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英語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比較分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概述、梳理英語教育專業的相關研究。選取三所外語院校作為研究對象,基于英語教育專業學生的培養方案,通過文獻分析和數據統計,對三所外語院校英語教育專業課程設置進行比較分析,并提出通識教育課程中增設漢語語言和文化課程;整合相關語言技能課程,增加學術寫作課時;增加教師教育課程的課時,提供教學實踐課程;豐富實踐教學環節,適當延長實習時間等建議。
【關鍵詞】英語教育;課程設置;外語院校
引言
英語教育指的是英語作為外語的英語學科教育學,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英語教育專業已經成為一個專門服務于英語教師教育的獨立學科(胡銀萍2016)。我國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基礎階段的英語教育,且英語教育專業一直承擔著培養英語教師的責任,因此英語教育專業本科生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培養方式逐漸受到英語學界的廣泛關注。英語教育專業通過“英語+教育”的模式培養具有扎實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擁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的合格外語教育人才。本科學校建設英語教育專業,能夠推進教師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一體化,促進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高中小學英語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提升英語教師隊伍的質量。
一、相關研究綜述
英語教育專業在國外又稱TESL、TESOL、ELT、TEFL、EE,美國有200多所院校開設了英語教育專業(李輝2011)。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體現,是實現人才培養的根本途徑,也是高等學校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關系著培養未來英語教師的目標能否實現。在提高英語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方面,課程設置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關于英語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季舒鴻(2012)提出了英語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基本原則,分別是思想性、實踐性、師范性和學術性;劉蘊秋和鄒為誠(2012)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分析了教育見習課程對英語專業師范生的教育理念、專業素養和職業需求的影響;陳衛安和申玉革(2014)認為運用實踐教學模式,能夠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所以英語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應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模式。英語教育專業的學生不僅要學習英語專業的所有課程,還要學習教育教學類課程。孫旭春和劉立偉(2014)對兩所地方師范院校英語專業教師教育類課程進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兩所師范大學英語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均不重視教師教育課程。李宏強(2018)研究發現西北6所高校英語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不合理,部分教師職業技能課程沒有開設,因此他提出要合理開設英語專業課程,培養高素質英語教師。現有研究主要以高職院校和地方師范院校為研究對象,針對外語院校的研究幾乎沒有;另外,以往的研究者只選擇課程類別中的一個方面進行研究,對課程設置的全面研究較少。外語院校開設英語教育專業,旨在打造具有外語院校特色的英語學科教學和英語師范教育專業。本研究選取三所重點外語院校為研究對象,從課程設置的現狀入手,具體分析課時學分、課程組織和課程內容,并針對現有的問題提出建議。
二、課程設置分析
筆者通過登陸三所外語院校的學校官網主頁,查看公布在網站上的最新培養方案,并將所搜集到的信息進行整理。三所外語院校的課程設置如下表所示:為了便于分析統計,筆者將英語教育專業課程大致分為四類: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專業課程、教師教育課程、相關專業選修課程、實踐課程。從上表可以看出,三所外語院校的課程比例各異,學分要求也不盡相同。通識教育課程主要包括三大領域,分別是人文教育、社會科學教育和自然科學教育。以上三所外語院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的比例占總學時的30%左右,僅次于學科專業課程的學時。通識教育課程的目標是培養現代社會需要的“全人”,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劉暉、蘭應飛2016)。三所外語院校提供的通識教育課程大體相同,但在大連外國語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設置中,明確規定現代漢語、漢語寫作、中國文化為必修課,而其他兩所院校并沒有明確規定。在大多數高校中,英語專業忽視漢語學習的現象非常普遍。學習漢語能夠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精神內涵,然而相關漢語課程的開設情況不容樂觀。