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中專英語教育改革思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數字成圖技術等的不斷發展,很多文字性的東西都被圖像所取代,圖像往往以簡單的形式和內容,表達豐富的內涵和情感,是新時期文化發展的一種重要趨勢。圖像時代的到來為中專英語教學帶來了新的發展思路和途徑,本文分析了目前中專英語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探究圖像時代下中專英語教育的有效發展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圖像時代;中專英語;教育改革
圖像時代的發展已然成為主流趨勢,中專英語教育要順應時展潮流,就必須進行改革,創新中專英語教育理念和方法,借助圖像時代的技術發展成果,輔助教學,實現高效的教學目標。
1.目前中專英語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教學重視度不足,教學資源不足
中專教育在我國教育領域中處于一種較低的位置,社會對于中專教育的認可度不高,這也導致中專教育自身的重視度就不夠,更不用說提升對于英語課程的教學重視度了。當前中專英語教育得不到有效重視,課程開展流于形式,實際的教學成效不高,加上中專英語教學的相關課程資源、師資水平等有限,限制了中專英語教育取得良好成效,不利于中專英語提升水平,實現發展。
1.2教學模式陳舊,學生學習興趣低下
當前,中專英語教學中,沿用的是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即教師講、學生記筆記的灌輸式教學,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都大大下降,學生缺乏對于課程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課堂上聽教師滔滔不絕的講課,常常會產生倦怠的情緒,學習效率比較低下。
1.3教學形式單一,創新教學不足
目前,中專英語教育中,采取的教學形式主要是班級授課制,過分依賴英語教師和課本,缺乏創新形式的英語教育實踐,課堂比較枯燥無味,學生提不起精神。在使用信息化技術教學方面,也缺乏實踐嘗試,沒有做到對于圖像時代相關信息化教學成果的有效使用,課程發展落后,難以實現學生英語水平的有效提升。
1.4口語教學滯后,實踐應用能力不足
目前,中專的英語教育中更多的學生學習的是一種“啞巴式”英語,學生學習英語,卻很少有說英語的機會,缺乏有效的口語實踐環境,口語教學比較滯后。要知道,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實現知識的應用,而口語教學的不足就會導致學生英語實踐應用能力得不到強化,英語學習無法發揮交際作用。
2.圖像時代下中專英語教育的有效發展途徑和方法
2.1提升重視度,優化教育資源
目前,中專學校要提升對于英語學科教學的重視度,不斷強化英語教學資源的配置,加大英語教學中的投入,不斷提升英語教師水平,促進英語教學資源不斷得到優化,積極開展英語教師培訓工作,就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心得,借助生動的教學案例分析、分享英語學科學生聽說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在聽說課的聽力文本和活動設計方面給老師們提供設計理念、設計思路和活動實施辦法,提出語言教學無需舍近求遠、舍易求難,用好、用足身邊的音像資料也是提高學生聽說能力的有效途徑。通過不斷的技能提升推進中專英語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進一步提高中專英語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
2.2強化圖像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
新時期,中專英語教育要保持與時俱進,發揚圖像時代帶來的技術成果優勢,進一步進行英語教育模式的創新,借助圖像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有效融入,提升英語教學課程的趣味性,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愛好,促進中專英語教育活動的高效開展。
2.3創新圖像教學形式,豐富圖像教學內容
當前,中專院校要結合圖像教學在教育中的實踐應用經驗,不斷豐富圖像教學在英語學科中的應用形式和范圍,豐富圖像教學內容。可以借助信息化的技術和設備,將原本枯燥無味的英語課堂變得更加生動,結合圖像的使用,開展廣告圖像英語、旅游指示圖像英語、寓言故事圖像英語等創新的英語圖像教學形式,促進中專英語教學成效的不斷提升。
2.4強化實踐教學,提升口語水平
目前,中專英語教育中,要不斷強化對于英語教學的實踐教學內容,給予學生更多的機會去實踐、應用英語,促進學生開口說英語。圖像時代,中專英語教學可以通過構建圖像英語口語陣地,開展看圖說話、看圖編故事等趣味性的圖像英語口語鍛煉活動,不斷提升學生的口語實踐應用能力。目前,中專英語教育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不利于提升中專英語的教學成效,在圖像時代背景下,中專英語要積極改革創新,利用圖像時代的成果實現英語教學的改革和創新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曉衛,孫曉梅,陳素香,李蘭華,張冬梅,房秀霞.粵東北山區中專學校英語教學的調查與研究(二)———粵東北山區中專學校英語教學改革的對策[J].職業時空,2011(07):175-177.
[2]叢平方.激發動力情意共振嘗試成功———威海市第二職業中專英語分層次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04):21-23.
[3]杜麗榮.迅速突破閱讀障礙有效提高理解能力———中專英語閱讀教學改革淺談[J].教育與職業,2000(07):25-26.
作者:丁菲菲 單位:德州機電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