學生始終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以便激發學生學習情緒和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思維并開發學生的智力,是提高英語教學實效的一種重要策略。
(1)模擬環境。
對于多數學生,尤其是中小學生來說,對于身邊的事物他們總是喜歡看看、摸摸,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而情境教學正是順應兒童的這種天性,引導學生去逐步認識他們所想了解的這個真實世界,滿足他們的求知欲。同時,學生對所見到的、經歷過的事物常常懷有親切感,這種親切的生活經驗恰恰為他們提供了學習新知識的依托,也成為情境教學實施的有效憑借。鑒于此,英語教師可以帶學生到野外去觀察體驗大自然,學生可以在大自然廣闊的天地間增長知識,開啟智慧,陶冶道德品質和審美情趣。但由于種種原因和限制,很多時候可能不便于野外觀察,因此我們可以采用模仿真實情境的做法——模擬異域。通過營造、模擬和假想我們處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從而縮短學生與教材的距離,加深體驗,激發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通過對環境的模擬和想象加深學生對教材中知識的體驗,因為“教”是為了“學”,模擬異域的策略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位置,讓學生在優化的環境中通過活動學習知識,同時鍛煉空間形象力。
(2)扮演角色。
“教”最終是為了“學”——這似乎已經得到所有業內人士的認同。在課程上,讓學生擔當并扮演教材中一些角色,學生就會在所扮演角色意識的驅動下,帶著強烈的感情色彩,從而更投入角色,同時會經歷角色的思維和所有活動,從而由教育教學中的“被動的接受者”一躍成為“主動建構者”。與此同時,表演不只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更深層次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確教材內容,理解教材語言,最終熟練地運用;在擁有感知和記憶的同時也擁有想象和思維的活動。心理學已經證明學習中各種感官的充分調動才能收獲最好的教學效果。作為英語教師,可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準備一些角色的頭飾,讓同學們戴著這些象征身份的頭飾盡情表演,讓學生把課文中的對話或故事表演出來,可以用自己的話來表達,這樣在表演的同時既體驗了角色的特征,又復述了課文內容。可謂一石二鳥。當然,除此之外,教師本身也可以多設計一些有課文有關的對話,在其中設置一些名言警句,分配角色讓學生扮演等等。我國現代一位著名的語言教育家曾說過:“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成功的關鍵是要在課堂上創設一種另學生置身其中、流連忘返的情境,使學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覺中隨課文內容的波瀾起伏而流動,產生一種欲罷不能的濃烈興致。”因此,英語教師要努力營造諸如此類的教學情境,寓教于樂,圓滿完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達到一節課的教學目標。
(3)人機對話。
所謂媒體,意思是載有信息的物體,或儲存信息和傳遞信息的工具,主要有報紙、書刊、廣播、電影、電視、計算機等。而教學媒體就是載有教學信息的物體,儲存和傳遞教學信息的工具。一般分為兩類:傳統的和現代的。前者主要是指教科書、模型、黑板等;后者主要有幻燈、投影、錄音、計算機等。而我們今天主要探討的“人機對話”就是現代教學媒體的一種特殊運用形式。現代教學媒體的最大特點就是可以長期貯存教學資料,供師生在任何時候檢索;可以記錄學生的表現和反應,進行綜合分析,并對教和學提供具體指導意見;還可以給學生自主學習提供良好條件,通過人機對話使學生按照自己實際水平進行學習;另外,還可以進行遠程交互式學習實現資源共享。現代教學媒體還有強大的功能,如再現功能、集成功能、交互功能、擴充功能、虛擬功能等。同時,現代教學媒體還有提高教學質量、增進教學效率和擴大教學規模的作用。在互聯網運用日漸成熟的今天,我們英語教育領域也應當引入對互聯網的運用。總之,多媒體教學的出現,使聲音、圖畫和文字都融為一體,甚至加入flash動畫,這就具備了充分調動學生感官的可能性,也為成功的教學提供了可能。例如,假設是小學三年級的英語老師在講“whatisit?”這一課時,電腦會為學生提供許多真實可感的圖片,書包、鉛筆盒、鋼筆等等名詞對應的映入眼簾,并且相應的顯示出背書包用“carry”、打開書用“open”,等等。這些都會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深刻映像,隨著出現頻率的增多,學生就達到了輕松掌握的目的。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也曾指出,成功的外語教學應當在課堂中營造更多情境,讓學生有更多平臺運用已學到的語言知識。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可以使教學內容化繁為簡,更加形象具體。實踐證明,情境教學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給英語教學注入了新鮮血液。因此,在英語教學課堂中,根據不同類型和層次學生的需求創設一定的情境使學生敢于開口說英語,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提高英語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的同時增強自我表達能力和對語言的感性認識。情境教學的策略不僅有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可以打破我國現行教育體制中英語教學普遍呆板、僵化的現狀。
2.學用相長。
古有“教學相長”,今有“學用相長”,每次看到“學用相長”這個詞時,我不由的想起了教育史上關于“知行關系”的討論。如果我們把“學”看作是“知”,把“用”看成是“行”的話,那么從一定程度上來講,探討“學用相長”也就是探討“知行關系”。作為一名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白“實踐出真知”“處處留心皆學問”,要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向實踐學習。要把這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在學習過程中,帶著問題學,把所學的知識靈活地運用;有不明白的就要主動詢問,多分析、勤總結,形成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的良性循環,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和能力。
(1)引導英語環境。
小學英語教材中絕大多數都是從“Whatisit?”、“Nicetomeetyou”開始,老師要教給學生的不僅是內容本身,還有語言中包含的文化和風俗,以使學生增強對英語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在教材中,應更多地展現有關異國歷史、地方美食、傳統節日、文化習俗等方面的內容,使學生融入真正地道的英語環境中。英語是種語言,語言本身涉略的范疇就是很寬泛的,因此,在教英語的同時,教師可以適當的與其他學科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
(2)實踐英語環境。
眾所周知,英語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這也是周所周知的事。這就意味著學生學習的知識要經得起實踐的考驗。因此,作為老師可以嘗試結合教材內容,通過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讓學生學會表達。如“Mynameis…….”、“I'mfromChina.”、“Iamactive.”、“IlikesearchingontheInternet.”另外,可以進行拓展。如,讓學生帶著自己好朋友的照片來學習“friends”,這樣一來學生就很愿意主動學習與表達,并積極參與到交流中。“Thisismyfather.Heisacook.HelikeswatchingTV.”“Thisismymother.Sheisateacher.”這樣就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結語
綜上,教師在平時教學中給學生貫徹學以至用學用相長的思想,不僅有利于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提高實踐活動的科學性。讓學生感受和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才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品嘗到理論指導實際、實際促進理論的樂趣。
作者;趙梓瑜 張威 單位:長春師范大學外語學院2014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