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3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
一、量化指標,激發探究心理
小學生尚在感性認知的年齡,思維簡單,抽象地講解預習方法并不適宜。盡管課前預習以引導為主,但因為小學生自我控制力差、缺乏持久性的特點,在語文預習中,還是要給予小學生相應的量化指標。如人教版六年級《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小女孩的死固然悲慘,但這也折射出當時的社會狀態。在預習之初,教師可列出一份表格,大致內容為:
(1)通讀全文,摘抄生字、生詞、生僻句子;
(2)找出主要的人、景、物;
(3)理解文章講述了怎樣一個故事。相對于刻板的方法論,這一設計,使學生在實踐運用中更加有的放矢,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了。學貴在疑。“疑”是一種心理,是探究式學習的前提。疑問的提出:首先,說明學生已經閱讀了教材,從形式上完成了預習的任務;其次,表明學生對這一故事產生了興趣,從思想上深化了“預習”的效果;第三,激發了學生的探究心理,這是預習的目的。通過這一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過程,學生已大致了解了課文內容,課堂教學自然會事半功倍。
二、情感評價,樹立學生自信
小學生處于心理敏感期,特別是對于獨生子女而言,自我意識較強,對于挫折感的承受能力較差,更需要呵護。教師的評價方法與用詞,特別是“首肯”,極大地刺激著學生的自信。
1.多予肯定,少作對比
以朱自清先生的人教版六年級《匆匆》一文為例,學生在預習中對于“時光”有了初步的認識。教師在引導中,可多讓學生交流預習時的體會。有些學生會覺得時光匆匆,應節省時間,用來學習讀書;有些學生則認為應過得充實,多參加實踐活動。這些體會代表了學生的不同生活態度,并無好壞優劣之分,因此教師應多予肯定,彼此之間不作對比,以尊重學生的個性思維。
2.累加表揚,正向激勵表揚是正面激勵,是調動學生情緒的催化劑。而不斷累加的表揚,仿佛在積蓄能量,使學生保持前進的驅動力。如在古詩詞的學習中,倘若教師從人教版一年級《春曉》一課開始,對于學生背誦古詩詞的成績用向日葵作為獎勵,那么到學習人教版六年級《出塞》一課時,學生積累下的向日葵就如同一本光榮簿,激發著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一路高漲。
三、蝴蝶行動,養成預習習慣
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讓學生自覺形成一定的規范,便會引起“蝴蝶效應”,使預習真正成為一種習慣,長期沿襲下來。習慣是從對某一流程的復制開始的,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會由最初依賴教師布置的量化問題,漸漸找到適合自己的預習方式,從而擺脫教師的攙扶,獨立行走于陌生的字里行間,完成預習能力的內化。預習的方式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應隨著課文內容的不同,有所取舍,甚至完全變化。因此,預習方式需要活化。這與學生的個人能力有關,也與預習方法內化的程度緊密相連。預習,是運用“已知”去了解“未知”的過程,學生由此鍛煉了觸類旁通的能力,知識結構實現了點、線、面的擴充。至此,學生已從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去回答教師所布置的量化問題到能夠照貓畫虎,自行復制預習的流程;到最終成功飛躍,實現了知識方法的內化,使其成為習慣,長期沿襲下去,也完成了知識習得的一個過程。習慣猶如一粒種子,在深埋土壤后,需要陽光的溫暖,需要清水的滋潤。小學生學習與生活的環境,需要校與家的聯合,共同營造一片土壤;而陽光清水則是教師和家長時時給予的激勵,通過不斷地累加表揚,激發學生的自信心,使其發生內因質變,養成主動預習的語文學習習慣。
作者:鈔陶敏 單位:陜西榆林實驗小學
(二)
一、開展多種競賽,以競爭意識培養興趣
學生的競爭意識是激活學生學習動力的有效方式。根據學生的不同愛好和特征,我們每年開展各種各樣的德育、學科競賽活動,起到了強化定向作用,有利于充分發揮參與者的創造力和競爭力,從而使不同的學生擁有不同的成就感。學生集中精力,積極參與,在比賽的過程中得到了師生的肯定與認可,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通過一系列的能力競賽,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與競爭意識,同時促進了學生主動學習意愿的形成。
二、強化成功體驗,以成就感鞏固興趣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中學生好好學習的愿望。”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創造機會讓學生盡可能多地體會到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悅,以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與勇氣。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在學習基礎、接受水平及興趣愛好等方面有一定的差異。對待他們要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尋找他們的成功之處。尤其是根據學生的差異,設置不同的坡度,使得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跳一跳夠得著”。尤其對待中差生,要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認可,對他們進行耐心指導與真誠幫助。他們的點滴進步都要給予肯定和表揚,鼓勵他們向更高的目標努力,以成功體驗激起他們繼續學習的自信心。
三、創設表現空間,拓展興趣意愿
