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學前教育學生實踐能力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分“專項”研究
1.1衛生保健能力專項
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運動能力和衛生保健能力。了解3-6歲孩子的身心狀況,能夠根據年齡特點、季節變化組織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能夠指導孩子學習和掌握生活自理能力的基本方法,能夠創設安全的生活環境,提供必要的保護措施,能夠結合生活實際適時地進行安全教育,教給孩子簡單的自救和求救方法。
1.2語言能力專項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語言能力極為重要,是實現溝通與互動的重要手段與表達方式。因此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進行語言能力專項訓練是十分必要的。我們將從溝通能力、幼兒故事的創編與表演能力兩個方面展開研究。
1.3藝術能力專項
藝術教育是學前教育課程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實現審美教育目的、落實教育目標的具體手段,是幫助學生獲得有益的藝術學習經驗,并能夠有效地遷移到其他領域的知識。通過情感的激發、陶冶和升華,培養學生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我們將從幼兒歌曲彈唱能力、幼兒舞蹈創編與表演能力、幼兒美術能力三個方面展開研究。
1.4教育教學能力專項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教育教學能力,是指從教學活動設計、教學實施到教后評價,即從內化教材到外化教材整個過程的駕馭能力。我們將從幼兒教學活動設計與組織能力、幼兒游戲編排與表演能力、課件制作能力、玩教具制作能力四個方面展開研究。再具體地分學科地細化其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
2分“階段”實施
2.1第一階段:組建“教學實踐能力”指導教師團隊
(1)確立“校內”實踐能力指導教師。組織其成員學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教育部頒布2012年9月),讓指導老師進入幼兒園與幼兒教師進行座談交流以方便及時了解幼兒教育實際需要的技能和活動。
(2)確立“校外”實踐能力指導教師。校外實踐能力指導教師為有豐富經驗的現任幼兒園教師。“校內”、“校外”協調合作,有效提高實踐教學質量,開發實踐課題。
2.2第二階段:建構三大教學模塊
(1)課堂教學模塊。
幼兒教育心理學、幼兒衛生學、幼兒園教法等22門課程的課堂教學,另外最具特色的是新增設“模擬課堂”。“模擬課堂”由校內實踐能力指導教師組織授課,內容為“幼兒園探究式活動課程”五大領域。其主要內容是:先讓教師模擬給定學生訓練任務,然后學生根據教學目標來自主選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程序最終完成教學設計。“模擬課堂”的教學方式與方法:運用信息技術:將多媒體、網絡、視頻、攝像等技術引入課堂教學。采用網絡視頻方式,組織學生觀摩幼兒園教學活動,進行研討和評析;拍攝制作幼兒園教學活動錄像,引入課堂教學。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較為直觀地拓展學生視野,以達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完美結合。任務驅動法: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環境下,在討論交流中進行有效的學習。教師用“任務”引導學生,學生根據“任務”的需求,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使學生由“學會”變成“會學”。教師分配給學生的“任務”中都包含著新、舊知識,學生用已有的知識完成一部分“任務”,但總會遇到一些不能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正是學生需要掌握的新知識,此時教師再將新知識用啟發、引導的方式傳授給他們,學生得到新知識、完成“任務”后又會得到一個“新的任務”,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就在這樣的循環中得到切實提高。
(2)實踐教學模塊。
1)見習:每周固定一個半天的現場見習教學,如游戲教學、班級管理教學、幼兒園課程教學等專項教學見習。校內教學實踐能力指導教師與外聘教學實踐能力指導教師先要一起策劃和準備能夠滿足教學需要的活動內容,等實踐活動結束以后,雙方還要進行進一步的交流并將自己的教學體會和經驗總結到“模擬課題”中。2)實習:讓學生直接接觸幼兒園的教學場景,深入班級體會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年齡特點,引導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與孩子零距離交流、溝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創造力。3)社會活動:利用假期參與社會實踐。召開學生假期實習專題會議,布置實施方案和任務。假期結束后進行總結、交流、評價。在整個實踐教學中突顯出“三大結合”的特色。實現“中職課程”與“幼兒園探究式活動課程”相結合;“校內指導教師”與“外聘指導教師”相結合;“課堂教學”與“實訓教學”相結合。這三大結合,既能讓中職課堂與幼兒園課堂緊密連接,又能發揮校內、校外實訓教師的指導作用,還能使理論教學轉化為實踐技能。
(3)課外活動模塊。
1)交流:邀請相關專家、知名園長、優秀畢業生來校與師生交流互動。2)競賽:經常舉行故事大會、演講比賽、幼兒教師全能比賽、專項比賽、召開主題班會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參與精神和學習興趣。第三階段:實施三大教學模塊確立實驗班,確立實習基地,調整學生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活動,由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轉型為“遞進式”教學模式:從傳統的課程教學直接進入實習階段,學生無法融入其中,既不能和孩子交流互動,又不能組織教學。通過六個階段“遞進式”教學活動的設計,讓學生自己觀察、發現、體會、參與,循序漸進地完成角色的轉換,從而養成教學實踐能力。在實施三大教學模塊中確立實踐能力考核評價標準為:(1)考核主體的改革:校內“教學實踐能力”指導教師、外聘“教學實踐能力”指導教師、學生互評3個主體聯合評分。(2)考核要素的改革:平時考核占50%,期末考試占50%。打破傳統的一張試卷定成績的局面,注重教學實踐能力的考核。對學生的幼兒園見習、實習及社會活動做情況記錄,要求學生完成見習、實習報告,“教學實踐能力”指導教師根據情況給予成績評定,該成績均記入學生總成績之中。此考核辦法必將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參與和創新精神。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理論教學仍占主導地位、實踐教學場地受限、有經驗的實訓教師匱乏、學校對用人單位的需求了解不夠等。因此培養學前教育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仍是學前教育工作者們研究和探索的方向,仍然需要我們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鉆研、發現、積累和總結。
作者:劉宏麗 單位:錦州市藝術幼兒師范學校