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加強小學生養成教育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注重認知教育與養成教育有機結合
知識和品德是密不可分的,它們的融合構成了人的行為,提升和界定人行為規范,正如蘇格拉底所說:知識即美德。王充所說:人有知學,則有力矣。因此,注重認知教育與養成教育,一定讓小學生掌握豐富的道德知識,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教育實踐表明,小學生不良品德行為產生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豐富的道德知識和正確的道德觀念。缺乏道德知識和道德觀念,導致小學生良莠不分、美丑難辨、善惡不明,心理矛盾危機爆發,往往根據個人欲望或愛好行事,行為的盲目性極大,有意或無意做出了一些違背道德的事。例如:有的學生認為尊敬教師就是拍馬屁、討好老師,經常不尊敬老師;有的學生認為一些違反紀律、破壞紀律的行為是英雄行為,為了表現自己,經常違反紀律,出口罵人成了家常便飯,抬手打人看成是英雄氣概、英勇無敵;有的學生認為惡作劇就是幽默,不分場合地點,有人就搞惡作劇;有的學生認為好吃好喝、貪圖享受就是紳士、有氣派,他們懶惰成性,跳吃講穿。因此,必須充實豐富的道德知識、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是養成教育關鍵。構建科學的、系統的現代德育教育體系,加強德育教材建設,深入開展道德知識學習,上好每一節思想品德課,寓品德教育于各科教學之中,讓豐富的道德知識充實小學生的頭腦,正確的道德觀念根植于他們的心靈深處,扎根發芽。強化培養小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真正實現小學生的道德判斷從依賴性向獨立性轉化、從片面性向全面性轉化、從評價別人向評價自己轉化、從依據自我利益為評判標準向依據社會利益為評判標準轉化。大力宣傳,提高認識,監督指導,形成輿論導向。鼓勵為主,懲罰為輔,讓小學生明辨是非、善惡、公正與偏見、道德與不道德,向榜樣學習。
2、加強良好品德行為習慣的培養
養成教育最主要的內容是良好品德行為習慣的培養,進行小學的品德教育必須提高品德認識,讓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必須建立完善養成教育的規章制度。制度的建立與完善,進行養成教育有方向,學生行為有規范,教師執行有底氣。制度的建立是小學生認識轉化為實踐的有效保證。正如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如果沒有合理的、得到徹底實行的制度,沒有行為范圍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語言都彌補不了這種缺陷:制度越嚴格,越明確,它就越能形成內部的動力定型,這是形成技巧與習慣的基礎。一定嚴明校紀校規,完善健全各項規章制度,讓養成教育工作落地有聲。強化行為規范訓練,行為規范訓練力爭要求具體化、訓練規范化、形式多樣化、內容系列化、指導經常化、部署整體化。小學生行為訓練的要求具體明確,讓他們做得到、學得會、記得住;訓練的形式多樣化,使小學生讓在愉悅的情緒中接受訓練;訓練有規有矩,符合一定的標準;訓練的內容統一安排,體現不同年級學生的層次和坡度。教師時時給予指導和幫助,和其他德育教育相互配合、相互協調。注重學生生活能力的培養,從原始的生活能力入手,從言行舉止、待人接物、生活習慣細微的行為方式開始訓練,力爭自律和他律相結合,不斷提升小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選擇能力、調節能力和抵御不良影響的能力以及他們的自控能力、自理能力、勞動能力、交往能力及自我保護能力。
3、突顯社會公德教育在養成教育中的地位
養成教育中最基礎的內容是社會公德教育。社會公德教育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步積累起來的全體社會成員必須共同遵守的、簡單的、最起碼的公共生活準則。它的使命是保護人們的公共生活,防止影響和威脅人們公共生活的現象發生。遵守社會公德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的應盡的義務,社會公德維護民族團結、社會安定、促進社會進步。因此,一定教育小學生養成遵守社會公德的良好品質和行為。正如《中共中央關于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要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為愛國的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的好公民。教育小學生做一名遵守社會公德的好公民,注重言傳身教,從教師做起,正如孔子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一定以身作則,注意自我修養,言談舉止力爭文明健康、真誠和諧、親切得體大公無私;家長必須規范自己的行為,力爭遵紀守法、講究衛生、互廉互讓、為善助人,堵絕黃,賭、毒,做孩子的表率。大力進行文明禮貌、助人為樂、遵守公共生活規則、遵守公共秩序、愛護公共財物、維護公共場所衛生及保護環境、關心公益事業道德規范的宣傳教育。學校制定小學生道德行為規范和文明語言、文明行為公約,塑造新世紀小學生良好文明的社會形象。
作者:劉春艷 工作單位:吉林省公主嶺市大榆樹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