表現自己并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這是每個學生的心聲,學校各類活動,各種場合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和創造表現自己的機會。在對外交流活動中,我將學生按組間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分成若干小組。讓小組成員運用英語這一工具對外來的客人進行互動;在雙語義賣會上,讓學生運用雙語交流,用語言實踐的機會拓展學生學習興趣。這樣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得以鞏固與延伸,同時鍛煉學生的學習素養,可謂一舉多得。筆者認為,優秀的學習品質有利于學生終身學習,有利于人的可持續發展。優秀學習品質形成后,通過遷移,可以提高人的整體素質,形成積極向上的世界觀,因此,對養成教育中學習品質的培養研究具有廣泛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教師力求在學校德育過程中,努力使學生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穩定的學習情緒、積極的學習動機、飽滿的學習信心、嚴謹求實的學習態度、力爭上游的學習歸因品質等,在培養學生的優秀學習品質過程中促進對自我潛能的發掘,重視學生思想品質的形成。
作者:韓軼 單位:蘇州工業園區星灣學校
(三)
一、開展多種活動,推進行為習慣的培養
1.在一日活動中滲透習慣培養教育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對習慣養成教育有著重要意義。如為幫助幼兒學習和正確使用文明禮貌用語,設計“一句好聽的話”活動;為了幫助他們生活自理能力的養成,開展“我要這樣做”等主題活動。在“我要這樣做”活動中,孩子知道就餐前要主動洗手,吃過的果皮能馬上送到垃圾桶,上床前能主動把鞋子擺放整齊這樣,從幼兒的年齡、身心特點出發,通過一些實際的體驗來進行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
2.在節日活動中挖掘習慣培養教育
充分挖掘節日活動中教育的元素,將習慣養成教育分解落實到活動實施的各個環節。從課程實施的各個環節出發:利用多種教育方法,將個人活動、集體活動、園內參觀、家中生活實踐和日常學習生活等各種活動形式相互配合。如婦女節親子活動,“我當媽媽”的游戲中,讓孩子和媽媽互換角色,要求孩子為媽媽穿衣服、系扣子。這讓孩子們在游戲中體會到媽媽的辛苦,從而知道感恩。“五一”勞動節組織幼兒參觀食堂,讓孩子們懂得尊重、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地球日的“環保小衛士活動”讓孩子們學會關注、愛護周圍的環境等。通過這些活動,使幼兒主動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促進健康個性的形成與發展。
3.整合活動形式深化習慣培養教育
幼兒園要為教師提供優秀的教育資源,同時也要引導教師注重開展整合活動,創新教育形式。如開展互助獻愛心活動,讓幼兒從小就知道友愛,知道關心他人;設立不同的習慣養成教育評比欄:“禮貌之星”“助人之星”“我愛干凈之星”等,通過評比幼兒能自覺約束自己,從而逐漸讓幼兒在一種豐富的、形式多樣的環境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4.善于總結,積累科學有效的培養方法
幼兒園要善于總結,通過多項實踐活動進行科學分析,積累一些有價值的實踐經驗,作為深化開展良好行為習慣培養工作的切實依據。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方法有:說服法、榜樣法、鼓勵法、游戲角色扮演法、環境教育法等。如運用實例榜樣法、游戲角色扮演法以表揚、獎勵的手段啟發幼兒改掉壞習慣,要比舊式的說服教育法更有效。針對幼兒個體差異的特點,適時運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有益于孩子的一生。
二、家園共育,優化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1.讓家長成為幼兒行為教育的榜樣
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家長要以身作則。如生活習慣方面,要定時作息、講文明禮貌。如家長要指點孩子把垃圾放進垃圾桶,不亂扔垃圾,自己要言行一致。同時,多做情感表揚少做物質性獎勵,讓孩子認識到這是一個好孩子應該做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是在家庭當中潛移默化地形成的。
2.讓家長成為養成教育的課外教師
通過定期給家長培訓、宣傳關于習慣養成教育方面的知識,幫助家長端正與更新家教觀念,使幼兒在離園后,各種行為習慣也能得到持續的培養和鞏固。如召開參與式家長會,指導家長在家教中不足的地方,從而做到有針對性地去培養自己孩子的良好習慣,發揮家長園地的作用;開展優秀家庭經驗交流活動,用實際例子現身說法介紹在培養幼兒良好習慣方面的經驗,以點帶面;組織問題答疑,針對家長在教育過程中的困惑答疑。通過交流,讓家長轉變為“課外教師”的角色。
3.讓家長成為孩子習慣養成的監督者
為了讓養成教育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建立以幼兒為中心的“教師——幼兒——家長”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要求教師經常與家長交流溝通,請家長及時反饋幼兒在家情況,成為幼兒習慣養成教育的檢查者和監督者,不斷督促、強化,以便繼續深化養成教育,并在實際的生活中得以運用。英國作家薩克雷曾說:“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這句話深刻地道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希望教師、家長、社會持之以恒地努力,促使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的固化和形成,讓孩子們真正受益一生。
作者:于丹 單位:吉林省大安市第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