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大學生行為規范之養成教育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隨著國家對人才需求的日漸增加,我國高校近年來在不斷擴招,大學生的人數也隨之逐年增加,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負擔越來越重。雖然我國對素質教育越來越重視,但一些學生根本無視應該遵守的最基本行為習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時仍然表現出很多不良行為習慣。就當前職業院校學生來說,職業院校很多學生文化基礎知識相對比較薄弱,與此同時在行為習慣、組織紀律、道德品質等方面的問題也比較凸顯。(1)一些學生對學習缺乏熱情,缺乏明確目標,對前途和未來處于迷茫狀態,組織紀律觀念和團隊精神淡薄,不遵守課堂紀律,在課堂上講話、看小說、早退等現象屢教不止。(2)一些學生缺乏集體榮譽感和家庭責任感等,崇尚實用至上價值觀,為了凸顯自己的與眾不同組織紀律觀念逆反心理較重,在日常生活中不僅抽煙、喝酒、打牌、沉迷游戲還說臟話、撒謊、打架斗毆、夜不歸宿等。(3)還有一些學生生活自由散漫、行為懶散,不管對學習還是大學中其他活動都缺乏主動性,正值青春時期卻毫無活力。(4)部分學生社會責任感淡漠,屢次損壞公共設施卻不愿接受長輩和教師的勸導。(5)此外,很多大學生都比較自我,以自己為中心,不懂禮儀,放縱自我,對學習自暴自棄,不僅不好好學習還出現抄襲作業、考試作弊等情況。造成當前大學生這些行為習慣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促進大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我們必須對其原因有所明確。
二、大學生不良生活和行為習慣產生的原因
(一)教育方式不當,在教育中忽略學生全面發展。
雖然我國已經開始全面推行素質教育,但畢竟時間較短,當前的大學生們大部分都是在應試教育中成長起來的。很多學校對學生學習成績一味地追求,在教育中忽略了學生的德育教育和全面發展。且80后、80后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在家中比較手沖,家長對他們往往一味地滿足,很少對其實施嚴厲的規范。本來學校教育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就不是很重視和強調,再加之回到家中家長對學生的日常生活守則和行為規范也不夠重視,導致大學生們在內外環境的影響下逐漸偏離,使不良行為逐漸累積成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
(二)學生對良好習慣認識不足,養成教育方法滯后。
大學生對良好習慣的認識嚴重不足。有些學生認為自己的一些不良習慣都是十分正常的行為,或者自己進入社會后再改;有些學生認為只要自己學習好,其他都無所謂;一些學生將個性培養和學生自主性看作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一些高校對學生行為習慣教育不夠重視,認為其僅僅是德育教師的任務,對其他科目教師則不作確切要求,致使專業教育與學生個人道德教育分離。其次,高校對學生養成教育的方法比較之后,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流于表面,沒有針對和時效性,德育教師年齡普遍偏大,教學觀念和模式比較傳統,與當前學生特點不夠貼合。
(三)從眾之風盛行,家庭、學校和社會缺乏教育合力。
大學生目前還處于不夠成熟的階段,很容易被外界環境所影響。當代大學生大部分都十分開朗,愛交接朋友,這無疑是一個好現象。但有些學生交接的朋友可能日常生活守則和行為規范較缺乏,具有各種不良嗜好,學生的從眾心理容易將自己帶入與這些朋友一樣的境地,即俗語中的“近墨者黑”。其次,我國社會正處在高速發展的時期,整體比較浮躁,轉型時期的功利性比較突出,一些學生父母和教師本身受社會影響就會帶有一些不良生活守則和行為習慣。比如,有些家長在學校指出孩子的錯誤后不是教育其改正而是維護自己的孩子,對孩子不良行為持縱容態度。社會、家庭和學校三者之間密切相關,但很明顯在大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方面這三者缺乏教育合力。
三、大學生日常生活守則和行為規范良好習慣養成教育途徑
(一)與家長加強溝通與配合,營造良好的行為養成氛圍。
環境氛圍對人的教育有重要影響,古代孟母三遷的故事便是基于對環境重要性的認識。良好的成長環境,對大學生行為養成規范教育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學校應于家長加強溝通與配合,積極創造有利于學生成長的家庭、鄰里和學校環境,為大學生們營造良好的行為養成氛圍。大學生們正處在青春期或青年初期,心理逐漸成熟,對待事情的態度和原則已經有了自己的觀點和思維,在依賴家庭的同時往往希望擺脫家長束縛。家長們應了解和理解大學生們的這種心理變化,不能對孩子們獨立后的一些失敗冷嘲熱諷,打擊他們的自信心,同時也不能一味地慣著他們,以免他們過于以自我為中心,形成更多不良習慣。(二)提高學生對良好行為養成習慣的認識,強化行為規范教育。朱熹曾說過:“論先后,知為先。”學生的習慣養成教育前提也必須立足學生的認知,學生只有明確了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才能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的規范。