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大學生文明禮儀行為養成教育初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文章首先闡述了高職院校大學生文明禮儀行為養成教育的重要意義,然后指出了高職院校大學生文明禮儀行為養成中存在的問題,最后對高職院校大學生文明禮儀行為養成教育提出了四條對策,即從課程入手培養;提高大學生文明禮儀的意識;通過實踐,加深理解;加強文明禮儀知識的宣傳。
關鍵詞:高職院校大學生;文明禮儀行為;思想品德;養成教育
由古至今,中國人特別重視禮儀文化。禮儀文化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象征之一,被歷代人所重視。文明禮儀代表著一個人的道德品質,代表著一個人的行為舉止。
一、高職院校大學生文明禮儀行為養成教育的重要意義
大學生文明禮儀行為養成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養成優良的品德、得體的舉止,進行禮儀教育也是對中國禮儀文化的傳承,有利于大學生養成優良的文明習慣。社會需要學校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的培養,以及為培養大學生未來步入社會的人際相處打下良好的基礎[1]。
二、高職院校大學生文明禮儀行為養成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不文明的行為普遍存在
在如今的高職院校大學生群體中,大學生對于禮儀的忽視,導致了很多不文明行為的存在。在日常的教學中,一些高職院校大學生離開了以往的嚴格管制,在課堂上不聽從教師的安排,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完全不能做到尊重師長。在日常的生活中,一些學生也存在著亂扔垃圾的行為,浪費嚴重,以及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這些都是不講文明的表現。由此可見,大學生不守禮的現象普遍存在。
(二)大學生文明禮儀意識薄弱
在高職學生群體中,學生文明禮儀意識薄弱。很多大學生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何不妥,甚至不清楚文明禮儀的界限。一些大學生對不文明的現象習以為常。這也能夠反映出部分大學生文明禮儀現狀是很令人擔憂的,所以,進行高職院校大學生文明禮儀的養成至關重要。在高職院校開展禮儀行為養成教育,讓所有高職學生在掌握扎實的技術的基礎上,通過更加文明的舉止給自己的未來加分[2]。
三、高職院校大學生文明禮儀行為養成教育對策
(一)從課程入手培養
高職院校大學生文明禮儀行為養成教育,需要配備專門的課程來進行教學。各類的高職院校要在人才培養計劃中明確大學生文明禮儀行為養成教育的課程比例,延長課程的時間,并組織教師團體研發適合本學校學生成長發展的專門的禮儀教育的課程。從課程入手,來培養大學生禮儀教育的理論基礎,在學習好理論之后,繼續進行意識的培養和提高。從而全方位地培養大學生的文明禮儀行為[3]。
(二)提高大學生的文明禮儀意識
高職院校大學生文明禮儀養成教育,需要提高大學生的文明禮儀的意識。只有在提高大學生自身意識的基礎上,才能提高大學生的文明禮儀行為。也只有在正確意識的推動下,才能真正幫助大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意識會直接決定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采取怎樣的行為,所以對于意識的培養至關重要。對于意識的培養,學校在開展課程的同時,也要對大學生的意識現狀進行調查,從問題的原因出發,尋求問題解決的辦法。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也要不斷地去強調文明禮儀意識的重要性,讓文明禮儀意識在學生的心中扎根,從而在根本上培養大學生的文明禮儀行為。
(三)通過實踐,加深理解
高職院校大學生文明禮儀行為養成教育,需要通過實踐,加深大學生對禮儀文化的理解。任何的理論和意識都只有通過實踐,才能養成牢固的文明習慣。在大學生的文明禮儀養成的教育中,教師要多讓學生進行具體地實踐同時,觀看不文明行為的短片,從中明白哪些是正確的行為,哪些是錯誤的行為。只有這樣,才能使大學生做出正確的行為。教師經過大量的實踐,幫助大學生養成正確的禮儀行為[4]。
(四)加強對文明禮儀知識的宣傳
高職院校大學生文明禮儀行為養成教育,需要加強文明禮儀知識的宣傳。在高職院校中,各宣傳部可以采用宣傳冊和宣傳報的形式,來提高大學生對文明禮儀知識的理解,并養成正確的禮儀行為。除了這些方式,還可以采用比賽的形式來對大學生的文明禮儀進行養成教育。通過比賽來激發學生對于文明禮儀知識的理解,重視文明禮儀行為的養成。總之,高職院校大學生文明禮儀行為養成教育,是一項長期發展的項目。各高職院校要重視起來,并大力發展大學生文明禮儀培養課程,在出現的問題中尋找突破口。從各種的對策中選擇最適宜本校的大學生文明禮儀發展培養方式,讓所有的大學生都接受最優質的教育,培養最尖端的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楊國英.論高職高專院校禮儀教育的路徑[J].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7(4):44-47.
[2]黎瑩.淺談職業院校學生禮儀教育的培養[J].辦公室業務,2016(23):31.
[3]龐建強.職校旅游專業禮儀教育探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7(10):194.
[4]王素芳.高職“基礎”課實踐教學之形象禮儀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以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中國市場,2016(19):207-208.
作者:韓泉 單位: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