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大學英語教學文化失語現象及應對策略,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研究背景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國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愈加密切。然而,許多年輕人了解西方的情人節、圣誕節等,卻對我國的七夕節、元宵節等不甚了解;在與外國人交流時知道hamburger和pizza,卻不知道如何用英語向他們介紹我國的八大菜系及南米北面等中國飲食文化。不可否認,我國在開設英語課程以來,大批的英語人才在全球化過程中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但是在當今的大學英語課堂中不會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大有人在,對中國母語文化的忽略等原因導致了“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出現。這一現象將致使中國文化在全球化過程中面臨“走不出去”的困境。加強民族傳統文化教育迫在眉睫,如何維護我們的語言文化安全值得思考。本文觀察當前英語教學中的一些問題,對中國文化失語癥原因進行分析,并對如何改善這一現象提出看法。
2中國文化失語癥及其形成原因
醫學術語失語癥(Aphasia),是一種獲得性語言障礙,指與語言功能有關的腦組織的器質性損害造成患者對人類進行交際的符號系統的理解和表達能力受損。20世紀90年代,文學評論家們開始批判西方文學思想的入侵及中國古代文學思想的流失,因此出現了“中國文學失語癥”。外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癥”由南京大學的從叢(2000)教授提出,是指在文化認知范疇上的狹隘和不足,或者是以漢語為母語的人不能用外語恰當地表達母語文化的現象,原因分析如下:
2.1英語教程厚此薄彼,過分強調目的語文化而忽略了本土文化
母語文化在雙語學習的過程中常發揮著重要作用,過分強調西方文化忽略本土文化,與外語學習的初衷相悖。我們要重視教材中西方文化對學生思想意識的影響。新視野大學英語系列教程是目前使用較為廣泛的非英語專業教材,在《大學英語》(第2版)中涉及中國文化相關內容的文章只占3.75%;視聽說教材中涉及中國文化的文章僅占15%,且無一單元是完全講述中國文化相關內容,即使與中國文化有關的內容也非出現在課文重要部分;在《大學英語》(第3版)的精讀教程中,涉及中國文化的文章僅2.5%(殷海紅,2018)。西方文化在教材中占比如此之重,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只能學習以歐美為主的西方文化,這非常不利于中國文化的發展與繼承。殷海紅(2018)基于該教材分別對學生在學習前和學習教材兩年后做了西方文化精神調查統計,其中一個問題的贊同率由開始的42.36%上升到89.43%,且其他問題的贊同率皆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由此可見西方文化的精神對學生的思想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與作用。
2.2教師忽視了對中國文化的傳播或本身沒有太高的母語文化素養
叢從(2000)指出,當下外語教學“不僅僅是語言教學,而且應該包括文化教學”。自英語學習進入課堂后,我國英語教學開始逐步由單層次英語教學向多層次英語教學轉變,目前英語教學經過多重改革已取得良好成就,然而在引入文化教學的過程中卻過于片面化,即“僅僅加強了對英語世界的物質文化、制度習俗文化和各層面精神文化內容的介紹,而對于作為交際主體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國文化之英語表達,基本上仍處于忽視狀態”(叢從,2000)。英語教材以西方文化為主,教師的教學也以西方文化為主,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或許是沒有意識到要教授學生中國文化的外語表達方式,或者意識到了但是卻沒有比較權威的資料,這也就進一步導致了外語學生在進行跨文化交流時面對中國文化“啞口無言”,而面對西方文化時“侃侃而談”。周新平(2015)相關研究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大學生對中華社會文化知識的了解以及其英語表達能力不盡人意。面對中國文化,課堂不講、老師不教、學生不會,是當下許多高校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導致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重要原因。周新平(2015)基于對高校教師有關中國文化知識的問卷調查可知:只有約1%的教師認為自己了解中國文化知識并可以用英語準確表達,其他教師均存在中國文化知識不足,外語水平不夠或無法表達涉及中國文化的的詞匯等諸多問題。
3應對策略
當下,過于關注目的語教學已經不再適應社會的實際需求,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在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應該反思自己的行為,促進學生樹立跨文化交際意識,以培養真正的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為目標,不斷弘揚與傳播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從“源頭”緩沖中國文化失語癥。根據以上原因分析,在此提出以下建議:
3.1教程編寫平衡好目的語與母語文化的比例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內容繁多,短時間內我們無法系統的培訓出大批用英文授課的中國文化教師,但我們可能在短期內編寫出高質量的教材(肖龍福、肖笛、李嵐,2010),好的教材是我們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不論是英語專業還是非英語專業英語教材的編寫過程中采用的大都是是國外原版或者在原版基礎上略作改動的資料,這是導致教程中中西方文化占比失衡的首要原因。母語文化往往會對一個學生的理解能力、想象、審美能力等產生重要影響,在英語教材的編寫過程中,要結合我們的實際生活,讓母語文化以多種形式(譬如課前導入、正文等)融入教材。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文化繁雜多樣,在進行內容的選擇時我們無法面面俱到,但一定要選擇具有經典、突出有內涵的內容。
3.2提升外語教師的文化素養與文化能力
英語教師要對自己的語言和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認同感,這樣他們才會思考作為培養英語人才的中堅力量,其自身應該具備怎樣的文化素養。英語教師可以先通過講座或進修的方式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相互學習和指導,互相促進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和表達。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時適量地向學生傳授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現象的語言技巧,為學生提供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知識的機會,還要根據學生的反饋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拓展自己的知識面。
3.3英語教師提升文化敏感度和文化意識以及文化分析對比能力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之路的領路人,其文化意識會對學生造成很大的影響。在教學方案設計和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進一步明確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官方”位置(查明建,2018)。外語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樹立平等的跨文化交流意識,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自身具有了一定的跨文化敏感度和文化分析對比能力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培養跨文化交際人才,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為建設文化強國提供力量。此外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網絡教學等形式,建設多樣化開放式課堂,激發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興趣,鼓勵自主學習,不斷加強母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的互動,恢復學生心中的母語文化地位,樹立平等的跨文化交流意識。
3.4樹立文化自信,傳播中國優秀文化,培養學生對母語文化的興趣
文化自信是對文化的一種信心、信念,是一個國家民族和政黨對自身文化發展的堅定信念和信心是發自內心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在當下這個互聯網盛行的時代,高校青年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具有漸進性與教育性(曲明慧、慕靜,2017),比如我們可以將手機APP作為傳播文化的載體,讓文化深入學生的生活和娛樂之中。
4結語
隨著中國不斷強大,中國國際影響力不斷加深,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中國文化產生興趣,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高。如何讓中國文化響徹世界的舞臺,這當中少不了英語學習者的作用。因此,培養既了解本土文化又知曉目的語文化、具有跨文化敏感度人才是我們在英語教學中的首要目的。只有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完善教材的編寫,提高教師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等多管齊下,我們才能真正在跨文化交流中解決中國文化的失語癥問題。
參考文獻
[1]叢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
[2]曲明慧,慕靜.高校青年學生如何樹立文化自信[J].人民論壇,2017(12):124-125.
[3]肖龍福,肖笛,李嵐等.我國高校英語教育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狀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0(1):39-47.
[4]殷海紅.新視野大學英語教材中的西方文化精神及影響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8,31(3):81-86.
[5]查明建:人文性應成為我國英語專業改革的著眼點[J/OL].英語教育周刊,2018-09-01:292.
[6]周新平.外語專業研究生的中國社會文化能力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現代語言學,2015(3):79-87.
作者:蔣苗 彭雨晴 習睿玉 袁艷玲 單位:南華大學語言文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