學科專業課程設置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技能,使學生具備系統的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三所外語院校均設置了豐富的學科專業課程,這些課程主要分為基本技能課程、語言文化課程及學術寫作課程。三所外語院校的學科專業課程占總課時的比例最高,大連外國語大學和西安外國語大學均超過了40%。在英語基本技能課程設置方面,大連外國語大學和西安外國語大學的課程數量超過了20門,如在西安外國語大學的課程設置中,閱讀課被分為閱讀Ⅰ、閱讀Ⅱ、閱讀Ⅲ、閱讀Ⅳ,口語課被分為口語Ⅰ、口語Ⅱ、口語Ⅲ,語言技能課程劃分過于詳細等,因而學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學習這些技能課程,嚴重影響了其他課程的學習。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專業技能課程僅有十幾門,把說、聽整合成一門課程,開設了英語視聽說課程,這一做法不僅節約了學生的時間,而且能夠有效提高綜合運用語言的技能。雖然三所外語院校均開設了學術寫作課程,但是西安外國語大學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學術寫作課程僅為1學分,開設時間只有半學期,沒有被重視,占總學時的比例太少。教師教育課程關系到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的培養,是英語教育專業學生必學的課程。筆者所指的教師教育課程均為必修課程。在課程設置方面,三所外語院校的課時比例均不到10%,其中大連外國語大學教師教育課程占總課時的4.98%,課時比例偏低,提供的課程數量平均為7門左右,且大多為理論課程,如英語教學法、教育學、心理學、課程與教學論等,實踐課程幾乎沒有。雖然相關專業選修課程包含教師教育課程,但是三所外語院校都沒有明確規定哪些課程為必選課。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課程,并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夠學習到足夠的教育教學知識。實踐課程主要包括社會實踐、畢業論文、教育見習和專業實習。三所外語院校的實踐課程課時比例相差不大。學生撰寫畢業論文,可以訓練英語語言文學研究和外語教學研究的基本學術能力。三所外語院校均規定學生需參加教學實習,如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要求學生必須完成18周的實踐教學。專業見習是從教育理論學習到教育實習之間的過渡環節。通過教師的指導,到教育機構進行觀察和分析,激發學生對教育工作的熱愛,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的能力。在三所外語院校中,只有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設置了教育見習,其他兩所院校均沒有要求。
三、結果與啟示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外語院校英語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通識教育課程中忽視漢語課程的開設;學科專業課程占用學時過多,技能課程分類過于詳細,學術論文寫作課程學時太少;教師教育課程學時比例偏少,缺乏教育實踐性課程;實踐教學環節過于單一,實踐課時少。筆者對外語院校英語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提出以下建議:
(一)通識教育課程中增設漢語語言和文化課程
雖然大多數大學開設了“大學語文”,但學習時間是一學期;有些院校甚至沒有開設漢語課程,這顯然忽視了母語學習的重要性。一名合格的英語教育專業學生,漢語和英語都應該很優秀。英語教師深厚的漢語水平和文化素養能夠增加英語課堂的魅力。所以,增設現代漢語、漢語寫作及中國文化等課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整合相關語言技能課程,增加學術寫作課時
語言教學必須遵循多種語言技能的綜合運用。在現實生活中,聽和說是同時發生的,這兩種技能應該同時學習。大多數高校雖然開設了英語口語、閱讀、聽力等課程,但由于分類過于詳細,不利于學生語言綜合技能的習得。另外,英語教育專業學生不僅要具備扎實的英語基本技能,還要具備論文寫作的基本能力。大多數高?,F有的論文寫作課程課時偏少,造成學生在寫論文的過程中困難重重,論文質量不高。增加學術寫作課時,能夠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論文寫作方法和步驟,得到初步的科學研究訓練,進而提高學術研究和外語教學的能力。
(三)增加教師教育課程的課時,提供教學實踐課程
英語教育專業學生不僅要系統掌握詞匯、語音、語法、語篇等語言知識,在聽、說、讀、寫、譯等方面有很強的綜合運用能力,還要熟悉教育教學的基本理論,具有從事英語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能力和初步經驗。教育教學知識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知識體系,僅靠幾門課程很難讓學生掌握系統的知識。因此,應該增加教學實踐課程,如微格教學、教學能力實踐、教學案例分析等,促進學生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獲得教學的初步經驗,為以后成為一名合格的英語教師打好基礎。
(四)豐富實踐教學環節,適當延長實習時間
實踐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和教學技能?,F有的實踐教學主要以實習為主,且實習時間短。建議學生至少完成十八周的實習工作,增加教學見習;要求學生在各專業課程中進行課內實踐教學,同時在英語教學法課程中進行見習,并到中小學教育機構進行實踐觀摩,加強理論聯系實際;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級各類第二課堂語言實踐活動。通過這些教學實踐活動,使學生初步掌握英語教育教學的相關知識和能力,為以后的教育工作和職后教師專業發展奠定基礎。
作者:李迪迪 單位:烏茲別克斯坦語言與文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