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地方文化大學生養成教育探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養成教育是培養個人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成敗關系到科教興國重大戰略能否實現。地方文化是長時間積淀而形成的具有當地特色的生活習慣、精神情感、價值觀等,可以嘗試在大學生養成教育工作中融入地方文化這一寶貴資源,為教育提供人文基礎、素材和環境。從設立研究所、豐富教育體系、優化課程設置、營造環境、強化實踐五個方面提出對策。
關鍵詞:
地方文化;養成教育;策略
一、融入地方文化是大學生養成教育的客觀要求
養成教育是培養個人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大學生終將走出校園、踏入社會,他們的行為方式直接影響著個人、集體和社會的發展。因此,只有針對性地進行養成教育,引導高職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國家輸送合格人才。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發展轉型、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而人在20歲-30歲10年中對社會價值貢獻約占整個人的37%,大學生的養成教育工作已成為社會發展中重要部分[1],同時也是國家培養目標和地方文化熏陶的綜合體,倘若大學生的成長教育工作忽略地方文化,教育內容會枯燥無味,教育形式自然而然的會顯得更加單調乏味。從而使得許多高校在研究分析當地文化結合了當地的歷史遺跡、文化形態、社會習俗、生產生活方式等諸多文化因素,并且采取了最直接的方面,讓大學生的成長教育更加接近同學的現實生活、心理狀態,從而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提高理解、轉化、運用的能力。將地方文化元素引入大學生的教育工作中是必要的。
二、地方文化的內涵及特點
地方文化含義是指在一定地理區域內居住的百姓,隨著歷史發展、世代傳承、自然環境的改變等原因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習慣、情感、追求,這些都是經過很長時間的積淀而成的,或者是歷史遺跡、自然景觀、優秀的人物,又或者是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只要他們能夠凸顯出時代的變化、歲月變遷等特點。地方文化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特點:
(一)淳樸自然性
文化積淀的過程也是人們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條件,運用聰明才智不斷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并和自然和諧共處的過程,并能夠使特定的地域文化與當地的自然環境緊密相連,是自然環境的標志。地方文化的產生與自然環境密不可分,隨著時間的積累,當地文化將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簡單而真實。
(二)豐富多樣性
我國疆域遼闊,地理環境多樣,民族眾多,歷史源遠流長。長期以來,各個地方政治經濟發展快慢不一,便導致了地方文化發展的不協調,出現了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地方文化特色。
(三)自主連續性
地方文化的傳承、保護、延續、發展不是被動的,是獨立又連續。這是人們為了適應自然環境自主形成的[2]。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積累,地方文化已經融合了社會、文化、歷史、經濟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發展。
(四)地域特色性
在一定的地理環境、經濟發展、社會結構的發展過程中,地方文化的發展必須具有地域性,在時間的積累和演變中,保留當地文化是最能反映當地社會風俗、文化風格的一部分,淮安的文化特點因處于南北交匯點具有文化融合的特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如偉人文化、運河文化、曲藝文化、淮揚菜文化。
三、地方文化與大學生養成教育的關系
(一)地方文化是大學生養成教育的人文基礎
高校應該遵循“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把提高思想境界、提高學生綜合素養作為目標,高校的文化大多被地方文化感染,大學生將生活和工作在一定的地方文化氛圍中,他們成長離不開地方文化的熏陶。地方文化以深厚的底蘊、鮮明的特色為學生提供了堅實的文化基礎,并轉化為他們精神支柱[3]。換種說法,缺乏文化教育的地方,就像白色的紙張,不添加任何顏色,永遠不可能達到色彩斑斕的效果。
(二)地方文化是大學生養成教育的素材來源
優秀的地方文化是長時間積累了的,在積累過后都是文化的精髓,從大學生的成長教育看來,這些優秀的本土文化元素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珍貴材料,無論是從精神、智慧、思想方面,優秀的本土文化無疑是高校養成教育的最大支持者。無論哪所高校,它必須在特定的地方文化中,學生在一個獨特的地方文化,必然在不經意間受到當地文化的影響。比如,地方文化元素體現在當地的風俗、歷史和文化中,體現在博物館、歷史遺址、紀念館中。所有這些都可以作為發展教育的源材料。此外,這種教育材料可以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從而使這些教育材料具有更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地方文化元素是大學生養成教育的依托環境
優秀的本土文化能為高校開展教育提供堅實的支持和良好的教育環境。通過具有豐富的內容和多種形式的本土文化,我們可以通過當地優秀文化的開發和利用,從而去更好的發展教育工作,一方面可以發展大學生的教育。另一方面,它可以促進當地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優秀的本土文化創造了良好的環境,讓高校養成教育工作有了很好的環境依托,一個好的依托環境對學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比如學生的人生觀、道德和價值觀的養成。優秀的地方文化能夠讓學生擺脫消極,悲觀和壞的想法,它的正面思維可以刺激人們的精神力量[4]。在依賴于好的生活環境的同時,孩子的教育所受到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這樣可以使得養成教育工作更具有說服力和吸引力。
四、地方文化融入大學生養成教育工作中的策略
中國地方文化源遠流長,具有非常高的思想價值。對優秀的地方文化進行研究、承載、滲透、弘揚、踐行,將優秀地方文化的精髓內化于學生的自覺行為,促使大學生的“實踐養成”。