因此,必須提高大學生們對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認識。高校應通過教育讓學生對良好生活習慣的積極作用有詳細了解,認識到錯誤行為習慣的積極作用。與此同時高校還必須強化大學生行為規范教育,促進大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經常化。除了學校相關規章制度的學習外,高校應結合自身實際加強學生對《日常行為規范》、《學生守則》等方面的學習,規范學生學習、生活、衛生等各方面的行為,及早制止或糾正大學生不良行為習慣,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三)完善和創新德育工作制度,提高學校管理水平。
要做好大學生日常生活守則和行為規范養成教育,高校必須與時俱進,完善和創新德育工作制度,提高學校管理水平。首先,應對大學生行為習慣標準進行制定,制定范圍除包括課堂、圖書館、校內公共場所外還應包括食堂、宿舍等各個領域,規范標準應涉及大學生言行舉止、儀容儀表以及內務管理等詳細內容,并通過不斷宣傳和教育將其貫穿至整個大學教育之中,使學生在遵守規范的過程中逐漸成為習慣。其次,應立足各院系和專業自身實際,對學生宿舍、班級及日常學習生活等多方面對特色鮮明的管理制度進行建立。另一方面,學校應提高管理水平,德育工作只有結合學校管理,在一定規章制度管理保障之下才能真正得以實施。
(四)全面加強家庭、社會、學校三結合的養成教育網絡。
大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過程是連續的,學生在成長中會受到多方面的影響,而這些影響都會對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發生作用。大學生在成長路程中,家庭、社會、學校三者都必不可少,只有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形成合力,才能全方位地促進大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高校教育應將大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始終放置在重要地位,同時應與家長建立積極地聯系,從內而外地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家長則應對自身修養不斷提高,為子女帶來榜樣作用,營造民主和睦的家庭環境,嚴格矯正孩子不良言行舉止等習慣,將學校教育延續在家庭生活中。社會方面媒體等應積極宣揚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作用,給青少年以正面的社會引導,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最終形成家庭、社會、學校三結合的養成教育網絡。
(五)將遵守“規范”納入大學生評價標準,提高大學生文化素養。
單純地依賴道德約束及學生自覺遵守是很難達到對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預期目的的,高校必須將遵守“規范”納入大學生評價標準,將是否遵守規范與學生評選先進、入黨、綜合測評等掛鉤,才能起到一直提醒學生自覺遵守規范的作用,從而促使學生完美人格和良好生活行為習慣的形成。另外,高校還應加強對大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文化素養這一文化精神的修煉和涵養,能大大提升大學生情感智慧,提高學生自我把控能力,是大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重要前提。
(六)對“規范”的監督機制和養成機制進行建立。
當今大學生的高校生活和學習比較自主,學生一時激起的意愿通常很難持久。因此,要使學生真正克服自身不良習慣,高校應對“規范”的監督機制和養成機制進行建立。可由學生代表成立有關學生生活行為規范的“監督小組”,比如浙江紹興職業技術學院的經貿管理學院,為改善學生邊走邊吃的不良習慣,成立專門的學生小組在學生的早上上課時間段監督學生,發現邊走邊吃的現象便會制止。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邀請社會知名人士開展行為規范方面的講座,也可以表彰行為規范良好的學生,樹立其示范作用。此外,班級可以自行組織行為規范集體學習,定期檢查學生對行為規范內容的理解等。只有建立了規范的監督機制和養成機制,才能促進學生形成持久的良好生活習慣。
四、結語
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內容,養成教育是每個人的終身必修課。針對大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現狀和問題,高校應與家長加強溝通與配合,營造良好的行為養成氛圍;提高學生對良好行為養成習慣的認識,強化行為規范教育;完善和創新德育工作制度,提高學校管理水平;全面加強家庭、社會、學校三結合的養成教育網絡;將遵守“規范”納入大學生評價標準,提高大學生文化素養;對“規范”的監督機制和養成機制進行建立。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對大學生養成教育的目的。
作者:胡潔 丁芳芳 單位:紹興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