(一)研究地方文化,融入大學生養成教育創新中
學校的學科專業優勢被充分發揮,推動地方文化融入教材、課堂,文化管理被推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匯集了大量的學者和專家,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地方文化傳承的優秀人才。與此同時,學校更加注重地方的歷史文化,一大批教師自主研究當地文化,研究收獲很大。學校成立了與地方文化密切相關的文化研究所、淮安商業文化研究所、地方文化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所、大學生素質教育文化研究所,在校內已經建成五觀館、淮安商業文化館等場所,具有濃郁地方特色,讓學生對地方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二)以教學體系為載體,多層次融入
目前高校應將養成教育放在首位,使用課堂傳播知識武裝大學生的頭腦,促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當前,地方文化被作為必修的課程被學校融入到大學生的課堂教學里,而且,上課方式也有所改變,任課老師通過代表性的案例加強學生對地方文化的理解和學習,提高人文素質。與此同時,學院將學生的專業教育與養成教育相結合。為了增強學生的思想認識,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政治修養,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和方法宣傳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比如: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題創作比賽,通過競賽引導學生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效果良好。多方面、多層次的教育體系的建立,將地方文化融入到日常教學活動中,學生的“本土文化教育不是主要的”的思想在轉變。設計的開放性實踐項目的主要形式有很多,如漫畫和微型電影的創作,這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教育和專業技能。
(三)滲透地方文化資源,優化課程設置
大學專業教學中大學生的成長教育都離不開文化教育這一平臺,凸顯了地方文化的系統性,促使學生思想道德修養、人格素質的培養、研究中國本土文化中所具備的現代因子,如今看來,要想促進學生的德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在新時代里重新闡述本土文化,優化課程體系。同時,在豐富多彩的地方文化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自尊心和自豪感[5]。養成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活動,學??梢栽诘诙n堂中通過詩詞鑒賞讀書會、古詩朗誦、文化活動和社團等活動來提高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多方面、多層次地展示地方文化的精髓,以地方文化獨特的魅力吸引學生,培養學生自我反省、發揚奮斗的精神。
(四)弘揚地方文化,營造良好環境
高校教師要有意識地將地方文化教育融于任課教師的言行、素養中,運用符合大學生思維方式特點的方法,影響和作用將更大。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打造“地方文化長廊”,并確立為省級示范高職院校建設的一個子項目,并將其納入省級實訓基地的建設內容。在規劃設計中以淮安地方文化為題材,以校內人工湖為依托,以滲透忠誠、廉潔、愛心、感恩、創新等教育為目的,構建了“一線”“三區”“八景”的基本建設構架。學校唱響主旋律,將偉人文化與校園文化完美結合。師生征集并投票表決確定題詞“努力學習,精益求精”為學校精神表述語,進一步增強了全校師生的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除了這個以外,還要在其他方面進行宣傳弘揚地方文化,比如:社會公共輿論領域、利用學校報刊、學校的廣播站、社團,都要承擔起弘揚本土文化的重責,讓大學生生活環境要充滿著地方文化元素,這樣就可以在無形中對學生的價值觀、思想觀產生好的影響,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健康發展。
(五)踐行地方文化,強化養成教育
社會實踐逐漸成為了教育大學生的重要教學內容之一,為了讓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展開社會實踐活動,學校要加強學生的社會實踐指導、規劃教育。在提高自己適應社會能力的同時也要去認識社會、熟悉社會,不忘本心,積極融入社會,為國家地方建設貢獻力量。學??梢蚤_展了實踐活動去激勵學生,例如:組織學生去參觀紀念館,去故居學習了解的精神,這些都是為了激勵他們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雄心壯志。高校在養成教育方面,將理論與實踐教學結合,設置開展“京杭大運河非遺研究”專題調研項目,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還促進了學生在過程中的思考,并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學生在調研過程中,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地方文化的含義,能夠自主地去踐行地方文化。此外,要想學生在好的環境中有所啟發,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學校還應該通過構建和諧、民主的校園文化氛圍,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促進學生養成好的習慣。
作者:劉嶸 姜潮 單位: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陳烈.傳統文化融入藝術類大學生養成教育的方法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8):62-63.
[2]李民,魏飴.打造特色校園文化推動地方文化傳承與創新[J].中國高等教育,2012(17):20-22.
[3]袁春波,李婭琳,陳曉靖,趙壘.地方文化在高校學生傳播的實證研究—以淮安高校為例[J].淮陰工學院學報,2014(4):76-80.
[4]張戌.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養成教育中的作用[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5(4):143-145.
[5]周影藝.學校教育與地方文化保護研究[D].四川:四川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